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五百年前是一家(1 / 1)

加入書籤

李肆民看到楚思雨那涨得通红、气得鼓鼓的小脸,不用瞧那封信的内容,心里也能猜出个大概。

果不其然,这是一封满含质疑的信件。

信中充斥着无端的猜忌,一口咬定十八岁根本不可能担任大队长,就算侥幸当上了,也绝无可能写出那般出彩的文章。

写信之人笃定李肆民的作文是胡编乱造的,还煞有介事地强调,高考如此严肃的场合都敢弄虚作假,这李肆民的品性必定恶劣至极,绝不能让他踏入大学的校门,否则定会留下无穷后患。

李肆民看着信,嘴角轻轻上扬,无奈地苦笑了一下。

这小丫头终究还是涉世未深,这点质疑算得了什么呢?他上辈子身处网络时代,见识过形形色色的奇葩言论,相比之下,这封信里的质疑简直温和得如同春风拂面。

要是把那些网络上的恶评摆在楚思雨面前,她恐怕当场就得气得昏过去。

李肆民暗自思忖,看在楚思雨如此为自己打抱不平的份上,中午无论如何都得好好犒劳她一番。

楚思雨越往下看,心中的怒火愈发旺盛。

接下来连续三封信都是对李肆民的质疑,看得她气血翻涌,只感觉身体里的内分泌系统都要失调了。

这几天她本就身体不太舒服,这下更是难受得厉害。

好在下一封信带来了一丝转机。

写信之人是个热心肠,一心想着帮助李肆民改善向阳大队乡亲们的生活,而且并非只是嘴上说说,信封里还夹着一张十斤的全国粮票!要知道,在当时,一个工人每个月的粮食定量也就三四十斤,这人一下子就寄来十斤,这份慷慨实在令人动容。

看完这一大包信件,楚思雨的情绪相较于刚开始时已经平静了许多。

虽说一大半的信件都是质疑李肆民的,但看得多了,渐渐也就习以为常了。

好在还有一小半支持李肆民的信件,其中不少还夹带着钱和粮票,这多少慰藉了楚思雨那颗受伤的心。

经过楚思雨仔仔细细地清点,竟发现收到了一百五十多块钱,还有两百来斤粮票!她反复算了三遍,仍然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是真的。

以前只是听说过去的作家收入颇高,可从未听说过读者会在信里寄钱。

不算稿费的话,仅仅因为一篇文章就能收到这么多钱和粮票,看来写文章确实能赚钱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实际上,这个时候还没有稿费,稿费制度要到明年才恢复。

正因为写文章没有稿费,有些读者为了表达对作者的支持与鼓励,才会在信里夹些钱和粮票,这和后世看书打赏的性质倒也差不多。

李肆民的作文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家乡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读者们深受感动,寄钱票支持他也在情理之中。

“小楚,把那些夹了钱和票的信单独放好,找个时间帮我写封回信,多谢了!”李肆民有条不紊地吩咐道。

楚思雨一听,脸上露出了些许不情愿的神色,说道:“李……经理,这样不太合适吧,人家写的信是给你的,怎么能让我代笔回信呢?”

“哼,小丫头懂什么,你出去打听打听,哪个公司经理会亲自写信,不都是秘书帮忙代劳嘛!”李肆民故意端起领导的架子,一本正经地说道。

楚思雨小嘴一撅,不服气地反驳道:“哼,谁是你的秘书啊,你又没给我发工资!”

“啪”的一声,李肆民轻轻拍了下楚思雨的后背,佯装生气地瞪眼说道:“怎么跟领导说话呢,以后再这么没大没小,信不信我收拾你?”

楚思雨顿时委屈地闭上了嘴,心里却暗自嘟囔:这哪像个领导,分明就是个恶霸嘛!

让楚思雨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头一天刚刚收到《人民日报》转寄来的信件,第二天就迎来了一群领导。

只听见“嘎!嘎!嘎!……”一连串汽车刹车的尖锐声响,一个个身姿挺拔、气宇轩昂的干部从车上鱼贯而下。

楚思雨吓了一跳,她父亲曾经担任过地委专员,其中好几个领导她都认识。

看到这么多领导一同来到向阳大队,楚思雨惊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好在这小丫头机灵,远远瞧见来了这么多熟人,赶忙提前躲了起来,生怕被人认出来。

这么多熟人,谁知道哪个和自己父亲关系不好,万一被认出来,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李肆民看到这么多汽车,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

不用问,肯定是自己作文登上《人民日报》的事情传开了。

尽管大部分来人他都不认识,但他心里清楚,麻烦已经找上门了。

张海山在这群人里站得比较靠后,李肆民心里明白,来的领导大部分都比张海山的官职大。

果不其然,还没等张海山开口说话,一位比他职位更高的老干部就主动站出来,充当起了向导的角色。

“各位领导,这里就是向阳大队,条件比较简陋,大家走路的时候小心脚下……”李肆民见过这位老干部,在革委会大院的时候见过。

如果没记错的话,他应该姓龚,是张海山名义上的上级,也是新城县正儿八经的革委会主任。

此时的龚主任和在县委大院办公时简直判若两人,那时候他威严十足、派头很大,可现在却满脸堆笑,神情谦恭得让人都有些不太习惯了。

除了龚主任,还有好几个干部李肆民也有印象,在新原地委大院见过,只是不知道他们具体的职务和姓名。

另外,还有几个新城县的干部,职位比张海山还低,只能算是跟班。

不过,新原地区的领导还不是这次来访的主角,走在最前面、派头最大的是几个省里来的同志。

李肆民猜测他们应该是来自省里,可惜之前没见过,上次去省里看考卷,只去了教育厅,没进过省委大院。

看到李肆民,张海山终于找到了机会,连忙朝着他招手,大声喊道:“肆民,肆民,快过来,领导来看你了!”

一听这个小伙子就是李肆民,走在前面的几位领导立刻露出了和蔼可亲的笑容。

“李肆民同志,你可真是我们省的优秀同志啊,我们来晚啦!”龚主任虽然不认识李肆民,但这并不妨碍他热情地介绍。

“肆民啊,我们来得太急了,没提前通知你,快过来,这位就是咱们的李省长!”

李省长态度十分谦逊,微笑着说道:“哈哈,是副省长,副的。

李肆民同志,我比你年长几岁,你就叫我李叔吧!”正常情况下,一位副省级高官不会轻易让下属以叔侄相称,但李肆民的身份特殊,他只是个生产队长,严格来说不算正儿八经的国家干部,李副省长和他以年龄论辈分,倒也不算有失身份。

而且李肆民马上要去上学成为大学生,李副省长与他论叔侄,既显得亲民,又不失体面。

李肆民也不含糊,立刻顺着杆子往上爬,说道:“李叔,那我就不客气啦,您可别嫌我没礼貌哈!”

李副省长爽朗地大笑起来:“这就对喽,肆民,咱俩都姓李,五百年前说不定还是一家呢,不用见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