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早有计划(1 / 1)
孙涛离去后,李肆民望着他的背影,心中已然有了新的盘算。没有丝毫耽搁,他径直走向那台停在院子里的拖拉机。随着一阵“突突突”的轰鸣声响起,拖拉机喷着黑烟,缓缓驶出村子,朝着大沙河的方向奔去。不过,此番李肆民前往大沙河,并非为了钓老鳖,而是带着一个大胆且极具前瞻性的商业计划——收购河沙。
大沙河,如其名,河里蕴藏着丰富的河沙资源,且沙子质量上乘。此前,李肆民沿着河岸寻觅老鳖踪迹时,便留意到一些村民拉着板车,在河边挖掘沙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居住在大沙河畔的老百姓而言,盖房子所需的沙子,大多是自己用架子车到河边,辛苦地一车车拉回去,从未有人花钱去购买。
然而,如此优质的河沙资源,政府自然不会忽视。为了合理利用资源,政府在大沙河周边开设了采沙场。毕竟,在那个年代,县里修路、单位盖房,甚至修筑大坝、水库等大型基建工程,都对沙子有着庞大的需求。
时光回溯到七十年代末,彼时的华夏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到1978年,短短几十年间,一举跃升至全球第六工业强国。这一巨大飞跃背后,是对各类基建材料如饥似渴的需求。需求的激增,使得采沙场的产量渐渐难以满足市场。私人若想获取沙子,要么费尽周折托人情、找关系,要么支付高昂的价格。
李肆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犹如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他深知,在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浪潮中,提前布局,方能抢占先机,喝到那第一口鲜美的“头道汤”。
在集体时代,个体经营并非如传言中那般,完全处于被禁止的绝对真空状态。政府主要打击的是那些大规模的投机倒把行为,对于一些诸如木器加工、手工制作之类的小型作坊,管理相对宽松。以向阳大队为例,队里有一位木匠,时常外出承接木工活计。大队不仅不加以阻拦,反而持支持态度。当然,这种支持并非无条件的,木匠每次外出接活归来,都需向大队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如此一来,大队和木匠实现了双赢。
此外,部分村民家中拥有架子车,这类架子车属于个人私有财产,并非集体生产资料。村民若愿意,可在集体劳动时带着架子车去上工,凭借额外的运输劳动,还能多赚取一些工分。他们也可利用架子车外出接私活,帮人拉运东西,只要定期向大队缴纳一定费用即可。每逢年节,村民拿着自家的土特产,或是前往集市售卖,或是沿街吆喝叫卖,只要不刻意在检查人员面前招摇,基本不会有人干涉。
然而,像李肆民这般,直接开着拖拉机,打算大干一场的,在向阳大队乃至整个红星公社,都堪称首例。不过,李肆民心思缜密,早有应对之策。这台拖拉机名义上隶属于新城第二招待所,而他自己则是二所的采购。采购开着单位的拖拉机,为单位采购河沙,这一行为合情合理,挑不出任何毛病。别说是平日里鲜有人检查,即便真有人前来盘查,李肆民也能理直气壮,让人无从指责。毕竟,堂堂一个招待所,使用几车沙子用于日常修缮或是其他用途,再正常不过,旁人根本无法说三道四。
此时,购买河沙的渠道已经打通,运输工具也已就绪,剩下的便是销售环节。但李肆民对此却胸有成竹,丝毫没有担忧卖不出去的困扰。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买东西常常需要凭票排队,困难重重,可若想要卖东西,相对而言却容易得多。
既然拖拉机是租赁而来,且租金由二所承担,李肆民自然不会客气。在农机局挑选拖拉机时,他一眼便相中了一台额定装载量达十吨的大家伙。其实,李肆民心里还惦记着更大装载量的拖拉机,只可惜农机局当时并无此类设备可供租赁。即便有,以孙涛的谨慎性格,也绝不可能同意租赁,毕竟拖拉机越大,租金越高,后续向所里报账时,难度也会相应增加。
很快,李肆民驾驶着拖拉机抵达了大沙河畔。此时,正在河边装沙子的两位农民,听到拖拉机的轰鸣声,纷纷转过头来。当看到李肆民开来的那台巨大拖拉机时,两人顿时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平日里,大家都是拉着板车来装沙子,眼前这位年轻人却开着拖拉机,这反差实在太大。
其中一位年纪稍长的农民率先开口,带着几分好奇与疑惑问道:“老弟,你瞅瞅,这么大一辆拖拉机,咋就你一个人来啊?咋不叫上几个帮手一起装呢?”
另一位农民也跟着附和道:“是啊,就你自个儿忙活,这得装到啥时候去哟!”
