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骚包装蒜(1 / 1)

加入書籤

李肆民来到河边,将自行车稳稳地锁在一棵粗壮的柳树下。

李肆民蹲下身子,在松软潮湿的泥土中仔细翻找。

不一会儿,他便挖出一条肥硕的蚯蚓,那蚯蚓在他手中拼命扭动,试图挣脱。

李肆民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自信的笑容,他熟练地将蚯蚓穿在鱼钩上,动作一气呵成,仿佛与鱼竿和蚯蚓之间有着某种默契。

随后,他手臂一挥,“唰”的一声,鱼钩带着蚯蚓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划破空气,精准地落入水中,直直朝着那片茂密的芦苇丛旁飞去。

在那片芦苇丛的深处,正潜伏着一条身形巨大的黑鱼。这条黑鱼可是这片大沙河中的“霸主”,它凭借着强壮的身躯和凶狠的捕猎手段,在这片水域里横行无忌。

此时,它正静静地潜伏在水中,眼睛如同一对黑色的宝石,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等待着猎物的出现。当李肆民的鱼钩带着蚯蚓落入水中时,黑鱼敏锐的嗅觉瞬间捕捉到了蚯蚓的气息。

它心中一阵窃喜,在这片水域中,它已经许久没有遇到如此送上门来的美味了。

它哪里知道,这看似美味的蚯蚓背后,隐藏着致命的危机。

黑鱼毫不犹豫地摆动着尾巴,朝着蚯蚓快速游去。它张开那宽大的嘴巴,一口将蚯蚓吞入口中。“嗷呜!”黑鱼心中暗爽,略带腥味的美食瞬间在口中散开,让它几乎要陶醉其中。然而,还没等它来得及细细品味这份“惊喜”,突然,一股钻心的剧痛从嘴巴传来。它惊恐地瞪大了眼睛,想要挣脱,却发现嘴巴被一个坚硬的东西死死地钩住,怎么甩都甩不掉。黑鱼又惊又怒,在心中怒吼:这是什么鬼东西?这虫子怎么还带着钩子!

还没等它从震惊中缓过神来,一股强大的力量突然传来,它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开始向前移动。

黑鱼意识到大事不妙,它拼命地挣扎着,尾巴用力地拍打着水面,试图摆脱鱼钩的束缚。

它扭动着身体,在水中搅起巨大的水花,然而,它越是挣扎,钩住它嘴巴的鱼钩就松一松;

当它稍微停歇,那股力量又会猛地加大,一紧一松,一松一紧,如此反复,简直让它痛不欲生。

在这场力量与意志的较量中,几分钟过去了,黑鱼渐渐感到体力不支。

它的挣扎越来越无力,原本充满活力的眼睛也开始变得黯淡无光。最终,在绝望之中,它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拖离了水面。

李肆民眼疾手快,一把抠住鱼腮,将黑鱼提了起来,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得意地大笑起来:

“哈哈!黑鱼兄,咱们又见面了,别来无恙啊?”黑鱼张着大嘴,想要发出抗议,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无奈地翻着白眼,仿佛在向命运屈服。

李肆民将大黑鱼装进网兜,刚想喘口气,不经意间回头一看。

“靠!”他心中暗叫不好,只见远处有两个人正朝着这边匆匆赶来。他心里明白,肯定是自己钓到黑鱼的动静太大,把人给引来了。

他可不想惹麻烦,当下也顾不上休息,连忙蹬上河堤,将网兜往自行车把上一挂,一脚踢开支架,迅速跨上自行车,如同离弦之箭一般火速撤离。

自行车刚刚启动,就听到远处传来两个人的大喊声:

“站住!把鱼放下!”李肆民听着这些熟悉的叫嚷声,嘴角微微一撇,心中想着:一点新意都没有,就知道喊这些废话。他脚下用力,自行车在乡间小路上疾驰而去,留下一阵飞扬的尘土。

来的时候,李肆民是靠着两条腿步行,而回去的时候,他骑着自行车,速度直接提升了两倍。

他年轻力壮,在这新城到向阳大队坑洼不平的路况上,硬是保持着每小时十五公里的时速,一个小时便风驰电掣般飙回了向阳大队。

回想起早上出门的时候,李肆民本想着低调行事,尽量不让村里人知道自己进城了。

毕竟在这小小的向阳大队,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谁能想到,走路实在太累,自己一时冲动,竟然买了一辆自行车回来。这下可好,想低调都难了,自己这一行为,注定要成为村里的焦点。

