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云南行(1 / 1)
两世为人,第一次坐飞机,陈家志内心也有点忐忑。
但真坐上去时,也就那么回事。
为了舒适,陈家志还特意买的头等舱,睡了一觉便到了昆明巫家坝机场。
昆明四季如春,下飞机时已是傍晚,能感觉到丝丝凉意。
陈家志从背包里拿出了准备好的衬衣穿上,独留薛军在冷风中揉搓着身子。
“我的衣服你穿着小了,明天找地方买两件衣服。”
“没事,扛得住。”
“别冷感冒了,昆明晚上可能只有十几度。”
陈家志提醒道,也正是因为昆明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的冷凉气候,才让这里极为适合生产夏秋蔬菜。
薛军双手抱在一起,感觉长期这样下去确实不行,只得点头。
两人去吃了晚饭,又去酒店办了入住,期间还给家里打了电话报平安。
晚上也没有出门,陈家志在酒店里规划着这次的考察路线。
昆明呈贡、玉溪通海、大理弥渡,这三个县率先被他写在了计划中。
其次是楚雄的元谋,有时间也要去看看,但元谋是热区,主要生产冬早春蔬菜,也是南菜北运的主要基地,当下季节不一定有收获。
思索着如何打开局面,陈家志又想起了丁胜,便去前台再给他打电话留言,告知了自己入住的酒店。
出发前他也打了一次,丁胜知道他会来云南。
第二天一早,陈家志和薛军又在城里打听起了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的分布。
很快,陈家志就打听到了熟悉的市场名字:王旗营蔬菜批发市场。
未来也是云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但现在王旗营市场才刚开业。
不过由于地理位置和政策的原因,也已经颇具规模。
白天时,这里就有许多车辆进进出出。
“菜的品类不少~”薛军看着一辆辆车上的菜,“白菜、萝卜、包菜、西葫芦、菜豆、辣椒、莴笋、芹菜、番茄、茄子、菠菜、黄瓜……”
“咦,这里还有油麦菜?”
西南口音大差不差,守摊的老板听到后招呼道:“看下哇,4毛5每斤,老板,要多少?”
“这么便宜?”薛军有些惊讶,脱口而出,花城油麦菜可有2元/斤。
守摊老板笑了笑,“便宜你就多买点撒,我这菜不错。”
“我再看看,再看看。”
这家商户油麦菜量也不多,组织不了一车货。
市场的面积也不算少,占地可能也有几十亩,陈家志和薛军走了一个小时才把整个市场看完。
期间陈家志还拿出笔和小本本,统计了各种蔬菜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等情况,品类丰富,价格便宜。
云南外销菜是四季性的,包括冬春外销菜和夏秋外销菜。
按照地理情况,昆明应当是夏秋外销菜更多。
但据陈家志和多个商户的谈话,王旗营当下鲜菜外销的数量较少,尤其是叶菜类。
主要还是满足昆明当下两百多万人口的日常需求。
外销比例小的原因也很朴实无华,外销很依赖铁路,受限于铁路运力紧张,通常需要提前一个月跟铁路系统上报用车计划、调度计划等,而且多是往北走。
铁路运输时间漫长,而长时间运输对生鲜蔬菜的影响很大。
至于公路运输,目前当地只有很少很少的个体户在外运蔬菜。
在王旗营呆了一上午,下午时陈家志又到了昆明辖下的呈贡县。
呈贡在滇池以东,距离昆明也就20多公里。
此时的呈贡辖下2个镇,和5个乡,呈贡也是昆明的菜篮子。
在这里也有个西门农贸批发市场,经营多年,目前还是云南数一数二的专业蔬菜批发市场。
这里的蔬菜交易量也更大,种类更丰富。
陈家志还看到了菜心、芥菜等粤菜品种,量很少,但一看他就知道这是作为高档细菜发往港澳地区,应当是走空运。
看完这两个市场,休整了一晚,陈家志又和薛军打车在呈贡周边的乡镇转了转。
总的来说,呈贡发展夏秋蔬菜种植都很有优势。
尤其灌溉上,呈贡地处坝区,相比大多数雨养种植区,灌溉条件更成熟。
“这边种花的人也挺多,还怪好看的。”
车开过一段路时,外面是连片的大棚,有竹架大棚,也有崭新的钢架大棚,在大棚里种的不是蔬菜,而是各种各样的花卉,此时也正是花期。
听到薛军的赞叹,出租车师傅也打开了话匣子。
“种花也赚钱啊,就在前边的村上,今年还刚修了个10多亩的花卉交易市场呢,据说投资了300多万,每天买花卖花的人不少呢。”
“是斗南花市吧?”陈家志插嘴道。
司机惊讶道:“哟,帅锅你还知道的不少,这花市今年才修,你是做啥的,听口音也不像本地人。”
“我们四川来的,主要做蔬菜生意,来这边看看。”陈家志笑道:“来都来了,师傅,带我们去花市看看呗。”
“好撒。”
斗南花市在以后很出名,被誉为‘中国花卉第一镇’,也是亚洲最大的鲜切花市场,陈家志来过几次。
但现在市场还很小,花卉品种也主要是剑兰,只是整体的潜力肉眼可见,花卉批发的利润应该比蔬菜还要高一些。
逛完市场,出租车又在田间转起了圈。
这次陈家志也关注起了与花卉相关的田间道路和排灌系统,从这就能看出政府很重视花卉产业。
“家志,你莫非还想种花吗?”
