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分享(1 / 1)

加入書籤

镇上领导来参观后的第三天,王建安将村里的人都召集到了自家的大棚外。

“今天我就教大家怎么嫁接这个黄瓜。”

说着王建安拿出早就准备号的刮胡刀片和毛线分配给众人。

为了方便使用,刮胡刀片经过处理,只保留了锋利的那一部分,并且已经帮在小木棍上,组成了一把小刀。

这是王建安早就想好了的,之前不教他们,倒不是为了卖黄瓜苗。

主要是因为黑楠瓜籽是黑货,怕他们出去乱说,惹些不必要的麻烦。

现在没这个顾虑了,有了农科院做背书,一切都合情合理。

况且支持政府的推广任务,光靠王建安一人可不行,多一些技术员走村串户也更好。

分发完装备,王建安又指挥众人:“你么一人搬一个育苗盘到那个大棚去。”

现在需求量大,南瓜砧木和黄瓜苗都分在了两个大棚培育。

待众人搬来南瓜苗后,王建安开始示范起来。

只见他拿起一片新刀片,又用一个兑了白酒的小喷壶喷了喷刀片和手。

接着他大声说道“都看好了,这是在消毒,每次开始的时候和嫁接了一定几十株之后都需要重新消毒。

嫁接技术,说白了就是让黄瓜苗借着南瓜的根长。

南瓜根壮,抗病耐寒,黄瓜用了南瓜根就能长得好,结得多,持续时间久。

嫁接的方法也有很多,今天我就教大家插接法,这个嫁接方法比较简单,存活率也高。”

说着王建安用刀片在一株南瓜苗子叶下方半寸左右的地方,斜削一刀,削掉顶端,切口成一个光滑的斜面。

接着,他又拿起一株黄瓜苗,在子叶下方大概一寸的地方,两面各斜削一刀,削成一个楔形。

“削黄瓜苗的时候,两边下刀要对称,削好的黄瓜苗要像这个尖楔子。”

然后,他拿起削好的南瓜砧木,在刚才的斜切面中间,用刀尖垂直向下轻轻划开一个小口,深度大概接近砧木茎秆的中间。

“划口子要小心,别划穿了。”

最后,他把削好的黄瓜苗,小心地插入南瓜砧木的切口里。

“插的时候,黄瓜苗楔子两边要尽量对准南瓜砧木切口两边。

不用完全对上,一边对上了就行,它自己会长到一起。”

插好后,他拿出毛线将连接处缠绕起来。

“用毛线栓稳,但不能太用力把苗挤坏(勒坏)了。好了,这样就算接上了。

接完后,要马上放进小拱棚里,盖上薄膜保湿,头几天不能见强光,得遮阴。

等过一个星期左右,伤口愈合了,上面的黄瓜苗开始长新叶子了,再慢慢揭开通风见光。

这期间要是棚里干了,就用细嘴喷壶喷一点点水,别浇太多了。”

他一边说,一边又快速接了好几棵做示范。

“来,你们照着我刚才说的试试,自己找找感觉,注意南瓜苗要比黄瓜苗粗一圈哈。”

众人早就等不及了,纷纷拿出工具,学着王建安的样子操作起来。

顿时大棚里一片忙碌,时不时有人叫王建安。

“建安,快帮我看看,这样削对不对?”

“建安,这口子划深了咋办?”

“毛线这样栓行不行?”

王建安穿梭在人群里,挨个查看指导,发现问题就立刻指出来:

“黄瓜削得太薄了,一插就断。”

“毛线绑的太松了,固定不住,一动就歪。”

忙活了一上午,大多数人手里都接了几十棵苗,虽然手法生疏,浪费了不少苗,但总算有了模样。

王建安让大家都把自己接好的苗放进临时搭好的小拱棚里,做好标记。

“嫁接就是个熟练活儿,多练练就好。

关键是后期管理,湿度、温度、光照都得操心,一个不注意就前功尽弃。

今明两天把嫁接弄完,接下来我再教你们怎么管理。”

众人连连点头:“要得,要得。”

