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安东都护府,吐蕃臣服(1 / 1)
当消息传回国内后,李世民欣喜若狂。
此等功绩,在贞观朝必然被史书大书特书。
当然,这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功绩是自己的儿子打出来的。
正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这种得意之感,让李世民志满得意。
得意的李世民,把这消息给文武百官传看,文武百官无不叹服。
此战真可谓是功盖前朝,把隋之文帝未做的事情都做了,此也可看出大唐之君之威。
长孙无忌躬身问道:“那陛下如何处理辽东之地,对此事可有明诏书。“
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当由朝廷百官商议。
全力策划此事的李凡,当然,对之后的统治有了完整的筹划。
李世民顺势说出道:“我打算在高沟离旧地设置安东都护府,从此此地便是我大唐之地。”
“由薛仁贵领右五位大将军兼安东都护都护,封其为平阳郡公,率三万唐军镇守安东都护。”
由此安排后,朝廷的明诏发往辽东。
结束了此事后,李世民略带犹豫道。
“今日我想商议一事,此时,还望众臣一同商议出个结果。”
随即便开口暴击道:“天策上将是我的儿子。”
李世民自以为是暴击,却没想到满朝群臣十分的平静。
说实在的,也确实应该平静,毕竟这个流言蜚语已经喧嚣好几年了。
世界上没有空穴来风的事情,从这里就能看出此事绝对是真的,不然朝廷早就辟谣了。
看着毫不吃惊的重臣,李世民开口又是一个炸雷道。
“如今,东宫储君之位虚悬已久,而今日天策上将,平面高沟离职工工单盖世,朕以为当封他为太子。”
“长孙无忌任太子少师,魏征任太子少保……。”
一番任命下来,李世民几乎把自己的班底全给了李凡。
这是一个信号,这预示着李凡将登大宝,他将是未来大唐无可争议之皇帝。
“陛下圣明。”
朝廷的诏书传到辽东后,李凡当即宣布任命,随即把薛仁贵留在了辽东,自己则是率部,返回了长安城。
这次大战震惊了许多人,当然,最震惊的莫过于吐蕃。
自从被大唐禁运之后,吐蕃的政策一直在打与不打之间徘徊。
上一次本来是要打的,但是由于大唐剿灭了突厥,令吐蕃胆颤,这才又有了求和派遣使者之事。
而这一次则更是可怕了,朝廷竟然不声不响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剿灭了强盛几百年的高句丽。
如此战绩令吐蕃胆寒,他们再也不敢生出进攻之心,同时也更加害怕于唐朝的神秘武器炸药。
为了能使国家能够坚持下去,吐蕃国不得不再派出使者,以求得到大唐的粮食。
数日后,朝廷大军凯旋而归。
李世民率文武百官,在长安城外迎接。
头等殊荣下,李凡并未去公司哦,而是谦卑地下马行礼道:“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后,一众武将也纷纷跪下行礼。
李世民见状含笑道:“你不应该称臣,以后你便是我大唐太子。”
李凡也非常识趣,当即改口道:“儿臣参见父皇。”
兴奋的李世民当即摆宴,大宴三日。
在这个时间段里,吐蕃国的使者又来了,这一次是带着厚礼而来。
在最后一日的宴席上,李世民看着吐蕃国送来的礼单道:“太子,你且看看,这份吐蕃国送来的礼单当如何?”
李凡单及接过礼单,看了起来。
这份礼单上金银珍宝无数,还有战马千匹,前面的都可以不放在心上,唯独这战马是李世民的心头之爱。
看完礼单后,李凡旋即道:“看来是辽东一战,让吐蕃国怕了,既然如此,那应当狮子大开口,如若不然便发兵去攻。”
李凡的脾气针对李世民的胃口,当皇帝就该如此,该强势就强势。
李世民在李凡的影响之下,不再变得那么仁慈了。
未来的战略,也从一个宗主国,变成了一个兼并之国,而李凡更知道臣服都是虚假的,只有真正的实控,才能保证边疆安稳。
“好,魏征吩咐下去,让鸿胪寺的官员就这么说。”
李世民把吐蕃国的使者抛在脑后,随即开始举行太子的册封典礼。
这个典礼办得颇为隆重,文武百官乃至各地的重臣,全部都奉上了贺礼,李凡的风头一时无两。
这场风光最开心的,除了李凡之外,当属长孙无忌。
虽然自己的外甥没有当上皇帝,但好在自己的女婿当上了皇帝。
再加上李凡又雄才大略,未来,长孙家必然独占鳌头。
这次典礼,吐蕃国使者也前来送贺礼。
不过,李凡对此十分冷淡,李世民也同样如此。
唐国上下的态度,让吐蕃国更加的卑微了。
直到典礼十天后,李世民才正式接见了吐蕃国的使者。
这一次的吐蕃国使者的态度堪称献媚,一见到李世民,便行了一个大礼,随后便是卑微乞求道。
“还望大唐能够救我吐蕃,就算看在文成公主的面子上,我大王还是大唐皇帝陛下的女婿,还望能看在这层关系上救我吐蕃于危难之中。”
这吐蕃使者极力地拉着关系,但李世民根本不为所动。
“这些事情需要商量,若是你能给出让朕心动的东西,朕倒是可以卖粮食去吐蕃。”
吐蕃使者立刻就明白了,还是要战马,只能无奈地把自己最大的筹码抛了出去。
“陛下若是愿意卖我等粮食,我们愿成为大唐的藩属国,另外,每年奉上一千匹匹战马。”
区区一千匹,实在太少了。
李世民略带不悦道:“这也太少了吧?”
随后便是沉默。
这沉默声让吐蕃使者有些畏惧,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所以也只能无奈地按照大唐设下的陷阱走进。
“每年进贡两千匹战马。”
李凡看着大出血的突厥,随即加码道:“每年进贡三千匹战马,另有好马种马一百匹。”
一场屈辱的交易,最终使吐蕃获得了度过灾荒的粮食,看来两国之战并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