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玩不转啊(1 / 1)

加入書籤

众人满怀期待地来到了收割现场,眼前的景象瞬间让他们惊得目瞪口呆。

他们可都是从农民家庭走出来的,从小就与农活为伴,对农事劳作再熟悉不过了。

然而,向阳大队此刻的收麦场景,却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难道向阳大队已经如此富裕发达了吗?放眼望去,田间大部分区域都是拖拉机牵引着收割机在不知疲倦地忙碌作业,人们仅仅需要负责收割那些边角地带的麦子。

在传统的人力主导的农耕时代,每年的夏收对于老农们而言,简直就是一场如同生死考验般的“生死劫”。

他们整日提心吊胆,时刻担忧着突如其来的刮风下雨,因为一旦遭遇恶劣天气,庄稼很可能会倒伏在地。

每次夏收,他们都得拼尽全力,争分夺秒地劳作。

一旦运气不好,碰上极端天气,庄稼减产都算是轻的,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会颗粒无收,那可是整整半年的心血啊,就这么白白付诸东流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夏收又被形象地称作“双抢”,既要争分夺秒地抢着收割成熟的庄稼,又要马不停蹄地赶着播种下一季的作物。

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稍有差错,即便没有天灾降临,也极有可能错过最佳的农时,导致全年的收成都受到严重影响。

向阳大队夏收的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也就是去年秋天种下,经过漫长的冬季,到来年夏天才收获的麦子。

在大沙河流域的部分大队,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则是水稻。

李肆民心里已经有了盘算,打算在今年秋粮种植的时候,缩减玉米的播种面积,改种一些水稻。

在以往,向阳大队之所以没有种植水稻,主要是因为大队的田地地势相对较高,而水稻生长对水量的需求极大,引水灌溉极为不便,成本也高得吓人。

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李肆民手头掌握着好几台拖拉机,这些拖拉机可以带动水泵抽水,轻轻松松就能把村南河水抽上来,用来灌溉两岸的农田。

李肆民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千方百计找来这批农学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除了要筹备蔬菜种植项目之外,他还有一个重要的打算,那就是尝试生态种植。

比如说,在种植水稻的时候,放养一些鱼苗,看看能不能培育出传说中的稻花鱼。

如果稻花鱼养殖能够取得成功,那无疑可以为大队带来一笔可观的收益;就算养殖失败了,损失也不会太大,无非就是损失一些鱼苗和少量的饲料罢了。

毕竟在这个年代,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远远没有普及开来,养殖稻花鱼的环境条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适宜的。

向阳大队的收割现场,完完全全地颠覆了范老师和一众实习生原本的认知。

他们原本以为,机械化作业这种先进的方式,只有那些大型农场才有能力实现,是它们的“专属特权”。

万万没想到,在这小小的新城县,一个毫不起眼的山村——向阳大队,竟然也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这一现实让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学校里待的时间太久了,每天沉浸在书本的理论知识中,已经严重地脱离了实际的农业生产。

他们暗暗下定决心,往后一定要多到田间地头走走看看,绝不能沦为那种只会空谈理论,却对实际农事一窍不通的“书呆子”。

李肆民看到大家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兴致颇高,便热情地带着他们四处参观,一边走一边详细地介绍:“范老师,各位同学,我们村的田地大致可以分为三块,两块在河北岸,一块在河南岸。

我计划在河南岸种植水稻,河北岸的一块田继续种玉米,另一块用来种蔬菜。

不过,具体怎么规划,还得麻烦你们帮忙好好考察一下……”说实话,以李肆民如今在当地的名气和影响力,就算这些种植项目最终失败了,对他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实在不行的话,他大可以花钱去购置粮食,用来完成公粮上缴的任务。

只要向阳集团能够持续不断地盈利,其他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所以,李肆民一开始就打算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他计划种植八百亩水稻、六百来亩蔬菜,剩下的八百多亩依旧种玉米。

