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产能的瓶颈(1 / 1)
春节过后,暖意悄然漫过江北的厂区,华夏汽车的全年工作会议在总部大楼的会议厅召开。长条会议桌旁坐满了各部门负责人,每个人面前都摆着笔记本和水杯,空气中弥漫着专注而略带紧张的气息。
林松坐在主位,身着深灰色西装,袖口挽起少许,露出手腕上简洁的手表。他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开门见山地道出了今年的目标:
“今年我们的年销量目标是180万辆,其中出口50万辆。”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按目前的销售势头,这个数字并非遥不可及,但产能始终是悬在头顶的难题。
林松顿了顿,指尖轻叩桌面:
“大家都清楚,就算市场能消化180万辆,以现在三个工厂的产能总和,满打满算也就120万,还有60万的缺口。但今年这个目标,无论如何都要完成。”他的语气沉稳有力,眼神里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这话一出,坐在左侧的林如江眉头立刻拧了起来。这位头发花白的总经理穿着深蓝色中山装,手指在笔记本上快速敲了敲,随即抬头说道:
“林董事长,现在的产能已经到了极限。120万辆,是我们三班倒才能勉强维持的极限数字,根本没有增产空间。除非立刻收购一家车企,利用对方的闲置产能代工,可那样一来,质量根本无法保证。我们造的是汽车,关乎生命安全,质量永远大于一切。”
坐在林如江身旁的质检总监赵云龙也跟着点头,他穿着一身深绿色工装,脸上带着明显的愁容:
“林总,林董说得对,按现在的产能状况,确实很难提升了。每条生产线的设备都在高负荷运转,工人也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再往上加,怕要出问题。”
他显然对质量风险忧心忡忡。
林松早已料到他们的顾虑,嘴角勾起一抹从容的笑意:
“春节期间,我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地看过,发现各环节的协调工作还有偏差。我让孙琳琳通过大数据重新编排了一套生产流程,按照新流程操作,生产效率能提升30%,180万的产量并非没有希望。”
说着,他抬手示意身后的大屏幕,PPT页面随之切换,清晰地展示出新流程的每一个节点。
接下来的半小时里,林松逐条讲解新流程的逻辑:从零部件入库的时间优化,到生产线的工序衔接,再到成品检测的环节合并,每一处都标注着数据支撑。他讲得条理清晰,偶尔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下流程图,笔尖划过白板的“沙沙”声与他的讲解相得益彰。
“我用电脑推演了好几次,这套流程在理论上没有问题。”
讲解完毕,林松合上笔帽,看向众人,
“大家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出来。”
林如江盯着屏幕上的流程图,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片刻后缓缓点头:
“别说,看完这个生产流程体系,还真觉得有产能提升的空间。尤其是零部件配送和工序切换这两块,以前确实浪费了不少时间。”
他的语气里带着些许惊讶,显然被新流程的精细程度打动了。
赵云龙却依旧紧锁眉头,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谨慎:
“林总,如果按这个流程来,质检的工作压力会更大。效率提上去了,质量标准可不能降,人手怕是跟不上。”
林松立刻转向人力行政总监何军。何军穿着笔挺的黑色西装,正低头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闻言立刻抬头:
“何总监,给质检部增加100个编制。另外,十六个车间总共需要增加3000人,全部直接签约,不用劳务派遣。”
何军闻言,迅速在计算器上敲了几下,随即点头应道:
“林总,增加三千人,按产能提升30%来算,人力成本的增加远低于新增的产值,很划算。”
他说话时,脸上露出干练的笑容——作为人力总监,他太清楚华夏汽车的薪资体系,这样的扩招既能稳定队伍,又能提升效率,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那就尽快启动招工,培训也要跟上,务必让新员工上岗前吃透生产标准。”
林松加重了语气,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
“今年的目标能不能完成,就看这几个月的磨合了。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会议室里响起整齐划一的回应,声音里透着一股被点燃的斗志。
何军立刻站起身:
“我这就安排人事部和各车间对接,争取一周内拿出招工方案。”
林松看着众人摩拳擦掌的样子,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
……
回到办公室,林松脱下西装外套搭在椅背上,只穿着白色衬衫,领口松开两颗扣子,透着几分放松。
他走到宽大的办公桌后坐下,点开电脑里的设计文件,下一款即将推出的车型YU9的三维模型立刻呈现在屏幕上。
这款大型SUV在他脑海的数据库里本就极具特色,定位对标揽胜,既保留了运动感的流线型车身,又通过平直的车顶线条和宽大的进气格栅凸显出商务气质,正适合当下市场对“全能车型”的需求。
林松拖动鼠标,放大细节查看轮毂设计,指尖在桌面上轻轻点着,嘴角不自觉地扬起——这个造型比他最初设想的还要协调。
关掉YU9的文件,他又点开另一个文件夹,尊界800的全套设计稿随之展开。这款车的气场显然更胜一筹,竖条格栅搭配对开门设计,内饰的星空顶和手工缝线细节,处处透着与劳斯莱斯抗衡的底气。
林松看着屏幕上的渲染图,想起前世这款车未能量产的遗憾,眼神里多了几分笃定。
除了这两款高端车型,文件夹深处还藏着以蔚来GT5为蓝本的紧凑型SUV设计方案。这款车的外形是林松前世就格外喜欢的,短前后悬的设计让车身比例显得格外灵动,圆角矩形的灯组又添了几分亲和力,很适合打造成15万价位的走量车型,冲击下沉市场的中高端区间。
“不过下沉市场的基础款,倒是没必要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