李肆民闻言,脸上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嘿嘿一笑道:“我一个人装得慢,不过不是还有您二位在这儿嘛!”
“啥?”两位农民一听,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小兄弟,你该不会是想让我们帮你装吧?”
李肆民打了个清脆的响指,笑着说道:“对喽,两位老哥,能不能帮兄弟一个忙呀?”
两位农民瞬间愣住,一时之间不知如何作答。他们心里有些犹豫,拒绝吧,人家都已经开口相求,实在不好意思;帮忙吧,这么大一辆拖拉机,装满它得耗费多大的体力,工作量实在太大了。
看着两位农民面露难色,左右为难的模样,李肆民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感慨。他深知,眼前这两位农民,是那个时代朴实农民的典型代表。他们善良、憨厚,心地纯粹。可再过几年,随着改革开放思潮的全面席卷,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像这样质朴的人怕是越来越难寻到了。
“二位老哥,你们放心,不会让你们白帮忙的。只要把这车装满,我请你们吃大包子,每人按一块钱的标准来!对了,你们要是觉得人手不够,还能再找两个人一起来帮忙!”李肆民大声说道,试图用丰厚的报酬打动他们。
“啥,请吃包子?”年纪稍长的那位农民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小兄弟,你这话可当真?”
另一位农民则迫不及待地问道:“小兄弟,是肉包子还是素包子呀?”
李肆民笑得合不拢嘴,说道:“每人一块钱,想吃啥包子,你们自己挑!”
“小兄弟,那……那再喊来的两个人,也是每人一块钱包子的待遇吗?”年纪稍长的农民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肆民点了点头,肯定地说道:“没错,最多找五个人,再多我可请不起啦!”
“好嘞!”两位农民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小兄弟你先等着,我们这就去叫人,马上就回来!”
不到十分钟,两位农民便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身后还跟着三位同样朴实的农民。这些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平日里干惯了农活,为人实在。一到河边,二话不说,拿起自带的铁锹就开始干活,甚至连报酬的事情都没有提及。在他们看来,还没开始干活就先谈钱,实在是件丢人的事。
不得不说,这些农民干活十分麻利,手中的铁锹上下飞舞,扬起阵阵沙尘。那巨大的拖拉机车斗,在他们的努力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装满。
“来,几位老哥,先歇一歇,抽根烟!”李肆民见状,赶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烟,递了过去。
“哎呀,大前门!”一位农民接过烟,看着烟盒,不禁惊呼出声,“好家伙,这么好的烟!”其他几位农民也纷纷露出惊讶的神色,在那个年代,大前门可是相当高档的香烟。
几位农民拿着烟,心里却犯起了嘀咕。这年轻人出手如此阔绰,给这么好的烟,该不会是想用一根烟就把我们打发了吧?他们心里想着,是否该开口问问报酬的事情,可话到嘴边,又实在不好意思说出口。在他们眼中,主动开口要钱,实在是太丢人了。
李肆民何等精明,一眼便看穿了几位农民的心思。他故意又是让烟,又是热情地给大家点火,却始终不提报酬的事。几位农民一边抽着烟,一边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终于,在几位农民纠结的目光中,李肆民缓缓把手伸进了口袋。他似乎在口袋里摸索了许久,足足掏了半分钟,才将手从口袋里拿出来。几位农民满怀期待地望去,却发现李肆民手中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瞬间,他们的眼神黯淡了下去,心中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哎呀!”就在几位农民满心失望之时,李肆民突然一拍额头,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瞧我这记性,钱装在另一个口袋里了!”
几位农民听了,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失而复得的喜悦,又有对李肆民这番折腾的无奈。他们颤抖着双手,从李肆民手中接过钱,嘴里还客气地说道:“老弟,不用这么客气,真的,一车沙子而已,算不得啥,哪能要你的钱呢!”
“是啊,小兄弟,以后要是还来装沙子,尽管跟我们说一声,我们肯定免费帮忙!”另一位农民也附和道。
李肆民看着几位农民的模样,心中暗自好笑。不要钱还接得这么快,难不成是怕我反悔?其实,几位农民心里也在犯嘀咕,这小子磨蹭了这么半天,再不赶紧把钱接过来,指不定一会儿又变卦了呢。
几位农民暗自下定决心,心里想着,以后要是再给这小子装车,自己就跟他姓!可还没等他们把这想法在心里捂热乎,李肆民又开口了:“几位老哥,我估计下午还得装一车沙子,你们还愿意干不?”
几位农民一听,原本黯淡的眼神瞬间又亮了起来,几乎异口同声地喊道:“干!”“谁不干谁就是孙子!”“小兄弟,咱可说好了啊,你可一定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