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老实交代你到底是不是妖孽?(1 / 1)
今日的观摩活动是张君组织召开。
之所以姗姗来迟,既不是为了摆架子。
更不是躲在暗中观瞧众人的态度,给他们记“黑账”。
而是一批新的设备和材料到了。
这批设备的到来,完善了下一步研究的最后一步。
丐版光刻机。
无论是量产第三代坦克,还是加工制造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
一样设备是绝对绕不开的。
机床。
和传统机床相比,数控机床的优点无需追溯。
也只有数控机床,才能加工超越跨越同时代各国的武器装备,工业机械。
如此一来,问题也来了。
想要制造数控机床,想要解决集成电路问题。
同时还要大量采购龙国目前不具备的部分电器元件。
搓出伺服电机。
现在,问题都不存在了。
符合这个时代生产力的丐版光刻机,马上就能诞生。
有了光刻机,也就有了“芯片”。
搞不出纳米级芯片,用电子管,晶体管堆出4040芯片,一点毛病都没有。
为了搞出符合标准的数控机床,张君忙了整整一年。
为让众人尽可能清楚地看到样车的各项性能和技术特点。
张君安排李云彪联系京城电影厂,动用最新的手持摄影机,以及大批购买毛熊的彩色胶片。
“轰!”
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枚特制穿甲弹滑膛而出。
由于这个时代没有高速摄影机。
众人无法看到炮弹的弹道起伏。
紧接着,摄影师坐上一辆吉普车,快速赶往靶标坦克所在位置。
“嘶!”
随即,现场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声。
远处的59坦克已经变成了废铁。
滑膛炮射出的炮弹,打破了之前无数人的不屑和轻蔑。
不但稳,而且狠!
一炮打出,59坦克瞬间被击穿。
“不对不对,这不科学啊……”
来自装甲兵研究所的秦教授,脑袋摇得和拨浪鼓一样。
相比于其他人,秦教授属于龙国最早一批研究坦克的专家。
本世纪三十年代。
秦教授和一批同学留学普鲁士。
掌握了大量关于坦克的知识原理。
得知龙国需要坦克方面的技术人员。
秦教授联络同学,朋友,二十几个人于三年前冲破层层封锁,终于回到祖国。
“老秦,我也觉得这和你。”
“1000米的距离换成线膛炮,也未必能够首弹命中,更别说是没有经过旋转的滑膛炮弹。”
祝教授单手挠头。
他这位土专家可是打过仗的老兵。
曾经亲自指挥过一辆被缴获的鹰式坦克,冲击光头的坦克营。
这么远的距离,滑膛炮不可能首发命中。
有问题。
中间肯定有古怪。
“大家静一静,正常情况下,滑膛炮的精度确实远远不如线膛炮。”
“可如果加上一个小玩意,情况就不一样了。”
张君淡淡一笑,示意大家继续看换面。
拍摄完标靶坦克被击穿的一幕,摄影师乘坐吉普车返回三代坦克前面。
镜头一点点推进,对准了坦克炮管。
“大家看啊,炮管外围好像包着什么东西?”
有人眼尖地看到,粗大的坦克滑膛炮炮管外壁,包裹着一种谁也没见过的材料。
仔细观瞧。
很像是大家工作时带着套袖。
张君说道:“同志们,你们看到的这层外壁包裹材料,学名叫做身管热护套,大家也可以叫它炮管热护套。”
“目前,各国正在进行这项研究,不过都没有取得太大进展。”
“顾名思义,这项技术是用来保护炮管的一种护套技术。”
“避免火炮炮管在过冷或者过热的情况下,出现打击精度下降,炮管被冻裂等问题。”
“二战时期,普鲁士装甲部队和毛熊的冬季作战中,坦克发动机因为极寒天气,出现大量瘫痪。”
“皆因为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对金属材料有着致命的破坏。”
“长时间工作的发动机如此,连续射击的坦克炮管,也曾因为在冬季持续开火,出现部分炸膛。”
张君娓娓道来一则秘闻。
二战时期。
普鲁士的坦克炮管,曾经发生过几十起,寒冬天气炸膛事件。
出于面子考虑,普鲁士隐瞒了这些事情。
暗中进行问题研究。
战败后,大量普鲁士的装甲专家进入白鹰国工作。
通过他们的介绍,白鹰国不但了解到极寒天气下,坦克炮管会因为持续射击炸膛,又掌握了普鲁士的另外一项研究成果。
高温天气下进行射击,炮膛倒是不容易炸。
却会严重影响射击精度。
一辆坦克在高温下暴晒一个小时。
之后参与战斗,当炮膛发射出的炮弹超过三枚,射击精度将会直线下滑。
张君拍了拍巴掌,身后的幕布结束放映。
礼堂灯光一片大亮。
一张巨大的黑板,被两名战士运到舞台正中间。
张君拿起粉笔,用力写了八个大字。
受热不均,热胀冷缩。
“毛熊和白鹰国分别控制着半个普鲁士,差不多是一前一后,了解到其中的技术秘密,立刻展开了相关的研究。”
“我从毛熊专家口中知道了这件事情,独自攻关良久,抢在他们之前,搞出了国产的炮管热护套。”
“有了它,我们的坦克不论严寒还是酷暑,都能做到持续开火,保持较高的精准度。”
“移动过程中,炮管热护套还能吸收一定的车体震动,确保射击精度。”
“如果没有炮管热护套,坦克向一个位置开炮,温度每上升几摄氏度,炮弹打向目标位置的精度,就会出现几十公分的偏差。”
说罢。
张君转身在黑板写下了几行弹道公式。
详细标明弹着点和瞄准点的误差。
“1.5米!竟然会有这么大误差……”
秦教授一脸震惊。
难怪试验坦克使用滑膛炮,也能够打得这么准。
小小的炮管热护套,作用差不多等同于特制步枪上面的光学瞄准镜。
随后,张君讲起炮管热护套的材料问题。
材料不同,效果也不相同。
“等一下,小师,快去宿舍将我的记事本拿过来。”
“还有我的。”
“对了,还有钢笔水。”
“再把我放在柜子里的”
众人中年纪最小的师国强,变成了跑腿的小厮。
张君口述的内容太重要。
秦教授,祝教授和相关专家,一个字都不敢漏。
张君年纪轻轻就能被上级委以重任,已经不是有几把刷子的事情。
天才中的天才啊!
东西两大阵营研究室十多年的技术,张君一个人就给完成了。
搞不好旋转地板技术,也是张君一个人搞定的。
祝教授真想问问张君。
老实交代,你到底是不是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