下午众人熟练起来,不再像上午那样需要全神贯注了,便开始闲聊起来。

有人问道:“建安,之前看你那些大棚里,各种菜都有,就是那个套种,也教我们一下撒。”

农村人对于套种并不陌生,每年夏天种菜都是几个菜一起种的。

当然那是露天种植,和大棚套种是两回事。

大棚套种稍不注意就是全棚皆毁,所以王建安之前也没让他们套种,都是自己先实验。

既然现在他们问起来了,教给他们也无妨。

王建安开始讲解大棚套种:“记住,我们现在种的这几样菜,黄瓜和番茄是绝对不能挨着种到同一个大棚里面的。”

“为啥子喃?”

王建安:“第一个就是生长环境不一样,黄瓜要多水,番茄要少水,还有两个都需要阳光,两个都是长生长期,黄瓜长起来了就把番茄的光挡完了。

再一个病虫危害,它们都容易得同样的病,一个得了,传染给另一个,混种传染更快,根本治不过来。”

“那啥子跟啥子能种一起?”

王建安:“可以和长得快的叶子菜一起种,像小白菜、菠菜、香菜这些,长得快,周期短,等黄瓜番茄长大的时候,它们早就收完了。”

他顿了顿又说:“还有豆角、苦瓜这些,可以种在大棚边边角角,让它顺着棚架往上爬,不占好地。

葱蒜韭菜这些味儿冲的,可以种在通风口那边,还能防点虫。”

有人问道:“这种套种,肥料咋算?会不会不够吃?”

王建安:“肥料肯定要比单种用得多些,不过我们大多用的猪粪牛粪这些嘛,成本低得很。

而且猪粪牛粪这些有机肥能改良土壤,肥效时间也长。

还有就是叶子菜喜欢氮肥,果菜像黄瓜番茄,开花结果的时候磷钾肥得跟上。

所以追肥得时候要用到复合肥,定点定量得增肥。”

“那虫害怎么办?几种菜种一起,是不是更容易长虫,一次就长好几种?”

王建安解释道:“那不一定,套种有时候反而能防虫。比如把葱蒜和瓜类种在一起,蚜虫能少点。

但不是绝对的,管理跟不上,都是空话(百搭),最关键还是预防。”

“怎么预防?”一直没怎么开的张春城帮大家问道,去年他可是经常来帮王建安的忙,今天王建安讲的东西他早就听过了。

王建安继续说道:“首先就是种子要选没病没虫。

第二,可以在大棚门口放点石灰,进大棚前在石灰粉里踩踩,免得从外面带进去病菌虫卵。

第三,平时勤快点,多进棚看看,发现哪棵叶子不对劲,长了斑点,小虫子什么的,赶紧摘了拿出去烧了。

第四,棚里别太闷太湿,适时通风换气。

第五,真要是虫多了,优先用手抓,或者用烟叶水、肥皂水、辣椒水这些土办法喷喷,尽量别动不动就打农药,那东西用多了有残留,对地不好,对人也不好,还容易让虫子产生抗药性。

今年我打算弄点黄板、蓝板挂棚里,可以诱杀蚜虫、白粉虱这些。

前几天听了杨教授的话,我还准备试试以虫治虫,比如养点瓢虫来吃蚜虫。”

“建安,你懂得真多!”有人感叹道。

“都是书上学到的。”王建安谦逊一笑,不过这是实话,这两年间王建安已经看了几十本农业相关的书了。

“大家以后种多了,也能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有啥好法子,也别藏着掖着,互相通个气,大家一起提高。”

接下来他又跟大家聊了聊不同蔬菜的大致需肥特点,常见病虫害的早期识别和土法防治。

第二天又花了半天,所有的黄瓜都嫁接完毕,并盖上了小拱膜。

下午,王建安抽空去了新房工地,之前领导来时停工了一天,前天才又开始。

地基已经打好,大刚和小刚正带着几个小工在搅拌混凝土,准备浇筑地梁。

“建安来啦。”大刚抹了把汗,招呼道,“地梁马上就好,接下来就该砌墙了。你来看看,这墙怎么个砌法?还是照老规矩?”

