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舂贝壳(1 / 1)
“建安儿,这两天听你说了好多次大棚,这个大棚到底是个啥子东西嘛?”王太平抿了一口酒问道。
张玉清听到王太平问出这个问题,正了正身子,对于这个陌生名词,她也充满了疑惑。
王建平夫妇也放下碗筷,凝神听着。
两人虽然在外打工,但只知道冬天菜贵,也不知道这个大棚是怎么回事。
王建安正夹菜的筷子顿住了,他放下碗思考了一下:“嘿,爸,妈。别急,听我慢慢摆。
这个大棚啊,说稀奇也不稀奇,道理其实跟我们年年给谷子育苗拉的那个小塑料棚是一样的。”
“育苗棚?”王太平和张玉清对视一眼,这个他们熟。
“对头。”王建安点点头,用手比划着,“育苗棚小,总共就那么大点地方,罩上塑料,里头就暖和了,谷苗儿蹭蹭长,又齐整又快,对吧?
大棚呢,规模比育苗棚大得多,用的材料更讲究,搭起来的手艺也更精细些。”
顿了顿,看到父母眼中的好奇更盛了,王建安继续说道:“当然,大棚的效果,那可比育苗棚强百倍。
它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让咱们在冬天照样种出新鲜菜来。”
“冬天种菜?”王太平种了几十年水稻,自然知道搭棚育苗,可冬天种菜完全超出了他几十年的认知范围。
“你详细说下这个大棚是怎么样的?”
“东、西、北三面各砌一堵1米左右厚的围墙,南面和上面用塑料薄膜盖上,做成一个拱棚,冬天这棚子里面暖和的很。”王建安一边说一边用手在空中比划着。
“当然,现在本钱不够,我们就用挖地基的土夯成土墙,搭塑料薄膜的架子就用竹子。
而且就算冬天连续不出太阳,也不用怕,棚子里头点上沼气灯,那灯不光能照亮,还能发热、补光。”
“沼气灯?”王太平又被一个新词弄懵了,下意识地摸了摸后脑勺,“这沼气又是个啥子东西?”
“就是把猪圈里那些猪屎尿,还有咱们地里收完包谷剩下的玉米秆子、稻草啥的,混在一起,装进一个密封的大池子里沤着,让它发酵。
发酵好了,就能生出一种叫沼气的东西。这沼气跟咱们烧的柴火一样,一点就着。”
王建安强调道:“要想沼气多、烧得旺,猪粪得多点才行。等以后咱们猪养多了,修起专门的沼气池,那煮饭炒菜就用不着砍柴烧灶了。”
饭桌上陷入了短暂的寂静,所有人都表情复杂地看着王建安。
“你都从哪儿晓得这些的哦。”张玉清喃喃道。
“都是我从新闻上看的,有些是书上看到的。”王建安早就想好了,在这个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年代,什么都可以归结于“新闻”、“书上”、“其他地方”。
老两口都是一怔,随后眼光瞬间暗淡了下来:“哎,当初你继续读高中,凭你的脑瓜子,肯定可以考上大专大学的。都怪我们……”
当年王建安初中毕业,参加初中专考试,或许是命运使然。
一道数学题他将3+2想成了3x2,导致后续计算全错。
最终他离录取分数线就差几分,之后他便回到家里开始务农。
“也是我自己不争气,而且就算上了高中,搞不好我越学越撇。”王建安安慰二老道,“这些都过去了,不说了。快,吃饭吃饭,回锅肉都要凝起了。”
尹祥平见状赶忙搭腔,把话题岔开:“建安儿,对窝(石臼)我早上洗出来了,还用布擦干了。”
王建安感激地看了妻子一眼:“要的,等哈吃了饭就可以舂贝壳粉了。”
吃完午饭小憩了一会儿,王建安憋着劲,将家里那个半腿高、沉甸甸的石臼搬到了院子中央。
尹祥平则帮忙把晒干的贝壳抱到旁边。
这石臼都不知道是哪一辈传下来的,平时也没怎么用,就过年的时候舂点汤圆馅。
贝壳装到石臼的五分之一,王建安双手抱起半人高的石杵,重重的砸入石臼。
砸了几十下后又加入新的贝壳。
当全部贝壳都舂成粉末后,王建安只感觉双臂都在颤抖,最后还是妻子帮忙,两人一起舂的。
将贝壳粉装进口袋,王建安将手深深插进粉末里,反复揉搓、捞起、感受。
指尖传来的只有细腻如沙的触感,没有任何硌手或尖锐的颗粒,他才长长舒了口气,满意地扎紧了袋口。
夕阳西下,天光开始转暗,王建安提着饲料走向猪圈。
今天舂贝壳,喂食晚了点,猪仔们早就饿得嗷嗷直叫了。
看着食槽前挤挤挨挨,你争我抢的小猪仔,王建安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似乎这两天猪仔们都长大了一点。
趁着猪仔们吃东西的空隙,王建安拿起旁边的推屎爬将猪粪推向茅坑。
晚饭是中午剩下的回锅肉拌面,张玉清将碗里仅剩的几块油亮喷香的肉片悄悄夹到了儿子和媳妇们的碗底,然后用面条严严实实地盖住:“吃面咯”
“我吃这碗。”王建安抢过母亲手里的面,不等她反应,跑出了厨房。
张玉清看着儿子匆匆的背影,无奈地摇摇头,嘴角却不由自主地向上弯起。
饭桌上,王建安呼噜噜吃了几大口面,想起要紧事,抬头对母亲说:“妈,明天我要用老坛水,您要重新再弄点泡菜水了哈。”
“用嘛,记到留点种水。”她不懂儿子要那酸溜溜的泡菜水做什么,但儿子需要,她就给,问都懒得问一句。
王建安心里一暖,还是解释道:“做青贮饲料加点老坛水,发酵快一些。个把星期就差不多可以了。自然发酵的话要半个多月。”
夜深人静,王建安喂完最后一顿猪食,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到床上。
尹祥平温软的身体靠了过来,自然地搂住了他的腰,脸颊贴在他坚实的后背上。
黑暗中,她轻声问出了憋了一天的担忧:“建安儿,你昨晚说贷款的事,弄大棚那么费钱蛮?”
王建安转过身,在黑暗中摸索着握住了妻子的手,感受着她掌心的薄茧和温度。
他叹了口气,声音带着一丝凝重:“是有点费钱,祥平儿。主要是想弄大棚,得先把新猪圈和沼气池修起来,这是个配套的工程。
最费钱的就是水泥和那种特厚的塑料薄膜。
街上卖的那种育苗用的太薄,风一吹就破,根本顶不住寒冬,得去镇上或者县里买加厚的农用膜。”
尹祥平迟疑了一下:“用得到好多钱?要不我回去找我爸借点……”
王建安老丈人在供销社上班,家里还算殷实,但要拿出几千块钱还是不可能。
“别去找爸,他攒点钱也不容易。咱们去贷款。”
“贷款?”尹祥平的声音里透着不安,“那能贷到那么多?还得上吗?”
王建安只是模糊的记得在这个时间段有个菜篮子工程,政府支持农民低息贷款发展副食品。
上辈子他们这儿就没有搞这些的,所以知道这回事的人少之又,王建安也是后来听说的。
不过现在他并不清楚细节,还需要去信用社了解详情。
按理说养殖也属于菜篮子工程,不过王建安要修的猪圈走了捷径:修住宅附带猪圈。
这算一个灰色地带,所以修猪圈和沼气池的钱没法贷款。
“没问题的,现在政府有政策。”王建安拍了拍妻子的后背,“到时候猪卖了也有2000多块钱,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