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家人的担忧(1 / 1)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各类食材的价格有着独特的行情。
老鳖每斤售价三块钱,在当时的物价体系里,这价格看似不菲,实则在懂行的人眼里,已经算是相当实惠了。
草鱼呢,价格相对亲民,每斤才六毛钱。而鲤鱼,在市场上的价格竟比草鱼还高,达到了六毛五一斤,这种价格差异,在如今看来或许有些奇特,但在当时却有着其特定的缘由。
有些人对黑鱼和鲶鱼存在偏见,觉得它们的寓意不太吉利,受此影响,这两种鱼的价格就稍微低些,每斤能卖到五毛五。至于鲢鱼,因其刺多,在一众鱼类里价格垫底,五毛钱便能买到一斤。
当然,这里所说的价格都是针对大鱼而言,小鱼可卖不出这样的价钱。
李肆民这次进城,带的鱼数量并不多,也就三十来条。但条条皆是大家伙,每条鱼都体型硕大。这些鱼加在一起,经过一番交易,竟足足卖了一百零五块钱!
在这个买啥都需要票证的年代,新城第一招待所的政策显得颇为人性化,规定三分之一的货款可以兑换成相应的票证。李肆民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凡是能换成票的部分,他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兑换。
不过,招待所可供兑换的票证种类有限,只有粮票和肉票这两种。
多亏了采购科的江科长帮忙,李肆民不仅顺利完成了货款与票证的兑换,还成功买到了五斤卤好的猪头肉。
说起新城第一招待所的食堂,那可是远近闻名,尤其是他们做的卤肉,味道堪称一绝。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第二招待所,他们的招牌菜品则是红烧肉。
新城当地有着独特的物资政策,购买猪肉需要肉票,卤牛肉同样如此。然而,像猪头肉、猪尾巴、猪大肠这类下水,却无需票证就能购买。虽说不要票,但想要买到也并非易事,因为这些下水的供应量有限。
人们要么早早去排队,耗费大量时间等待,要么就得依靠人际关系才能买到。
特别是第一招待所的卤肉,若想单纯通过排队购买,那难度可不小。通常情况下,人们只能选择在食堂就餐时享用,或者找熟人帮忙购买。李肆民原本想多买一些猪头肉,可江科长手中的指标也有限,能匀出五斤给他,已经是相当够意思了。
这些卤肉为何如此抢手呢?一方面是因为不要票且味道极佳,另一方面,价格实惠也是关键因素。不要票的生猪肉,每斤至少得一块一,可卤好的猪头肉呢,猜猜多少钱?
每斤仅七毛钱!在当时,很多人认为吃下水不太健康,所以下水的价格远低于净肉。卤好的鸡爪,一个才卖一分钱。又肥又大的猪尾巴,一根售价一毛钱。
上好的熟牛肉,每斤八毛钱,不过购买熟牛肉是需要肉票的。至于为何大多数人宁愿花同样的钱去买生猪肉,而不选择熟牛肉,其中的缘由,细细品味便能知晓。
李肆民通过江科长的关系,在招待所食堂还采购了一大堆食物。有白白胖胖的包子,油条被炸得金黄酥脆,烧饼散发着诱人的麦香,甚至还有香甜可口的桃酥。别小瞧这食堂,它可不仅仅供应饭菜,点心制作同样拿手。
这便是那个年代的独特之处,即便只是县城里的招待所,也有手艺精湛的大师傅坐镇,为往来的客人和工作人员提供美味的食物。
买完东西后,李肆民便踏上了返回向阳大队的路程。他没有选择在招待所食堂就餐,心里想着自己一个人享受美食,远不如带回家让全家人都尝尝鲜。
本着“出门不落空”的原则,在回家的路上,李肆民瞅见河里有鱼,便顺手钓了一条大鲤鱼。其实,以他的本事,本可以多钓几条,但他克制住了。昨天已经带了一条大黑鱼回家,今天又钓了条大鲤鱼,他觉得这样已经足够了。
要是弄太多鱼回去,难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说不定还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即便如此,当李肆民骑着自行车出现在村里时,还是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关注。
“肆民啊,又骑车出去逛啦?”一位村民笑着和他打招呼,眼神里却透着几分好奇。
“肆民,今天出去又带回啥好东西啦?”另一位村民凑过来,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
