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故人旧事,新政之基(1 / 1)
谢家的堂屋之内,那份写着“三十万两白银”的户部文书,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震撼,还未平息。
谢父颤抖着手,伸出去,想去触摸那份代表着泼天财富的文书,却又在半空中停住,不敢落下。
他喃喃自语,声音里满是对这笔巨款的敬畏和不知所措。
“三……三十万两……儿啊,这……这么多的钱,咱们……咱们可怎么花啊?”
母亲张氏,则更担心由此带来的实际问题。
她拉着谢远的手,压低了声音,忧心忡忡地说道:
“远儿,这么多钱,会不会……会不会太招人眼红了?外面那些人,会不会因此,对咱们家不利啊?”
谢远看着父母那既兴奋又担忧的模样,笑着安抚道:
“爹,娘,你们都放心。”
“这笔钱,不是给咱们谢家一家的,是朝廷拨给咱们整个南阳城的。”
“而且,这笔钱该怎么花,朝廷早有详细的规划。我这次回来,就是作为首辅,亲自监督这项工程的落实,谁也不敢,也不能打这笔钱的主意。”
他借此机会,向家人和在场的唐管家等人,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关于“南阳试点”的初步构想。
“我计划,分三步走。”
“第一步,兴修水利。南阳地势平坦,但水利设施陈旧,旱涝不均。我要用这笔钱,将城外的护城河,与周边的几条主要河流,彻底打通,形成一个覆盖全县的灌溉网络。如此,可保我南阳未来数十年,旱涝保收!”
“第二步,建立实学书院。不教死记硬背的八股文章,只教能安身立命的‘实学’。农学、算学、工学、商学,只要是对百姓有用的学问,我们都教!要让咱们南阳的寒门子弟,即便不走科举之路,也能凭一技之长,安身立命!”
“第三步,扶持工坊。重点扶持新式农具和纺织工坊的建立。朝廷出资,提供技术,鼓励民间参与。如此,既能解决百姓就业,又能让我南阳的产出,远销四方!”
这番清晰而宏大的施政纲领,听得在场众人,无不心潮澎湃,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繁荣富强的新南阳。
第二天。
谢首辅荣归故里,并从京城带回三十万两巨款,用于家乡建设的消息,通过官府张贴的公告,和百姓们兴奋的口耳相传,彻底传遍了南阳城的大街小巷。
整个南阳城,都沸腾了!
百姓们奔走相告,欢欣鼓舞,脸上洋溢着对未来好日子的,前所未有的期待。
谢远在自己家乡的声望,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然而,有人欢喜,就有人愁。
南阳城内,一座奢华的府邸之中。
以县丞赵志为首的一批旧乡绅和粮商们,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却感到了深深的,发自骨子里的恐惧。
赵府的密室里,气氛压抑。
县丞赵志忧心忡忡地对在座的众人说道:
“诸位,都听说了吧?”
“那谢远此番回来,名为建设家乡,实则是要来砸掉我们所有人的饭碗啊!”
一位身材肥胖的粮商,忧虑道:“赵大人此话怎讲?”
“怎讲?”赵志冷笑一声,“你们还没看明白吗?一旦他的新农具、新水利推广开来,粮食产量大增,我们还如何操控粮价,赚取暴利?”
“一旦他的那个什么‘实学书院’建立起来,城里的那些寒门子弟,都有了出路,谁还会削尖了脑袋,来依附于我们,做我们的走狗?”
这群人,是过去数十年里,南阳地方秩序的既得利益者。
谢远的新政,将直接地,毫不留情地,损害他们的根本利益。
一个新的,地方性的矛盾冲突,开始悄然酝酿。
谢远对此,了如指掌。
但他并未立刻采取行动。
他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新政的推行,不能急于求成。
他现在要做的,是先搭建好,能将他脑中蓝图,付诸实践的,核心班底。
他拜访的第一站,是南阳提学府。
他要见的,是他的“半个恩师”,如今已升任为南阳知府学政的,吴提学。
吴提学在见到如今已是身穿一品首辅朝服的谢远时,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下官……见过首辅大人。”
“吴大人快快请起。”谢远连忙将他扶起,“在大人面前,谢远永远是晚辈学生。”
一番寒暄之后,谢远直接说明了来意。
“吴大人,我此次回乡,欲建立一所‘南阳实学书院’,以开民智,兴实学。我思来想去,这第一任的山长之位,非您莫属。”
吴提学听后,先是惊讶,随即面露难色,连连摆手。
“首辅大人,万万不可!”
“老夫一生所学,皆是孔孟之道,圣人经典。于您所说的那些‘实学’一道,实在是……一窍不通啊。若由我来担任山长,岂不是要误人子弟?”
谢远却笑着,为他斟上了一杯茶。
“吴大人,您误会了。”
“书院育人,育心为上,育德为先。”
“我正是需要您这样,德高望重,能在品行和志向上,为学子们立心铸魂的大家,来为整个书院,把握方向,掌好大舵。”
他看着吴提学,真诚地说道:“至于那些‘实学’的具体教习,我,另有安排。”
这番话,既给了吴提学极大的尊重,又巧妙地打消了他所有的顾虑。
吴提学感动不已,他站起身,对着谢远,深深一揖。
“首辅大人如此信赖,老夫……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解决了“教育”的负责人,谢远接着,开始处理“技术”的问题。
他派人,将一份厚厚的请柬,和一份更加厚重的礼物,送到了城南,“工匠李”的家中。
当工匠李一家,在得知是当朝首辅大人,亲自派人送来请柬时,早已是受宠若惊,不知所措。
而当工匠李,颤抖着手,打开那份作为“礼物”的,由风华书局内部印刷的《天工开物》简明图册时。
这位与器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工匠,更是激动得浑身颤抖,老泪纵横,如获至宝!
他看着图册上那些,他想都不敢想的精巧设计,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
“神迹……这……这简直是神迹啊!”
谢远在请柬中,正式聘请他,为即将成立的“南阳农技总站”,担任总工程师。
全权负责所有新式农具、新式器械的研发、制造与推广工作。
对于一个工匠来说,这是他们祖祖辈辈,都从未得到过的尊重与认可。
工匠李当即,率领着全家老小,来到谢府门前,恭恭敬敬地,叩谢首辅大人的知遇之恩。
教育和技术,这两块新政最核心的班底,搭建完毕。
谢远的新政蓝图,终于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就在此时,管家前来通报。
“大人,府外有一位姓柳的姑娘,递上了拜帖,求见首辅大人。”
谢远接过那份拜帖。
看着上面那熟悉的,清丽的字迹——柳如烟。
他的神情,没有丝毫波澜。
只是淡淡地,对管家说了一句。
“告诉她,我很忙,不见。”
府门之外。
柳如烟穿着一身素雅的衣裙,在瑟瑟的秋风中,站了许久,许久。
最终,她等来的,却是那句冰冷的拒绝,和那份被原封不动,退回来的拜帖。
她看着谢府那高大的门楣,和里面隐约传出的,关于新政的欢声笑语。
她的脸上,血色尽褪。
她终于,真真切切地明白了。
自己与那个曾经的少年,已经身处两个,再也无法触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