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目瞪口呆(1 / 1)

加入書籤

李肆民可没心思理会三家村村民们的喧闹,拉着二舅和二舅妈径直走进了院子。

此时,一众村民并未立刻散去。他们的目光,一个接一个,像是被磁铁吸引住了一般,转移到了李肆民开来的卡车上……确切地说,是转移到了满满一车的煤炭上。

“好家伙!这么大一卡车煤炭,这得烧多少年才能烧完啊?”一位村民瞪大了眼睛,满脸惊叹地说道。

“可别打什么歪主意,没瞧见卡车上写着‘新城煤矿’吗?敢动公家的东西,小心把牢底坐穿!”另一位村民神色紧张,赶忙提醒道。

“嘶……竟然是新城煤矿的运煤车,杨老二这外甥可真有出息!”有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满脸羡慕。

“有没有人认识刚才那小子啊?叫啥名,是向阳大队谁家的孩子?”人群中有人好奇地打听着。

“我认识,好像是翠花的儿子,叫啥不太清楚!”一位村民努力回忆着说道。

“我好像有印象,小时候,他经常跟着翠花过年回来,好几年没见,都长这么大了!”又有人附和道。

按理说,李肆民的母亲杨翠花每年都会回娘家好几次,三家村的人对李肆民应该比较熟悉才对。

可这李肆民啊,小时候还算勤快,长大之后,就懒得两条腿走来走去走亲戚了。一般都是让大哥或者二哥代劳,自己很少露面。

所以,李肆民在三家村的露面次数并不多,认识他的人寥寥无几。

“双喜,去卡车上装几箩筐煤炭,留着冬天烧!”李肆民冲着屋内喊道。

三家村附近有山,村民们平日里一般都烧柴。

不过,上山砍柴既耗费时间,又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精力,远远比不上烧煤炭来得省事。

可惜,煤炭需要花钱购买,农村又没有平价供应的渠道。就算砍柴麻烦,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烧柴,很少有人烧煤炭。

李肆民拉了满满一卡车煤炭,足足有十来吨。他根本不在乎这几百斤,想着可以让二舅一家随意取用,省得姥姥、姥爷年纪那么大了,还要辛苦上山砍柴。

杨双喜年仅十七岁,心思单纯,没什么心眼。一听有煤炭可装,顿时高兴得眼睛放光,脆生生地答应了一声,二话不说,挑起一对箩筐就冲了出去。

“双喜,回……”二舅妈刚想阻拦,却被李肆民伸手拦住了。

“二舅妈,就让双喜装吧。这么大一车,我们家也用不完!”李肆民笑着说道。他并没有提及煤炭是用来售卖的,因为他知道,要是这么说,二舅妈肯定不会要。

“肆民,刚才人多,我没好问。你这满满一车煤炭,是从哪儿弄来的呀?”二舅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刚一进屋,就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

李肆民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笑容,说道:“我帮新城煤矿的人办了点事儿,这是人家送给我的。”

“嘶……”几乎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乖乖,肆民,这么大一车煤炭,说送就送,那得值多少钱啊?”二舅妈满脸惊讶,忍不住问道。

“肆民,你到底帮人家啥忙了,人家送你这么多煤炭?”二舅也满脸疑惑地追问道。

李肆民笑着摆了摆手,说道:“二舅,二舅妈,你们别担心,不是违法乱纪的事儿。这事儿不重要,接下来我要说的才是重点!”

说着,李肆民的目光看向了一旁的小表妹杨再喜。

杨再喜被看得一愣,眨了眨眼睛,说道:“表哥,你看我干啥呀?该不会是要把我送给煤矿的人当童养媳吧?”

李肆民顿时哭笑不得:“……”

还没等李肆民开口,二舅妈就把杨再喜往外撵:“去去去,这么大姑娘了,说话还没个正形,出去帮你二哥干活去!”

二舅也狠狠地瞪了小闺女一眼,摆了摆手,示意她赶紧出去。

杨再喜这才反应过来,撅着嘴说道:“哼,肆民哥,还以为你向着我呢,原来是不想让我听你们的悄悄话!”

小姑娘嘴上虽然嘟囔着,身体却很诚实,乖乖地出去帮二哥挑煤了。

杨大喜也想跟着出去,却被李肆民伸手拦住了:“大喜哥,你先别走,我要说的事儿跟你有关!”

见李肆民一脸郑重的模样,杨忠一家三口顿时紧张起来。

“肆民,有啥话你就直说吧。是不是家里出啥事儿了,缺钱吗?”二舅杨忠关切地问道。

李肆民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放心,家里没啥事儿。我就是想问大喜哥,愿不愿意跟我去开拖拉机?”

“啥?”

“拖拉机?”

“去哪儿开拖拉机啊?”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满脸疑惑。

有些事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李肆民并没有把自己的事儿和盘托出。

“我现在是新城第二招待所的编外采购,所里交给我一个任务,需要一个会开拖拉机的人。我一下子就想起大喜哥了,就过来问问他愿不愿意去。”李肆民解释道。

“啊?”一家三口全都惊得目瞪口呆。

“肆民,刚才牛有根说的那个向阳大队突然有出息的人,不会真的是你吧?”二舅妈满脸不可思议地问道。

李肆民哈哈一笑,伸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本,说道:“喏,你们看,这是什么?”

二舅接过去一看……当场就愣住了,结结巴巴地说道:“卫……肆民,你真成了第二招待所的编外采购,吃上公家饭了?”

李肆民摆了摆手,说道:“不是,编外采购只是个名头,没人给我发工资。想挣钱,得靠自己收东西卖给二所。”

“啊,那……那这不是投机倒把吗?”二舅满脸担忧地问道。

“不是,私人之间倒买倒卖才叫投机倒把。我是带着二所的任务收购东西,有正规手续,这是在为国家服务。不但没罪,还有功劳呢!”李肆民耐心地解释道。

“哦!”一家三口恍然大悟,这才知道这里面竟然有这么多门道,只觉得太过复杂,一时半会儿还真难以弄清楚。

“肆民,让你大喜哥去开拖拉机,这是个啥说法啊?”二舅又问道。

李肆民伸出一根手指,说道:“如果大喜哥愿意,我会先给他弄个二所编外采购的身份。开拖拉机拉一趟货,给他一块钱。要是一天能跑两趟,那就有两块钱的收入。不知道大喜哥愿不愿意干?”

“啥,一天能挣两块钱?”一家三口再次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肆民,你没开玩笑吧,真能挣那么多?”二舅满脸狐疑,不敢相信。

这也怪不得二舅一家没见识,实在是这收入多得有些超乎想象。

在这年头,一天两块钱意味着什么呢?

一个工人,而且还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三四十块钱左右。

这还是入职一段时间,经过定级之后的工资。要是刚入职的学徒工,一个月连二十块钱都拿不到。

要是农民呢,成天在地里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整年,最后到手的现金也就几十块钱。

当然,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能会有一两百块。但也有些地区,干一年下来,到手的钱还不到十几块。一年收入几十块,只是个大概的平均水平。

更夸张的是,有些地方的农民,辛苦干一年,最后算账的时候,竟然还倒欠大队的债,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