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京都风云(3)(1 / 1)
梁煜郑重地点头,眸子里迸发出势不可挡的勇气。
“是,皇上,臣在外游历惯,已染上民间的不少习气,怕是无法再适应宫中的条条框框,规矩束缚,臣求皇上,准臣之请。”
皇上龙颜不悦,惋惜不已。
“既然你已决定,朕没有理由再将你绑在宫中,你的官职还给伱留着,方便你在民间行事,四品提刑司也好,锦衣卫指挥使也好,那都是你梁讼。不过在你离开之前,朕还有件事,想要让你帮忙。”
梁煜点头,卑躬屈膝。
“能帮皇上分忧,臣之幸运。”
皇帝忧虑重重,口吻中满是酸楚。
“十多年前,豫妃的小公主不幸夭折,此事调查起来的确有些难度,朕多给你一些时日,也给你特权,这宫中上至妃嫔,下至宫女,你都有权随意询问,也可任意出入皇宫任何地方去寻找证据,这么给你十日的时间,务必查出小公主夭折的真相。十日后,你若查得真相,朕就恩准你出宫。”
梁煜毫不犹豫,重重点头,“卑职必定不辱圣命。若与其他事,臣就先告退了。”
皇上却叫住梁煜,“且慢,多个人多个帮手,朕的皇妹回到宫中也是坐不住,她在验尸方面颇有造诣,且你一个男儿,也不便出入妃嫔宫中,有皇妹帮忙,定会事半功倍。”
哪知伶韫当场拒绝,直接跪下,语气严肃道:“皇上,恕臣妹不能答应,臣妹与梁大人性格不合,实在不宜共同办案,臣妹请求自己断案,求皇兄恩准。”
皇上却将人搀扶起来,劝阻道,“皇妹,小公主的事上容不得你胡闹,况且梁大人的为人,朕清楚不过,有他在,就没有破不了的案,你不要耍小孩子心性了,好了,朕有些乏了,没有其他的事,就退下吧。”
见皇上开始用手捂头,作疼痛状,伶韫只好咬牙答应,“是,皇妹就先告退了,就不扰皇兄就寝了。”
梁煜跟在其后,快步离开。
望着两人离开,皇上的眸子里闪过不为人知的狡黠。
养心殿外
梁煜见人要走,忙跑在伶韫跟前,将人堵住。
“求公主听臣一言。”
伶韫嘴角微微颤笑,“本公主没有听错吧,梁大人竟会用求这个字?一向自诩谁也不怕的锦衣卫,竟然也会求人了。”
梁煜嗓音沙哑,整个人没有往日的神采,多了些沧桑。
他说:“伶韫,你一定要这么恶语相向吗?”
伶韫别过头,眼里闪着泪花,“你既要与我断了往日情意,还找我干吗?”
“我希望你不要意气用事,你我的事,往后再说,为今之计,是要破小公主的案子。”
伶韫苦笑:“时至今日,你不嫌我是你的累赘?”
梁煜却慎重地往四周匆匆扫一眼,“可否借一步说话?”
他拉着伶韫至一拐角处。
三番确认无人后,才郑重其事地说道:“伶韫,此次小公主的案子,牵扯太多,你难道不怀疑,为何十多年过去了,皇上又充翻此案吗?为何方面不查,现在却以我出宫为要挟,逼我去查?”
伶韫语气稍软,没了刚刚的盛气凌人,“所以你是什么意思?”
“我在想,当年是不敢查,还是不能查?如今若我来查,必定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查下去,恐怕生死难料。”
生死难料?伶韫听到这四个字,突然要窒息,说不出一句话。
她颤抖着问,“这么严重吗?”
“是,所以我将你拦下,是希望你不要参与此事,让我一个人去查就好,若我遭遇不幸,我恳求你帮我查当年我父母死亡的真相,还有我兄长的生死。我梁讼长这么大,第一次求人。算我求你了。”
伶韫眼里早就泛起泪花,故意别过身子,口吻故作冷漠,“谁要帮你,你父母,还有你的兄长,若活下来,你自己去查,我不会帮你,不仅如此,小公主的死,我也要查,我身为皇室中人,有权去查,你不必劝我。”
梁煜早知伶韫的性子,他是根本劝不动的。
“你决定了吗?”
伶韫的一双眼如清泉,她深情地望着眼前那张憔悴的脸,“梁讼,我已决定与你共赴生死,我放不下你,那是我自己的事,你无需有负担,忘记你,对我而言,也没有多难,我答应你,与你查完此案,往后,你回你的民间,而我,继续做我的公主。”
梁煜没有勇气继续这个话题,也不敢去看伶韫,只是失落道:“我与公主,从来不是一类人,我早该认识到的,我既劝不动你,那这便是我们最后在一块查案。明日豫妃冷宫见。”
梁煜不再逗留,说罢就走,干脆利落。
伶韫却眼含泪花,咧出一个勉强的笑,她高声道:“梁大人,最后一次了,合作愉快。”
梁煜反而加快脚步,不敢转头。
这条路,她望不见尽头,他走得漫长。
……
太后与孟翎,终于赶回宫内,而侍奉过先皇的大内总管,也被将人暗中关至大理寺,严加看管,并派人马轮流保护。
太后回宫,因为是乔装打扮,所以并没有惊动宫内的人。
可此事还是传到皇帝耳朵里。
皇帝听闻太后回宫,速去太后寝宫前去拜见。
而孟翎听闻皇帝欲来,本平静的心情突然变得压抑。
他对太后道:“你知道的,我不愿见他,我怕忍不住。”
太后识趣道:“哀家知道,让你整日地面对仇人的母亲,想必这滋味不好受吧?你先下去吧。”
孟翎走时,刚好与前来的皇帝擦肩而过。
皇帝多心地看了一眼,也只是看到一个侧颜。
随后也没有多想,而是径直向太后走去。
“儿臣一听说母后回宫,赶紧前来拜见。母后,这些日子,您受苦了。”
太后和蔼地说道:“皇儿你日理万机,还要操心母后安危,母后很惭愧,让皇儿担心了。”
皇帝却试探着问道:“母后,不知刚刚那人是谁?”
太后面无表情地撒谎道:“哦,他啊,不过是母后在外认识的一个人罢了,他搭救过母后一命,母后便带他回宫来了。”
皇帝也不戳破,母子二人的对话,如履薄冰。
他假笑道:“原来是这样,那儿臣可要好好赏赐母后的这位救命恩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