第67章 御驾亲征?(二)(1 / 1)

加入書籤

这个男人就是于谦。

王振想杀于谦的那一次,是因为于谦是唯一一位外地巡抚回京的官员中,没有“孝敬”他的。

王振权倾朝野,贵为当朝九千岁,又贪权贪财,心胸狭小,所以外地巡抚官员回京,往往都要照例孝敬王振一些金银或者珠宝。

但那一次于谦从山西巡抚回到京城,非但没有孝敬任何金银珠宝给王振,就连山西人最爱喝老陈醋,都没有给他带回来哪怕一瓶儿。

这可把王振的鼻子都给气歪了,王振当即大发雷霆,轻车熟路地安排了一些罪名,然后派人拿了于谦下狱,对他进行各种折磨。

但于谦始终未曾求饶过一句,反而一直在狱中痛骂王振。

王振将他折磨够了,便准备一杀了之。

然而,王振刚给于谦编排好一些更重的罪名,正准备给他判个腰斩或者凌迟之类的酷刑时,无数件令他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山西和河南的百姓们,听说于谦被投到了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顿时群情激愤,俯伏在宫门前,联名上书请求无罪释放于谦,而且这期间还不断有更多的百姓加入其中。

后来,山西和河南地方上的官员也加入了进来,帮忙说情,到最后,甚至还惊动了朝中重臣杨士奇,乃至周王、晋王等藩王出面!

这场面,当然把王振给吓住了,牵扯进来的人这么多,尤其是藩王,手里都是有兵权的!于是王振只好放了于谦,而且后来无论于谦怎么和他作对,他都始终不能拿于谦怎么样。

王振始终想不通,为何这么多的百姓、地方官员,朝中重臣,乃至周王、晋王等藩王,都愿意站在于谦的背后支持他……

只可惜,王振虽然不能拿于谦怎么样,但当朝天子朱祁镇却还是更听王振的话,而非于谦的话。

只听得王振朗声道:“区区瓦剌,何足挂齿?不过是昔年蒙元苟活下来的一支残党罢了,在我大明铁骑的面前,有如土鸡瓦狗,不堪一击!”

于谦摇了摇头,道:“瓦剌大军骁勇善战,精通骑射,他们的首领——也先,也是位不可小觑的雄主,短短几年就重新统一了散落各地的蒙古族部落,切忌大意轻视。”

王振冷哼道:“莫忘了,即便是昔年全盛时期的蒙元,也不过是我大明王朝的手下败将罢了!”

“遥想太祖当年,推翻蒙元暴治,并打得他们一路败退,将他们驱逐出中原!”

“成祖也曾数度御驾亲征,深入漠北,建立不世之功!”

“我大明的铁骑,所向无敌!”

群臣们听了,都不禁暗暗摇头,若非王振这位九千岁的权柄实在太大,他们都想上前指着他的鼻子骂一句:“那是太祖、成祖他们老人家厉害,你算个什么东西!”

把太祖、成祖他们老人家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大明基业守好行不行,能不能别瞎搞事情?

群臣都是看着朱祁镇长大的,这个皇帝到底有几斤几两,他们太清楚了,像他这种水平,老老实实地待在京城守住祖宗的基业就行了,太祖、成祖,他是万万效仿不了的。

倘若非要御驾亲征,那恐怕就是在白白消耗大明王朝的国力!

但朱祁镇却不这么想,他被王振描述的御驾亲征吸引住了……

他已开始幻想自己像曾祖父明成祖——朱棣那样,数度御驾亲征深入漠北,建立赫赫军功……

王振朗声道:“陛下,如今咱们大明国力鼎盛,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候!倘若陛下您能效仿昔年的宋真宗,御驾亲征,先平逆贼李寻欢的「天道盟」,再灭蛮子也先的瓦剌军,太祖、成祖泉下有知,必将欣慰无比……“

“而陛下您也必将名留青史,成为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以及太祖、成祖那样的……千古帝王!”

朱祁镇听了王振这番话,整个人几乎已飘起来了,他的眼中,已饱含希冀,他的体内也热血沸腾,恨不得现在就立刻出兵。

他仿佛已看到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明成祖……的英灵就在不远处,而自己即将和他们并驾齐驱,成为历史长河之中,那永远耀耀生辉的存在……

情绪激动之下,朱祁镇不禁朗声脱口而出,道:“好,翁父说得甚是,朕要让逆贼李寻欢和蛮子也先知道,这天下到底是谁的天下!”

“寇可往,我亦可往!”

……

李寻欢现在哭笑不得。

他本来还在愁,怎么想法子来波刺客流,捉了朱祁镇,毕竟对于他来说,这是拿下大明王朝最快的捷径。

只因李寻欢现在的特点就是,单兵作战能力极强,横扫江湖八千武者,不在话下,但是带着一群人打团战的经验,那是真的一点也没有……

然而朱祁镇身在紫禁城,城里不仅有大明王朝的精锐:京城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而且还藏有无数绝顶高手,他们的实力,就连百晓生生前都不敢妄加揣测……

譬如「六扇门」坐第一把交椅的「捕神」,以及他麾下四位最得意的「神捕」弟子,传闻这四位「神捕」随便一位到江湖上去混,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就连之前视少林方丈、武当掌门、丐帮帮主、峨眉掌门……犹如草芥的「玉面修罗」,见了这四位「神捕」,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他们一声师兄。

而「六扇门」,似乎还并不能算京城最厉害的,只因京城里最靠近皇上的,还另有三股势力。

那便是「东厂」,「锦衣卫」,以及朱祁镇的某一位皇叔亲手建立的一个神秘势力……这个神秘势力培养的「大内密探」,传闻比「六扇门」的「神捕」还要可怕……

东厂厂公、锦衣卫指挥使以及这位皇叔,已经多年没有和人交手,江湖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武功如今到底已有多高……

有人曾质问百晓生,为什么不把这些大内高手的姓名和兵器,也写进「兵器谱」?

百晓生道:“我不敢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