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天赐良缘(1)(1 / 1)

加入書籤

龙源城,以孝道闻名,男孝女贤,故名孝贤城。城内有一牌楼,牌匾上的三个大字,孝贤城,相传为先皇御笔赐名。

新任县令姓柳,治民有方,上敢进京面圣进忠言,下能奔走四方鸣冤屈,深受百姓爱戴,更因其俊朗美貌与满腹才华,深得龙源城未出阁的女子青睐。

其上有一母,名唤柳杨氏,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令其光耀门楣,柳墨也算孝顺,光宗耀祖后,将远在村落里的娘亲接来龙源城享清福。

如今,县令已二十有三,媒婆将柳府的门槛都快踏烂。

这日烈阳当头,媒婆兴高采烈,大汗淋漓地抱着几幅美人画卷,吆喝着走进来。

“夫人,您快出来,这次我找的啊,保准您满意。”

柳杨氏闻声走出来,热情地将媒婆迎回去,又是给其端茶倒水,又是为其端来果盘点心。

媒婆将画卷一股脑扔在桌上,大喘气,得意地说道,“夫人啊,这次县令这婚事如能成了啊,您就偷着乐吧。”

柳杨氏叹气,将茶水递给媒婆,“我家墨儿,什么都好,就是这亲事一直没个着落,可是愁死我老婆子了。”

媒婆顾不上喝茶,随便拿过一副画卷将其展开,让柳杨氏一睹芳颜。

那画中美人,身材窈窕,眉目清秀,眼神柔情,一看就是大家闺秀,完全吸引住了柳杨氏。

她拿过画卷,细细看来,“不错不错,这是哪家的姑娘?”

媒婆饮了一口茶,这才道,“这位啊,可是严员外家的千金,她可是正儿八经的姑娘,熟读五书,琴棋书画,更是样样不在话下,她啊,与县令,绝配。老夫人,您看呢?”

柳杨氏心悦点头肯定,“这样看,我两家也算门当户对,这姑娘,我看着倒是讨喜,不过,她年芳几何?”

媒婆心虚地笑了笑,“她哪,刚及笄,年岁嘛,是稍微差大了点,当然,老妇人要是介意啊,您看,还有其他几家闺女,您要不再掌掌眼?”

柳杨氏心一横,“算了,就她吧。墨儿他进京已有些时日,估摸日子,也快回来了,等墨儿一回来,我便劝他,与那位严家千金见上一面。”

媒婆大笑起来,“您看,这多好,这严家的姑娘,与县令,就是郎才女貌,天赐良缘啊。”

送走媒婆后,柳杨氏看着那副美人画,越看越喜欢。

梁煜众人赶来龙源城时,烈阳当头,几人随意找了个客栈,在此地住宿一宿。

酒楼内,大有饮酒赋诗的贤人雅客,也有推杯换盏的生意商贾。

小二迎其到二楼靠窗的位置,刚好可以看到街道上的风景。

刘赢还沉浸在丧父的痛苦里,一路沉默寡言,也不再打闹,这样的刘赢,让众人生疏不少。

宋清荷见其闷闷不乐,在饭菜上桌后,给刘赢眼前的饭碗里放了一块五花肉,“刘赢,听说这家客栈的膳食很有名,这五花肉你尝尝?”

刘赢知道她是在安慰自己,他闭眸,低下头,用手挠头,低沉道,“各位,再给我些时间吧,你们不用管我,我不饿。”

刘赢从饭桌上起身时,正好瞥见外面一抹活蹦乱跳的倩影,他不自觉喊出,“羽儿。”

梁煜等人也随之看向窗外,那抹倩影,与世无争地笑着,跑着,而身后是一群丫鬟下人,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撵撵停停,“小姐,您就别跑了。快跟我们回去吧。”

姑娘手拿风车嬉笑着转身,转身的那一刻,容颜羡煞旁人。

天生丽质的容颜,雪白透亮的肌肤,还有那双眼睛,灵气十足。她的三千乌发如墨,额头间印着花钿,更让此女显得古灵精怪。

路过的旁人无一不驻足欣赏,而女子却像从世外桃源而来,与世隔绝,对街道上的小贩摊上的每样玩意都稀奇。

下人和丫鬟将其围住,无奈表示,“小姐啊,您就别乱出幺蛾子了,老爷就快回来了,您赶紧回去吧,让老爷回来看见您在大街上,这成何体统啊。”

姑娘挑眉,“我啊,还不想回去,这样吧,你们先回去,等我爹回来,你们再从后门到说书馆里找我去不就行了,就这样说定了啊。”

女子得意地往人群里跑走。

伶韫自语,“说书馆?那是什么?”

一旁的小二解释道,“各位新来的,自然不知道,这说书馆里,有一位老人,他啊,每日都会说些新鲜故事,引得好多青年男女都去呢。”

“是吗?那今日,说书人可要说些什么?”伶韫好奇地道。

“今日啊,该讲梁祝的故事了。”

伶韫眼神里全是浓烈的兴趣,眼巴巴地盯着梁煜,就差跪下来求了。

“怎么?你若感兴趣,想去便去,本官是不会听那些男女之事的。”梁煜用完膳欲把伶韫一个人丢在这。

“可是,大人,我没银子。”伶韫委屈巴巴地眨眼,那小模样,要多可怜有多可怜。

梁煜吃软不吃硬,瞧见伶韫那小模样,我见犹怜。他从腰间拿出钱袋,扔给伶韫,丢下一句,“省着点。”

伶韫掂了掂份量,谄媚着笑道,“好嘞,大人。”接而转向宋清荷道,“皇姐,你陪我去,走吧,散散心。”

宋清荷只觉身心疲惫,只想回去躺下,奈何抵不住伶韫的糖衣炮弹。

伶韫悄悄在她耳边低语,“皇姐,你刚也听到小二说的了,青年男女,都爱听说书,说不定,会有许多翩翩公子呢。”

伶韫拉着宋清荷欲走,梁煜却挡在中间不退让。

“大人,麻烦你高抬贵脚,让一让。”伶韫腆着脸道。

“本官突然不放心你们两位弱女子出去,想必刘兄也是这样想的,本官决定,同你们一块去。”

刘赢的头上方,一群乌鸦飞过。他言不由衷道,“是,大人您说的对,还等什么,走吧。”

说书馆内,接踵摩肩,却异常安静,每个人都端端正正地坐着,等说书人讲故事。

街上的那位女子,此时也坐在正中间,一丝不苟地盯着说书人,听他口中那脍炙人口的佳话。

只见一五六十岁的男子,手拿折扇,坐在说书桌前,向台下的男女拘礼。

“今日,我们来说说梁祝二人,各位客官莫急,且听我老头子,娓娓道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