不过,李肆民转念一想,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自己寄出去的举报信,又不会马上有回音。

就连寄给吴家父子的信,也得花上一两天才能送达。向阳大队这地方,地处偏远,平日里就不算繁华,有时候好多天都不见得能收到一封信。

农村的邮递员送信可不像城里那么准时,他们一般都是把信件积攒到一定数量后,才集中投送一次。

今天去这个村子,明天去那个大队,就算只是从县城到大队,没有两三天根本到不了,长的甚至要一个多星期。

至于寄给公社副主任,乃至县城和地区的信,那就更不用担心了,等那些信发挥作用,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想通了这些,李肆民不再犹豫,两条腿用力蹬着自行车踏板,耳边风声呼呼作响,他像一阵风一样冲进了村子。

即便此时村里的人不算多,但骑着一辆崭新自行车的李肆民,还是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肆民,这是买自行车啦?”一位路过的大爷惊讶地问道,眼睛直直地盯着李肆民的自行车,眼中满是羡慕。

“肆民,你这自行车多少钱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好奇地凑过来,围着自行车打转,想要一探究竟。

“肆民,哪来这么大一条黑鱼?”一个大嫂看着车把上挂着的大黑鱼,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一时间,各种询问声此起彼伏。然而,让李肆民有些哭笑不得的是,相比那辆崭新的自行车,车把上那条足有五六斤重的大黑鱼,竟然被大多数人给忽略了!

李肆民原本想着趁着村里人不多,一口气冲到家,避免过多的麻烦。可谁知道,大白天的,竟然能遇到这么多人。有人跟自己打招呼,李肆民自然不能骑着自行车横冲直撞。

别说横冲直撞了,要是遇到长辈,还得赶紧下车,恭恭敬敬地说话,这可是农村最基本的礼貌。

尤其是自己骑着新车头一回进村,如果一溜烟就冲过去,人家跟自己打招呼,自己连车都不停,那非得被村里人戳着脊梁骨,说成是不懂礼数的人不可。

别看农村人大多没读过多少书,可在讲究礼节这方面,那可是一点都不含糊。

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特别要脸面。华夏文明能够传承数千年而不绝,靠的可不仅仅是上层精英,更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百姓。这些普通百姓世世代代都遵循着礼仪之道,注重自己的名声和脸面。

所谓要脸面,其实就是讲究礼仪。连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普通百姓都如此重视礼仪,这个民族想不兴盛都难。

退一万步讲,就算一时落后了,只要这种基本的道德素质不丢,这个民族迟早还会迎来复兴的那一天。

其实,李肆民并不反感有人和自己打招呼。

毕竟,向阳大队总共也没几辆自行车,自己突然买了一辆,肯定会成为村里的头条新闻。他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把事情解释清楚,而且解释得越早越好,省得村里谣言满天飞。

“花婶,这辆车可不是我买的,是借朋友的!”李肆民笑着对一位路过的中年妇女说道,脸上堆满了笑容,语气诚恳。

“刘婶,这辆车不是买的,是朋友借给我的!”遇到另一位妇女时,李肆民又耐心地解释了一遍。

“王叔,你可别误会,我哪买得起自行车啊,是借朋友的!”面对一位大爷的询问,李肆民同样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不管别人信不信,李肆民自己对这个说法深信不疑。

毕竟,王建中的翻新手艺虽然不错,但由于材料和设备的限制,这辆自行车还是一眼就能看出不是新车。李肆民说是借朋友的,一般人还真不会起疑心。在大家的认知里,自行车可不是谁都能买得起的。

李家又不比其他人家富裕,李老三平时又给人一种好吃懒做的印象,凭什么能买得起自行车?肯定是借朋友的,拿来显摆罢了。

大家心里都在猜测,不知道是哪个朋友这么大方,竟然肯把这么新的自行车借给李老三,那个朋友想必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李肆民才不在乎个别人怎么想,他心里清楚,自己又不是人民币,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他觉得,只要对得起那些愿意亲近自己的人就行了,至于那些盼着自己倒霉的家伙,随他们去吧!

至于网兜里的大黑鱼,每当有人问起,李肆民就回答说是自己钓的。

可惜,没几个人相信他的话。在大家的印象中,李老三这么多年也没见他钓过一次大鱼。

尤其是王寡妇听说之后,脸上露出了明显的鄙夷之色,不屑地说道:“吹吧,他连条小杂鱼都钓不上来,还能钓到大黑鱼?肯定是买回来装样子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