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人心所向,大局初定(1 / 1)
平南王决定释放人质的消息,通过最秘密的渠道,第一时间传回了京城。
风华书局的密室之内。
当唐宝和平乐公主,从谢远口中听到这个消息时,两人先是一愣,随即,积压了多日的恐惧、担忧和压力,在这一刻,轰然释放。
“太好了!太好了!”
唐宝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富家少爷,此刻竟像个孩子一样,激动得又哭又笑。
平乐公主更是喜极而泣,她与唐宝,这两个身份天差地别,却因共同的信念而站在一起的年轻人,在这一刻,激动地相拥在一起,庆祝着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那块悬在所有人心中,最沉重,也最致命的巨石,终于,落地了。
谢远看着他们喜悦的模样,心中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但他的脸上,并未流露出太多的喜色。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仅仅只是解决了眼前的危机。
京城的这盘棋,还需要他,亲手下完最后几步。
平南王的“示好”,意义非凡。
它意味着,大离王朝最大的军事威胁和地方割据势力,已经从潜在的“敌人”,转变成了“可以合作的伙伴”。
这让谢远的手中,又多了一张,可以用来平衡京城朝局的,强大的王牌。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立刻请唐太傅出面。
在一次与几位内阁阁老的茶叙之中,唐太傅“无意”中,透露出了一个消息:
“听闻,平南王殿下近日深感先帝之恩,已主动释放了谢修撰的家眷。并且,老王爷还亲自上书朝廷,请求在新君登基之后,能以江南为试点,全面推广商贸,与民休息呢。”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定心丸,让原本因储位之争而动荡不安的朝堂,瞬间安定了下来。
所有的官员都意识到,最大的内外之患——皇子相争与藩王割据,都已平息。
大离王朝,重归统一和稳定,只是时间问题了。
东宫之内。
太子在听到这个消息后,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他瘫坐在椅子上,失魂落魄。
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平南王的归顺,不是因为他这个“名义上的储君”。
而是因为那个,远在风华书局之内,仅仅用一卷书稿,便能换来二十万大军俯首的,谢远。
他最后的一点,也是仅存的一点皇室威严,在谢远那层出不穷,神鬼莫测的手段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那么的无力。
当晚,他召见了太子太傅。
这位一生要强的储君,第一次,在自己的老师面前,流露出了深深的退意。
“老师……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做这个皇帝?”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迷茫和自我怀疑。
他的信心,他的骄傲,他那“天命在我”的信念,已经被谢远,彻底击垮了。
老太傅看着自己这位心灰意冷的学生,想要开口劝慰,却发现任何语言,都显得那么空洞。
最终,他只能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没有再劝。
他知道,一个失去了信念的储君,已经没有资格,再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了。
解决了外部的威胁和内部的人心之后,谢远开始进行,最后的准备。
他亲自前往了九门提督陈将军的府邸,进行了一次正式的,也是最后一次的拜访。
这一次,他没有再谈论什么虚无缥缈的棋道。
而是将一份,他亲手撰写的,完整的《京城驻军改制与兵士福利待遇提升方案》,交到了陈将军的手中。
“将军,请过目。”
方案之中,详细地规划了,如何提高京城驻军中,每一位普通士兵的薪饷;如何改善他们常年不变的伙食;如何为那些因战伤残的兵士,建立一套完善的退役和抚恤保障体系。
最关键的,是引入了一套全新的,完全凭借军功和能力,而非家世背景,来进行提拔的晋升制度。
每一条,都精准地,切中了军中积弊已久的要害。
每一条,都深得普通兵士之心。
陈将军看着这份方案,那双握惯了兵器的手,都有些微微颤抖。
他戎马一生,最大的愿望,不是自己能封侯拜相。
而是希望手底下那帮,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能有一个好前程,一个好归宿。
谢远的这份方案,给了他一个,他自己都无法给出的承诺。
他缓缓地,郑重地,将方案合上。
然后,对着谢远,这个比他孙子还要年轻的少年,行了一个标准的,军中大礼。
他沉声说道:“末将,愿为谢大人,效死!”
至此,京城的文臣(以清流派为首)、武将(以九门提督为尊)、地方势力(平南王)、皇室成员(平乐公主)以及商业力量(唐家),都已或明或暗地,全部站在了谢远这一边。
他,已经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对整个大离王朝权力格局的,无形整合。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国丧期的最后一天。
京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冰冷的秋雨。
谢远没有待在温暖的书局之内。
他独自一人,撑着一把古朴的油纸伞,来到了皇宫之外,那条长长的,通往权力巅峰的御道之上。
他静静地站着,看着那座巍峨的宫殿,在雨幕之中,显得格外的肃穆与沉重。
他回想着自己,从南阳那个破旧的小院,一路走到今天。
从一个为人替考的落魄童生,到如今,一个足以影响国运的朝堂重臣。
世事变幻,恍若隔世。
不知过了多久,一顶软轿,在他的身边,悄然停下。
太子太傅从轿中走出,同样撑着一把伞,默默地,站到了他的身边。
雨声,淅沥。
两人沉默地,对视了许久。
最终,是老太傅先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带着一丝解脱,和一丝无奈。
“谢大人。”
“太子殿下……已经决定了。”
“明日的朝会之上,他将主动上书,放弃储君之位。”
“并且,他会全力支持,由‘辅政大臣会议’,所共同推举的新君。”
这是太子的,最终选择。
他选择用一种最体面的方式,退出这场他早已输得一干二净的棋局。
为他自己,也为他身后的整个家族,换取一个平安的未来。
谢远听完,对着眼前这位,同样值得尊敬的老人,深深地,深深地,作了一个揖。
“太傅高义,谢某……替天下,谢过。”
他知道,这意味着,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和平交接,已经再无任何障碍。
雨,渐渐停了。
厚厚的云层之中,透出了一抹,熹微的晨光。
谢远知道,属于旧时代的那个漫长的雨季,已经过去了。
一个新的黎明,即将来临。
他转身,向着风华书局的方向,缓步走回。
书局之内,唐宝、张御史、平乐公主……所有的人,都早已等候多时。
他们看着那个,从晨光中走来的,沉稳如山的少年。
谢远收起油纸伞,将伞上的雨水,轻轻抖落。
他对众人,只说了一句,平静,却又充满了力量的话。
“准备吧。”
“明日,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