“多了解一点又不会吃亏。”
陈家志撇了撇嘴,他倒也想试试,只是现在重点还是蔬菜。
借助花卉产业形成的基础条件,呈贡的蔬菜种植也很有优势。
连着看了几个村子,终于遇到了一个蔬菜种植面积较大的村落。
平坦的土地上满是花椰菜、菠菜、胡萝卜、黄瓜……
陈家志记下了这个位置,也和个别村民交流了解了本地的收购价、人工、物资等等。
但没有贸然提其它事项。
在天黑前,陈家志和薛军又回到了昆明,跑了一天,出租车费用都花了几百块。
薛军很是肉疼,“真黑啊!”
“别心疼这点钱了,完成了考察任务就好。”陈家志拍了拍拿在手上的本子,往酒店走去。
进了大厅后,前台就告诉他下午丁胜打了电话过来。
陈家志当即就回了过去,等了一会儿就联系上了丁胜。
“陈老板,刚好我晚上要运一车菜到呈贡西门市场,明天可以一起回通海,我带你体验一下我们通海的风土人情。”
“哈哈,那还真是巧,我今天刚去了西门市场。”
通海隶属于玉溪,在昆明南边,除了烤烟外,也是夏秋蔬菜的优势种植区。
他这趟不仅是选基地,其实更多还是找货源。
次日一早,陈家志和薛军就上了丁胜的东风平头卡车。
丁胜胡子拉碴的给两人递了烟,“陈老板,你这次要买菜回花城吗?”
陈家志说:“如果丁师傅愿意跑一趟,我肯定发两车菜回去。”
丁胜抽了口烟,“最近是烤烟采烤高峰期,车没那么好找,但你如果从通海买菜发货,我能给你找到车。”
来都来了,陈家志确实很想试一下公路运输。
“通海好组织货源吗?”
“在通海买菜,直接找供销社就行了,供销社会统一从农民手中收购蔬菜,再统一销售,还会组织专人办理发运手续。”
“统购统销啊,这不是回到改革前的路子上去了?”
“这我倒是了解些情况。”丁胜沉吟道:“通海的蔬菜经营在10年前也全面放开了的,但第一年就出了问题,前期哄抢,后期又大量烂市。
供销社便又对大宗蔬菜,主要是大蒜、蒜薹和洋葱实行统一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直接到农村收购,但可以从供销社批发。”
陈家志注意到了其中的大宗蔬菜,“如果是叶类蔬菜呢?”
丁胜说:“这倒没有统一管理,不过通海最出名的菜就是早春的大蒜、蒜薹和洋葱,但白菜也有,也有司机拉过白菜到花城。”
陈家志又听到了早春二字,问了后,才知道通海也是以北方市场为主。
大多是走铁路销往华北、西北和东北市场,往南方走的是少数,云南也还没有直接到花城的班列。
到通海后,在丁胜的引荐下,陈家志也从供销社批发了一车白菜发往花城,他还给了丁胜一笔带路费。
一车8吨,总成本约1.2万元,到花城的成本大约相当于0.7元/斤。
没有发大车,他主要是想试一下时间和效果。
包装上没用泡沫箱,但加了冰袋,如果能安全到,扣除损耗,可能还有得赚。
然而,事实证明风险很高。
几天后,陈家志已从弥渡到了元谋,这车菜才到花城,菜早已焉了吧唧的。
李才和丁乔给白菜剥了一层又一层皮才把菜给卖出去。
发货时1.6万斤菜,实际售出0.73万斤,损耗超过了50%。
但花城最近菜价好,白菜也有1.7元/斤,最后一车菜还赚了410元,平均每斤两分五厘钱的利润。
看了陈家志算的账,薛军惊呼道:“这生意能做啊,我们发的是小车,保鲜上也没用心,如果发大车,再把保鲜做好点,损耗降低,利润也应该不错。”
陈家志手指轻敲着桌子,沉吟道:“确实能做,但有点不适合菜心,也还可能有更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