王建安走了过去:“墙按图上来就行,关键是里面的东西,得提前留好位置,不然墙砌好了再凿就麻烦了。”

小刚凑过来说道:“你再讲一下你说的下水道喃。”

这些之前画图纸规划房子的时候王建安已经说过了,不过对于他们两人来说毕竟是新东西。

之前他们在城里做工时都按图施工,没想过怎么设计这东西。

回来农村修房子更没有下水道这些说法,那些两层楼的,都是在一楼的厕所上面再修个厕所,一根管道搞定。

王建安笑了:“那我再讲一次。”

他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画起来:“房子底下,要预埋几根主管道。

厕所的下水管最粗,厨房洗碗槽的次之,洗脸盆和地漏的最细。

所有这些管子,最后都要汇到一根总排水管,排到屋外的化粪池里。”

“化粪池挖在屋后头,离房子至少三五米远。

池子分三格,粪水先进第一格沉淀发酵,再慢慢流到第二格,进一步发酵。

最后比较清的液体会流到第三格或者通过管道排到田里面去,这样处理过的水,就基本没味儿了。”

接着王建安又说起淋浴:“淋浴的地方,地下要留地漏,接到下水管,墙里面要预埋冷热水管。

热水我都想好了,到时候就安个电热水器,通到卫生间和厨房,反正冬天隔几天也会来一哈电,可以洗澡了。”

小刚听得直咂嘴:“热水器,那得多少钱?我只在城里见过。”

“贵是贵点,但胜在方便,一次投入,长久受益。”王建安道,“水管子都走墙里面和地下,外面看不到,好看又省事。”

大刚叹了口气:“墙里面预埋管道,这有点太新鲜了,我们怕给你装不好,耽误你事。”

“不怕,”王建安拍拍他肩膀,“大的走向和原理我懂,具体的安装我们一起琢磨。

到时候买了材料,我看着你们装,哪里不对我马上说。

这东西以后肯定是趋势,你们学会了,也是门手艺,以后给别家盖房子也能用上。”

这话让大刚小刚心里一动。

也是,城里都这么修,要是真能学会这套,以后肯定吃香。

王建安指着图纸上厨房和卫生间的位置:“还有这两个地方,墙根最好都刷上一米高的水泥踢脚线,防潮。

地面要比其他地方低一点,或者门槛做高一点,万一有点积水也不容易流到外面屋里。”

他又详细说了说怎么预留安装洗衣机的水龙头和地漏,大彩电,洗衣机,热水器这些家电肯定必不可少。

最后王建安着重讲了怎么布置堂屋和卧室的电路开关插座位置,特别是电灯的双控开关。

为此他专门画了电路图,给他们讲解双控开关的原理。

那个时候农村的电灯开关一般都是拉绳型,按键型的都少,而双控型的更是闻所未闻。

这玩意儿在那个年代只有城里面少数新修的房子在用。

大刚和小刚听得极其认真,他们在修建筑这方面还真是很有天赋,不时提出问题,王建安都一一解答。

很多概念对他们来说很超前,不过王建安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解释得很详细,让他们觉得似乎还真像那么回事。

“行!”大刚最后把烟头一扔,用脚碾灭,“真要就按你说的整好了,我们哥俩以后我们出去盖房子,也能吹嘘一把了!”

王建安笑了:“那是当然,我这套设计,几十年后都不会过时!”

看着大刚小刚重新充满干劲地去忙活,王建安心里也安心了些。

整个生产队其他人都跟着王建安赚到钱了,只有他们两兄弟没有吃到养猪场和大棚的红利,这也算给他们补偿了。

在王建安的记忆里,未来十几年农村修房子都没有预埋管道的说法,电线都是贴着墙的用线卡钉钉上的。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成本低,另一个就是当时的施工队是真不会。

一旦大刚他们学会了怎么布线,埋管道,对于其他施工队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当然,这样修房子成本会增加许多,这就要靠他们自己想办法在成本和实用性间找到平衡点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