这些都是面积较大、成规模的大块田地。

此外,村子里还有一些小块田地,零零散散地分布着,把它们全部加起来,面积也有七八百亩。

也就是说,向阳大队可用于耕种的田地,总计大概有三千亩出头。

这三千亩耕地,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旱地,灌溉极为不便。

可就是靠着这些田地,要养活向阳大队的一千多口人,可想而知,在过去,村民们的日子过得是何等的艰难困苦。

这个时候的粮食产量,和几十年后的情况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几十年后,农业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粮食的亩产都能够达到上千斤。

可是在当时,受到种子质量、灌溉条件、肥料供应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粮食产量低得令人咋舌。

亩产两三百斤的小麦、两三百斤的玉米、三四百斤的水稻,在当时都是极为常见的产量,你能想象得到吗?即便这样,还算是相对比较好的收成情况了。

要是到了西部干旱地区,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完全依赖天气,只有在降雨充足的情况下,才有粮食收成。

一旦遭遇旱灾,这一季的庄稼基本上就全毁了,产量有时候甚至不足一百斤,亩产仅仅只有几十斤,农民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保障。

要是在以前,哪怕李肆民担任了大队长,村民们也绝对不会任由他“瞎折腾”。

放着祖祖辈辈种了好几代人的小麦不种,非要改种水稻,还要尝试种植蔬菜,这在村民们看来,简直就是在胡闹。

大家本来就每天拼命劳作,却依然难以填饱肚子,如果再让李肆民这么折腾,把庄稼种坏了,那岂不是要饿肚子了吗?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了,李肆民提出种水稻、种蔬菜的想法之后,竟然很少有人站出来反对,甚至很多人都双手赞成!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大家现在有了底气。

反正向阳集团能够盈利赚钱,就算粮食种植项目失败了,大不了就依靠向阳集团来维持生计。

大家心想,这都是李老三非要折腾的,那就让他折腾去吧!

不过,李肆民可不是那种毫无缘由就滥施好心的人。

如果没有好处可图,他才不会去做那种自己承担风险,却让别人白白享福的傻事。

成功了,成果归大家;失败了,责任却要向阳集团来承担,这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或许有些人天生就有一颗圣母心,但是李肆民绝对不是这样的人,大多数重生者也都和他一样。

他之所以如此煞费苦心,是有着自己的长远打算。

他想要把向阳大队打造成新城县、新原地区,乃至全国都闻名的先进典型,就像前世的南街村、华西村一样,声名远扬,甚至能够引起高层的关注。

一旦达到了这样的高度,他还会怕有人来窃取自己的成果吗?

要窃取成果,也得有合适的途径和方法。

像那种大企业,尤其是拥有股份的上市公司,里面的操作空间相对较大,运作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

但是像南街村、华西村这类已经成为典型的村子,一般人还真的不敢轻易去染指。

上辈子,李肆民见过有人在资本市场上操纵上市公司,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敢去争抢南街村和华西村的“庄主”之位!

“稻花鱼?”

“反季节蔬菜?”

“地膜技术?”

……

范老师等人听着李肆民的介绍,一个个听得一头雾水。

这些专业术语他们都有所耳闻,毕竟他们都是学农的。

然而,仅仅是听说过和真正见过、掌握这些技术,那完全是两码事。

他们虽然学习的是农学专业,但是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要么在学校里根本就没有系统地学过,要么就是仅仅知道一些皮毛,严重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

“李……李肆民同学,你这些大胆的设想都是从哪里来的啊?这么多新奇的名词、先进的技术,你都是在什么地方了解到的呢?”在来向阳大队之前,范老师心里那是信心满满,觉得帮助这里搞一个蔬菜试验田,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完全可以轻松应对。

可是听完李肆民的这一番话之后,他顿时就傻眼了。

就李肆民提到的这些技术,哪里是新原大学农学院目前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所能达到的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