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质疑(1 / 1)

加入書籤

“啥?五保户用电入户竟然不全免?”这消息如同平地惊雷,瞬间在向阳大队炸开了锅。

李肆民心里跟明镜似的。

他这人向来古道热肠,一心想着帮衬那些生活艰难的人,可他更明白,绝不能让帮扶变成了养懒汉。

说起五保户,并非穷得叮当响、身无分文。

国家向来关怀他们,每月都会按时发放钱粮补贴。

虽说这补贴数额不算多,大概也就五块钱左右,但用来维持一个人的基本吃喝,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集体隔三岔五也会分些粮食。

所以,只要平日里懂得精打细算,哪怕家境再贫寒,拿出一块钱并非难事。

李肆民早有盘算,等往后向阳大队经济好转,他定会对五保户多加照顾。

从长远来看,五保户们不但不吃亏,还能跟着大队过上好日子。

李肆民真正在乎的,是大伙对待生活的态度。

他盼着每一个人,哪怕是五保户,都能有股子积极向上、努力改善生活的劲头。

毕竟,人往往不珍惜轻易得来的东西。

就拿这用电入户来说,要是完全免费,有些人可能根本不考虑实际需求,随意申请,造成资源浪费。

可要是让他们出一块钱,大家就会琢磨琢磨,自家是不是真的需要,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这就跟多年后老人免费坐公交的事儿一样,要是乘车免费,有些老人哪怕只是去几步之遥的地方,也会选择坐车。

可要是收一毛钱,除非必要,很多人就不会去凑这个热闹了,这样一来,公共资源就能节省不少。

多亏了张海山在中间周旋,供电局的效率那叫一个高。

向阳大队之前就扯过一根电线,电线杆也早就立在那儿了。

变压器和电线等设备一到位,供电局的工作人员就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他们顶着烈日,爬上爬下,拉线的拉线,安装的安装,忙得不可开交。

仅仅三天时间,整个大队的线路改造工程就顺顺利利地完成了。

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李肆民特意在村里摆下宴席,好酒好菜招待供电局的工作人员。

宴席上,大家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不断。

李肆民挨个给工作人员敬酒,感谢他们的辛苦付出。

工作人员们也对李肆民赞不绝口,夸他豪爽、讲义气。

这一顿酒喝下来,双方的关系拉近了不少。

从那以后,新城的好多部门都知道了向阳大队有个年轻的生产队长李肆民,虽说对他的工作能力还不太了解,但都知道他为人仗义,够朋友。

只要跟他打交道,肯定不会吃亏,最起码能吃上一顿丰盛的好酒好菜。

电一接通,李肆民就迫不及待地把之前放在城里的几个大烤箱运回了向阳大队。

之前一直借着新原招待所的名义烤面包,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总担心哪天被人查出来,那可就麻烦了。

于是,李肆民果断出手,用向阳集团的资金把这些设备买了下来,顺势成立了向阳集团旗下的食品加工厂。

这下可好了,原本偷偷摸摸的私人面包作坊,一下子变成了光明正大的集体企业。

李肆民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可以放开手脚扩大生产规模。

毕竟向阳集团的大部分股份都在他手里,企业盈利了,他自然分得最多。

从长远看,牺牲这一点点眼前利益,换来企业合法合规地发展,那是相当值得的。

食品加工厂变成集体企业后,李肆民的两个嫂子和父母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了出来。

他们既可以选择在家好好休息,享享清福,也能到食品加工厂上班。

以前,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活,累得腰酸背痛。

现在可不一样了,工作强度小了很多,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了喘息的机会。

而且,企业性质变了,李肆民能根据生产需要自由招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他再也不用整天担心有人举报了,心里踏实多了。

早在去申城购置设备的时候,李肆民就和厂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现在,他只要拍封电报,把货款打过去,然后就可以安安心心地等着收货了。

也许有人会担心厂家收了钱不发货,可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企业都讲诚信,耍赖皮的情况很少见。

尤其是申城的大企业,信誉度相当高,在交易安全方面还是很有保障的。

就算后来经济政策放开,私人企业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不良商家,但在当时,李肆民对这笔交易的安全性一点都不担心。

……

就在李肆民为向阳大队的各种事务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人民日报》上的三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登上这份权威报纸的,竟然是三篇优秀的高考作文。

《人民日报》刊登高考作文,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这不仅是对这三篇文章质量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决策的有力肯定。

它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国家非常重视高考。

这对那些准备参加明年高考的考生来说,无疑是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信心大增。

在这之前,很多考生就算参加过一次高考,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生怕高考政策突然变了,明年高考取消了。

他们当中,不少人已经参加工作,甚至结婚生子了,生活的压力让他们不敢轻易花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备考。

毕竟,一旦政策有变化,之前所有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现在,看到《人民日报》刊登了高考作文,他们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纷纷下定决心,要抓紧时间复习,为明年的高考全力以赴。

因为这三篇文章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人们对文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大家不仅反复研读文章的内容,热烈地讨论,对文章的作者也充满了好奇。

尤其是其中一篇作文,作者在里面说自己才十八岁就当上了生产队长,一边要亲自参加劳动,带领社员搞生产,一边还要挤出时间复习功课,准备参加高考。

这一说法一传开,马上就引发了很多读者的质疑。

有人忍不住说:“这孩子该不会是在吹牛吧?十八岁,还是个毛头小子呢,要说当一个小队长,也许还有可能,可文中说的是大队长,这也太离谱了吧?”

在像向阳大队这样有千把人口的生产队里,组织架构是很明确的。

一般来说,大队下面会设几个小队。

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中,不需要李肆民这个大队长事事都亲自过问,各小队的小队长会负责具体的生产安排和指挥工作。

所以,要是没有什么重大突发情况,李肆民偶尔在家休息一下,也不会影响整个生产队的正常运转。

当然,要是长期偷懒不干活,那肯定是不行的,那个年代的老百姓可不会惯着这种行为。

身为大队长,一旦引起公愤,被撤职都是小事,还有可能被上级部门追究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十八岁当小队长的例子并不少见。

就像小说《平凡世界》里的孙少安,十八岁的时候就成了生产小队长。

但是,小队长和大队长的职责和权力可差远了。

打个比方,大队长就好比是一所学校的校长,要全面统筹、规划整个大队的各项事务,责任重大。

而小队长呢,更像是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主要负责本小队内部的具体工作安排。

两者的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

随着质疑声越来越多,读者们纷纷拿起笔,把心中的疑问和不满写在信纸上。

一封封信件像雪花一样,纷纷飞向《人民日报》总部。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信件都是对文中那个“十八岁大队长”真实性的质疑。

读者们在信里质问报社,为什么在刊登文章之前不仔细调查核实,就把这样一篇可能有虚假内容的文章登出来。

在那个通讯不太发达的年代,写信是人们表达意见和诉求的主要方式。

很多报纸、杂志还有作者,都会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

最典型的就是那位写童话的作家,据说为了存放读者来信,专门在北京买了十套房。

当时北京的房价还比较低,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房价不断上涨,这十套房不经意间就给作家带来了巨额财富,让人不得不感叹命运的奇妙。

按照报社的惯例,收到读者写给作者的信件后,一般都会直接转寄给作者本人。

《人民日报》作为一份有广泛影响力的大报,自然不会在乎那点邮费,很快就把这些信件寄了出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