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天上掉馅饼(1 / 1)

加入書籤

王雪来到这个新家后,李老二对于她的真实身份毫不知情。为了避免后续可能出现的麻烦,李肆民巧妙地编了个故事,告知两个哥哥:“王雪的大姨在省城工作,平日里工作实在太忙,根本没时间照顾这小丫头,所以大姨拜托我帮忙照料一下。”

李大和李二对自家老三的本事,那可是打心眼里佩服,早已是五体投地。如今一听王雪是省领导的侄女,两人压根儿就没有反对的想法。他们心里暗自琢磨,开玩笑,省领导都能拜托老三办事,

这足以证明人家对老三是何等的信任。再想想自家老三如今这么有能耐,能帮他们两兄弟找到好工作,说不定就是靠着这位省城大人物的关照呢。谁敢对此有意见?

有了这样的误会,当李肆民找到二哥,跟他说:“二哥,你看能不能想办法给王雪找个学校,让她去读书?”李老二连犹豫都没犹豫,立马就点头同意了。毕竟他现在身为一名堂堂正正的公安干警,在这方面托托关系,安排一个人上学,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就算王雪此刻还是农村户口,李老二自信也能轻轻松松把她送进学校。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对学籍的管理远没有后世那么严格。别说学籍了,就连户籍,都存在不小的操作空间。要不然,怎么会出现那么多冒用别人名字上学的案例呢?

不过,李肆民心思缜密,为了不留后患,早就开始着手运作王雪的户口问题了。想要把小丫头从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换作别人,或许是难如登天,但李肆民却胸有成竹,他有的是办法。

他压根儿就没打算去找武长江帮忙,也没想着麻烦江大兴。毕竟他现在每天都有五百块的收入,在他看来,凡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绝不轻易欠下人情。

于是,李肆民又一次找到了黑牡丹,满脸堆笑地说道:“黑大婶,我这儿又得麻烦您帮个大忙……”

上次请黑牡丹帮忙,把王雪顺利弄进城里,李肆民只花了一百块钱。虽说这一百块钱看似不算多,可那却是普通工人三个月的工资啊,实际上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而这一次,为了给王雪迁户口,李肆民咬咬牙,直接拿出了整整五百块。

黑牡丹拍着胸脯,发出咚咚的响声,信誓旦旦地说:“小丫头这事儿,就包在老娘身上!你就放一百个心吧!”

之后,黑牡丹凭借着自己的人脉和手段,在新城孤儿院神不知鬼不觉地弄出了一份若干年前的档案。就这样,王雪摇身一变,成了孤儿院的一名孤儿。不过,王雪一天都不用去孤儿院报到,那份手续仅仅是在孤儿院走了个过场,随后就被一个叫李肆东的人收养了。

李肆东可是正儿八经的城市户口,由他收养新城孤儿院的孤儿,让王雪的户口落在他名下,这完全合乎情理,挑不出一点毛病。

或许有人会质疑,李肆东不符合收养孤儿的条件吧?可在那个年代,哪有那么多严苛的条件限制呢?人家李肆东有儿有女,夫妻关系和睦,还是立下过大功的公安战士。他出于一片好心,

想要为国家减轻负担,收养一个无依无靠的可怜孤女,这能有什么问题?谁敢站出来反对?凭什么反对?这么做的意图是什么?难道是见不得有人为国家分忧,是潜伏在人民群众中的蛀虫吗?

等到开学的时候,一切都顺理成章。王雪的户口已经稳稳地变成了正儿八经的城市户口,从此和过去的生活彻底斩断了牵绊。

当然,李肆民这一系列巧妙的操作,李老二全然不知。他还以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王雪那位在省城工作的大姨出的力呢。一个农村户口,眨眼间就变成了城市户口,这得多大的能量啊,李老二不禁在心里感叹,那位大姨可真厉害!至于大姨为什么要把王雪的户口挂在自己名下,李老二连问都没敢问。

他心里清楚,人家这么做肯定有自己的考量,自己不过是个小人物,何必去打听那么多呢,要是问了,不是自讨没趣吗?

与此同时,李肆民在申城精心购置的设备也终于到货了。李肆民亲自开着那辆老解放,前往火车站去拉设备。当然,他的目的地是顺城街84号院,而不是向阳大队。毕竟向阳大队连电都没有,把设备拉回去也派不上用场。此时,李肆民当初挑选84号院的好处就凸显出来了。

84号院的隔壁,是一家顺城街自己兴办的小木器厂,属于街道小集体企业。

李肆民心里明白,烤面包这事儿是必须要用电的,可在这个年代,普通居民家的电线根本就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功率,一旦使用,不但带不起来设备,电管所那边也肯定会来找麻烦。而李肆民之所以果断买下84号院,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隔壁的木器厂去的。

不过,在去找木器厂商量扯电线的事儿之前,还得先办一些说得过去的手续。你想想,一个普通居民,跑去跟人家说要扯根电线用来烤面包,人家凭什么搭理你呢?

于是,李肆民踏上了开往新原的汽车。新原市和新城县一样,都归新原地区管辖。但和新城县相比,新原市的规模要大得多,经济也发达得多。除了在管辖权方面有所不同,新原市和新城县的关系,大致就类似于后世的地级市和下属县的关系。

到了新原市之后,李肆民故技重施。他拎着两只肥美的大老鳖,径直找到了新原第一招待所,满脸笑容地询问人家:“领导,您瞧瞧,这大老鳖,您这儿要不要?”要知道,就算是小县城的领导,都知道大老鳖是好东西,更何况是新原市的领导呢。

果不其然,李肆民凭借着这两只大老鳖,很快就和招待所的采购科长搭上了线,成功搞定了对方。不仅如此,他还摇身一变,成了新原第一招待所的编外采购人员。这新原第一招待所,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新原宾馆,在当时,它可是直接归新原革委会管理的。

拿到编外采购的身份后,李肆民一刻都不敢耽搁,马不停蹄地返回了新城。他拿着新原第一招待所颁发的工作证,大踏步地走进了顺城街居委会。

“王主任,您好啊!我是新原第一招待所的职工,我哥就住在你们顺城街。跟您说个事儿,我们新原第一招待所想在新城设立一个点心加工点,我就想着来问问您,你们顺城街有没有兴趣接这个活儿呢?”李肆民满脸真诚地说道。

“啥?”王主任听到这话,一下子愣住了,眼睛瞪得大大的,满脸的不可思议。他怎么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好事从天而降。

在这个年代,几乎所有的街道居委会都被一件事情搞得焦头烂额,那就是如何安置本街道的待业青年。尤其是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大批的下乡知青返城,就业压力变得空前巨大。

当初,可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天天上门做工作,这些知青们才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的。现在知青们好不容易回来了,自然理直气壮地要求居委会给他们安排工作。可工作岗位就那么多,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僧多粥少的局面让居委会每天都被人围得水泄不通。

王主任这段时间以来,脑袋都大了好几圈,正愁没办法呢。

如今,万万没想到,竟然有人主动找上门来,说要在顺城街开加工点,这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啊!王主任心里清楚,这种好事要是犹豫一秒钟,那就是对本街道老百姓的不负责任!

“同志,不知道你们新原第一招待所打算开一个多大规模的加工点呢?”王主任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肆民一听这话,就明白王主任的意思,笑着解释道:“王主任,不瞒您说,刚开始嘛,肯定是先试试水,规模暂时不会太大。而且,一开始也不会用咱们新城本地的职工。

不过您放心,等将来业务走上正轨,销量提上去了,我们绝对会优先考虑在咱们顺城街招工。您觉得这样行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