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这是方块的世界(1 / 1)
在玩了一天的积木之后,地球游戏工作室的游戏开发重归正轨。
温黎明组织的这次拼积木游戏说是想要让他们放松,但这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图,他们都能感受得出来。
尤其是负责《我的世界》的克罗、吉姆与莫特,仅仅是看到这种积木的玩法便立刻想到了自己正在制作的游戏原型。
当时的他们一直苦恼于“怎么能够实现自由拼搭组成”的效果,因为一旦游戏画面要追求真实的话,“组合”的玩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但是,温黎明已经将现场的答案摆在他们的面前了:
为什么要追求真实感?
他们的想法还局限在先前制作的游戏中,《阴暗森林》可是在尽可能的追求真实的生存体验,所以无论是设定还是画面都是在尽可能的拟真。
但是《我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生存游戏——或者说并不是一个有着详细设定、追求真实感的游戏。
在衍生出其他玩法之前,《我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想要让玩家能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用魔网终端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倘若你会写点文字、画点画,那么你只需要付出一段时间的练习就能将你的经验低损耗的转化到魔网终端上,使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同样实现这一目标。
但是如果你想要创造出一个更加直观的,甚至能够亲身体验的世界,那就有些麻烦了。
现在的魔网终端可以运行一些三维设计软件,但是想要学习并熟练运用它们,就需要付出很高的学习成本。
暂且不提有没有学习一门新语言程度级别的知识的热情与耐心,软件的理解门槛就能够拦住不少的人。
退后一步来说,单独的一门程序语言就跟学一门新语言没啥区别。
要是更进一步,使用游戏引擎去做游戏,要考虑到的事情就更多了。
不仅得要对材质、贴图、地形、渲染等等游戏的基础做出选择,还要面对修复、优化这类程序员最头疼的问题。
但是《我的世界》就不一样了。
上述的种种问题,你都完全不需要考虑,只需要拿起规整的方块堆起来就行了。
就想拼积木一样,将方块堆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这可是一个虚拟的积木桌,玩家有着无限宽广的场地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类积木,对玩家而言,这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巨型游戏场!
在明确了这个游戏的核心后,克罗作为这个小组的领导人,果断的推翻了先前所准备的一切内容,直接从头开始。
他们最先确认的,就是组成这个虚拟世界的核心:方块。
除了需要详细捏造形体的物品,组成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方块。
方块的泥土、方块的沙砾、方块的木头、方块的树叶、方块的黄金矿石……
构成这个世界的一切地理要素,全都是1m*1m*1m的方块。
克罗否决了“更改某些物品的体积来还原现实”的想法,因为这个游戏没有必要去追求所谓的“拟真”。
当然,这不意味着这个游戏不需要现实逻辑:树木向上生长,水与沙向下坠落,这些基本的规律肯定还是不会违背的。
因为这个游戏是一个虚拟的积木沙盒,而沙盒在让玩家自由创作的前提就是遵循现实的物理逻辑体系。
温黎明从一开始就建议他们将游戏做成像素类型的,而如今的他们也确实明白这个建议背后所意味的深谋远虑。
在确认了核心之后,新的游戏原型制作很快便走上了正轨。
先前的游戏原型虽然被放弃了,但是它并非一无是处。
在制作这个原型的时候,吉姆“被迫”熟悉了创世引擎的三维游戏制作流程,并借此获得了不少的经验。
所以这再来一次,不说轻车熟路,他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游戏根据编写好的逻辑自动生成出一片完整的平地时,负责《我的世界》的小组成员们兴奋的欢呼声连坐在办公室的温黎明都能听见。
在做到这一点后,他们很快便进入到了“丰富与完善”的环节。
一方面,他们加入了更多的“方块”:能够组成地形地貌的土块、沙砾、石块;能够组成世界环境的橡木、白桦木、原木;独立与这个生成世界的玻璃、萤石块、颜色砖块等等。
同时,他们还给《我的世界》加入了以像素或者方块的形式出现的“特殊内容”:野草、花朵,乃至于常见的猪牛羊等禽类。
在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更新算法,让这个随机生成的世界显得更加的“自然”。
用基岩作为世界的底层,给这个世界设定高度;
先生成各类基础地形,包括森林、山丘、矿洞-沙漠、海岸等等;
完善地形,以设定生成的地形加上“方块”元素,包括草地、沙砾、石头等,同时对拼接处进行优化,减少地图的拼接感;
丰富地形地貌,在这些地形地貌上加入树木、花草等点缀修饰物;
加入生物与特殊运算逻辑的方块,例如会活动的牛、羊,算法特殊的液体(比如水和岩浆)等等。
再加入昼夜轮换,以及光照等等细节,一个基础的随机世界便生成完毕。
这套算法虽然能被验证可行,但是想要顺畅运行则需要大量的基础样本。
所以吉姆三人与被拉来充壮丁的艾可在那片空白的虚拟沙箱中一同对每一种环境重复堆叠了不下数千次的地形,才能让这个随机生成的世界符合他们的需求。
在此时,整个游戏开发中最困难的部分,已经被克服了。
他们接下来的任务,便是不断的追加新的方块,同时确保新方块能够在游戏中稳定存在且加入到运算中。
当然,在此期间,他们也遇到了“水取之不尽”的麻烦,在温黎明得知此事后,反而建议他们将这个Bug转化成“游戏特性”。
反正这是个虚拟游戏,没必要苛求真实。
在将近大半个月的开发后,《我的世界》也终于有一个能够对工作室内部公开的测试版本了。
而这个测试版本,也得到了众人的称赞。
“它让我想起之前拼积木的愉快时光。”这是特修在认真试玩后的评价。
“我感觉这可比拼积木好玩多了,至少不会敲得我手疼。”这是一开始并无兴趣但是后来玩了大半天的陶德的评价。
“这种全新的创作方式可以将我这段时间的所思所想全数释放出来!”这是一脸仙气的乔舒亚充满激情的评价,并且还顺带展示了他在其中搭建的全新“艺术”。
至于温黎明,一直关注着他们工作进展的他只是点了点头。
这些评价让三人对自己努力充满了信心,而他们也在进行游戏制作的后续流程的同时,准备游戏的宣发。
地球游戏近期的宣发都是采取的极低成本的宣传方式——有的甚至干脆能说是零宣发,这些宣发流程都是由温黎明敲定的。
但是这一次,分别负责三个游戏的小组都能自主掌握宣发权。
特修与陶德选择的是跟随温黎明的方式,靠着游戏本身的素质也做到了极大的成功。
但他们不一样。
《我的世界》的游戏素质上下限的差距极大,倘若是个急性子或者对创造兴致不大的玩家,可能并不能在这个游戏里享受到完整的乐趣。
所以他们有必要更改先前的宣发策略。
而他们已经有了一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