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手下留情(1 / 1)

加入書籤

新原大学,作为新原地区当之无愧的学术巅峰,也是此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学校在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不凡的实力,就连看似平常的伙食,也在整体的校园生活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每至中午,食堂便热闹起来。

餐台上摆着三类菜品,各有千秋,价格也不尽相同。

甲级菜售价两毛,堪称食堂菜品中的“贵族”。

其食材丰富,土豆、白菜与粉条相互交织,而最为诱人的,当属那星星点点散布其中的大肉片。

这些肉片切得厚实,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光是看着,便能让人垂涎欲滴。

每一口下去,肉香与菜香相互交融,给味蕾带来极大的满足。

乙级菜价格亲民,只需一毛。

它的食材与甲级菜大体相似,土豆、白菜和粉条的组合依旧是熟悉的味道,只是少了那令人心心念念的肉片。

虽说少了肉的点缀,但凭借其合理的价格与还算不错的口感,在学生群体中也颇受欢迎。

至于丙级菜,与前两者相比,就显得有些“寒酸”了。

它是标准的清水炖萝卜,萝卜块在清汤中浸泡着,仅有表面那寥寥几滴油星,像是出锅后匆匆滴上的,为的只是给这道菜增添几分卖相。

不过,丙级菜也有其独特优势,价格低至三分钱,这无疑是为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量身定制的,让他们在有限的预算内也能解决温饱。

或许有人会心生疑惑,为何食堂的菜品中不见豆角、茄子、西红柿等常见蔬菜的身影?其实,这并非是学校担心学生消费能力不足,而是受到时节的限制。

在阳历二三月间,正值青黄不接的尴尬时期。

此时,新鲜蔬菜匮乏,就连土豆、萝卜、白菜这些便于冬储的蔬菜,经过长时间的存放,也都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质迹象。

若是再过上一个月,这些蔬菜的品质只会更差。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反季节蔬菜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便偶尔有那么一些,其价格也绝非普通学生所能承受,那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食堂的主食同样单独计费,种类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口味需求。

有白白胖胖的白面馒头,散发着麦香,口感松软;黄面窝头,也就是玉米面窝头,带着玉米独有的香甜气息,虽质地稍显粗糙,但别有一番风味;

黑面窝头,由晒干磨粉的番薯、红芋等制成,颜色暗沉,却有着质朴的口感;还有白米饭,确切地说是糙米饭,颗粒饱满,带着自然的米香。

白面馒头三分钱一个,不过购买时需搭配二两粮票;

玉米窝头两分钱一个,同样要二两粮票;

黑窝头最为便宜,一分钱一个,仅需一两粮票;

糙米饭则是三分钱二两,也得配上二两粮票。

看到这些主食的价格和粮票要求,是不是让人不禁联想到《平凡的世界》里的场景?事实上,当时全国的情况大体如此,许多物资都实行统一调配,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无论是繁华的首都,还是偏远的四五线城市,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差距都不大。

即便存在一些差异,也多是受地域因素影响,远没有后世那般悬殊。

不过,有一种东西例外,那便是房子。

在任何时代,房价的差异都十分巨大。

首都和大都市的房价高得让人望而却步,而在十八线小城市购房,经济压力则要小得多。

李肆民第一次和同学们一同前往食堂用餐,表现得极为低调。

他点了一份乙级菜和两个玉米面窝头,这也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

甲级菜价格偏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难以经常消费;丙级菜又过于寡淡,不仅看起来寒酸,而且没有多少油水,吃下去很快就会感到饥饿。

在初次相聚用餐的场合,谁都不想丢了面子,因此几乎没有人选择丙级菜。

人皆有自尊心,尤其是年轻气盛的学生们,更是如此。

像李肆民这般历经世事的人,方能真正做到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坦然面对自己的经济状况。

就如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够朴实坚毅了吧,可在吃饭时,还不是要等到别人打完饭才去,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好面子,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学生们很少购买丙级菜,这是孙少平他们那些高中生所没有的优势——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大多享有补贴。

国家为了大力培养人才,不惜从本就紧张的物资配给中挤出一部分,竭尽全力保障大学生乃至中专生的生活。

根据学生家庭状况的不同,补贴标准也有所区分,具体补贴金额与各地政策以及实际条件密切相关。

在新原大学,补贴分为三个等级:甲等补助每月高达二十三块钱,只有那些家庭条件极为艰难的学生才有资格获得。

比如父母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或是体弱多病,常年需要医药费用的支撑;甚至是双亲离世,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的情况。

乙等补助每月十六块,适用于家境相对困难的学生,比如父母没有稳定的工作,家庭收入微薄;或者兄弟姐妹众多,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国家规定的贫困线。

丙等补贴每月十块钱,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基本都能拿到。

而如果父母都是干部,兄弟姐妹数量不多,且都是城市户口,人均收入较高,那么这类学生就无法享受补贴,在校期间的吃喝拉撒都得靠自己解决。

除了现金补贴,粮票方面也有相应的照顾,大学生的粮票配给量比普通市民要多。

而且,一旦考上大学,通常需要把户口和粮食关系转到学校,如此一来,农村学生也能吃上商品粮了。

李肆民自然也不例外,他的户口和粮食关系在赵干事的帮助下,顺利地转到了学校,自己无需为此操心。

可惜的是,由于自身的特殊情况,李肆民甲、乙、丙三种补贴都无法享受。

不过,作为生产队长,原则上也算是国家干部,即便没有正式编制,也能享受相应的政策待遇。

新原大学将李肆民这类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学生定义为调干生。

所谓调干生,就是原本是干部,或者未来有很大可能成为干部的学生。

与普通学生不同,调干生的补贴并不考虑家庭条件,无论家境好坏,该有的补贴一分都不会少。

李肆民虽未能领取普通补贴,却拿着调干生每月高达三十二块钱的补贴,这一数额让旁人羡慕不已。

正因为收入颇为丰厚,李肆民在开学第一天选择了低调行事,没有大肆炫耀。

大家都选择乙菜,自己若独吃甲菜,难免会给人一种脱离群众的感觉。

当然,这种情况仅限于第一天聚餐,往后的日常用餐就不必如此小心翼翼了。

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不会天天集体行动,一起吃饭。

况且,每个人的家庭条件不同,饮食上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的,只要在集体活动中不过分张扬,一般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不能过于高调,李肆民为何还要开着边三轮来学校?了解当时情况的人都知道,开边三轮和吃“大餐”的性质有着本质区别。

开摩托车可能是出于某些官方原因,比如一定级别的校方人员,或是公安队长来校深造,因工作需要配备了交通工具。

而吃饭就不一样了,尤其是第一次集体聚餐,即便你是公安队长,因工作随时待命,必须开着边三轮以防突发状况,但吃饭总归不能算是公务行为。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李肆民早上吃得十分饱足,平日里肉类摄入较多,肚子里并不缺油水,偶尔换换口味,选择乙级菜和玉米面窝头,反而觉得新鲜有趣。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