“肆民,你拿着鱼竿出去的,今天没钓到鱼呀?”又有人问道,目光在他的自行车和竹筐上打转。
面对这些打招呼的村民,不管他们心里怀着怎样的想法,李肆民都始终保持着一副笑嘻嘻的模样。好在在招待所的时候,他仔细冲洗了装鱼的竹筐,鱼腥味已经淡了许多。但即便如此,还是有敏锐的村民闻到了味道,毕竟竹筐里正安静地躺着一条大鲤鱼。
“肆民,你这竹筐咋这么腥呢,不会又钓到鱼了吧?”一位眼尖的村民疑惑地问道。
“哈哈,七哥,你猜对了,我今天运气好,又钓了条大鲤鱼,厉害吧!”李肆民得意地笑着,一边说着,一边巧妙地躲开了那位村民想往竹筐里伸的手,然后兴高采烈地朝着家的方向跑去。
“哼,吹啥牛呢,就算钓到鱼,肯定也是些小杂鱼,不然跑啥呀!”有村民小声嘀咕道。
“就是,谁不知道李老三那性子,钓到大鱼还不得满村嚷嚷,哪会藏着掖着!”另一位村民附和着,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
“哈哈,啧啧……”周围传来一阵轻笑。
如今的李肆民,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毛头小子了。
他深知为人处世的道理,即便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也要表现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在适当的时候展示一下自己的本事就好,切不可过于张扬。但在家人面前,他还是忍不住想要显摆一番,毕竟谁不想得到家人的夸赞和认可呢。
“爹,娘,大哥二哥,大嫂二嫂,小文小武,小梅小兰,都快过来,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李肆民一回到家,便关上大门,把全家人都招呼到跟前。
“当当当当,你们看这是什么?”李肆民故作神秘地说道,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哇……”当竹筐盖子被掀开的瞬间,李家的每一个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老三,你这猪头肉从哪儿弄来的?”李母满脸惊讶,指着竹筐里的猪头肉问道。
“我的天,老三,这么多油条烧饼,你该不会把饭店给搬回来啦?”大嫂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地说道。
“小叔,哇,还有条大鲤鱼,今天中午能吃鱼吗?”侄子侄女们兴奋地跳了起来,围着竹筐欢呼雀跃。
要说还是李父沉稳,面对这一堆令人惊喜的东西,他愣是一声不吭。李肆民本想夸赞老爹遇事镇定,可一扭头,差点笑出声来。只见老头子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竹筐里的两瓶酒,口水都快流到地上了。
这时,老大老二的注意力也从猪头肉转移到了那两瓶酒上。
“哎呀,汾酒,这可是好东西啊!”老大眼睛放光,兴奋地说道。
“老三,这两瓶酒是给我们哥俩买的吧,一人一瓶,对吧?”老二也凑过来,一脸期待地问道。
李富贵:“……”
家里热闹了一阵后,李父李母很快就恢复了平静。这次是真的平静下来,并非被惊得不知所措。
“老三,跟爹娘说实话,你最近是不是在做买卖啊?”李父一脸严肃地看着李肆民,眼神中透着关切。
“是啊老三,虽说现在管得没以前那么严了,但私人做买卖还是违法的!”李母也跟着说道,脸上满是担忧。
见父母一脸认真,李大李二也开始担心起来。
“老三,听哥一句劝,这种事以后可别干了,万一被抓可咋办?”大哥语重心长地说道。
“是啊老三,别干了,如果实在想干,就交给我,二哥保证帮你把事儿办好!”二哥拍着胸脯说道。
李富贵:“滚一边去!”
李老二:“好嘞!”
看到家人如此担心自己,李肆民决定稍微透露一些实情。但在交底之前,他先拿了几个包子,把家里的孩子们打发走了。小孩子嘴不严实,有些事情不能让他们知道,不然很容易泄露出去。
“爹,娘,大哥二哥,大嫂二嫂,你们就放心吧,绝对不会出事儿的,这些东西都是我在新城招待所换来的……”
“什么?新城招待所?你咋认识里面的人呢?”李母惊讶地问道。
李肆民点了点头,说道:“对,我认识他们后勤的江科长。”
“老三,就算你认识人家,可哪来的钱换这些东西呢?”李父追问道,眼神中满是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