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新城一把手(1 / 1)
……
在这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每一份额外的收获都显得弥足珍贵。
范老师和一众从向阳大队归来的实习生,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他们尚未完成学业,却满载而归。
肥美的稻花鱼,在水桶里扑腾着,鳞片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雪白的面粉,装在粗布口袋里,沉甸甸的;新鲜的蔬菜,带着清晨的露珠,翠绿欲滴;香气扑鼻的大面包,散发着诱人的麦香。
此外,还有那实实在在的补贴,更是让人眼红。
周围的人看着这些“战利品”,眼中满是羡慕。
他们围在实习生身边,七嘴八舌地询问着向阳大队的情况。
“这鱼看着就肥,是怎么养的呀?”“那面包,在城里都难买到,你们在大队就能拿到?”“这补贴也不少呢,读书还能挣钱,这学上得太值了!”大家纷纷盘算着,自家的孩子也得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说不定也能有这样的好待遇。
不过,也有细心的人发现了端倪。
“等等,这小子好像没经过考试,是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吧?”但即便如此,众人对他们所获得福利的羡慕之情,丝毫未减。
范老师和实习生们沉浸在回家后的关注与羡慕中,而向阳大队的村民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
谁能想到,曾经难得一见的鱼,如今竟成了大家的“甜蜜负担”。
这次分鱼,向阳大队收获了上万斤鲜鱼,平均每人能分到十斤。
对于一个六口之家来说,就是整整六十斤草鱼。
一开始,这无疑是个天大的惊喜。
村民们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们迫不及待地将鱼带回家,准备好好享受一番这难得的美味。
第一顿,村子里处处飘着铁锅炖鱼的香气。
大人们围坐在饭桌前,大口地吃着鱼肉,喝着鱼汤,还不时地交流着烹饪心得。
孩子们也吃得不亦乐乎,满嘴流油,脸上沾满了鱼汤。
大家边吃边赞叹:“这鱼可真鲜啊!”“这辈子都没吃过这么多鱼!”
然而,好景不长。
到了第二顿,鱼的味道虽然依旧不错,但大家的热情明显减退。
毕竟,上一顿吃的鱼还没完全消化,肠胃还处于饱胀状态,面对再次端上餐桌的鱼,已经没有了最初的兴奋。
不过,大家还是硬着头皮吃了一些,不想浪费这来之不易的食物。
第三顿的时候,情况愈发糟糕。
许多人看着碗里的鱼,皱起了眉头,食欲全无。
但为了不浪费,他们还是勉强吃了几口,每一口都显得十分艰难。
到了第四顿,大部分村民都陷入了困境。
一闻到鱼腥味,就感到恶心、反胃。
几位胃口浅的妇女,更是当场呕吐起来。
后来才知道,原来她们已经怀有身孕,鱼腥味对她们的刺激比常人更大。
吃不下鱼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更严重的是整个大队弥漫着令人难以忍受的腥气。
起初,那只是正常的鱼腥味,大家还能勉强接受。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鱼的内脏开始腐烂,腥臭味愈发浓烈。
到了半夜,甚至能听见狼的嚎叫声,估计是被这股腥气吸引过来的。
对于长期生活在向阳大队的村民来说,时间久了,似乎也习惯了这股味道。
但外来的客人可就遭罪了。
他们一走进村子,就被这股刺鼻的腥臭味熏得难受,连饭都吃不下。
而且,由于村民们平时吃鱼不多,缺乏处理鱼的经验,鱼鳞和内脏被随意丢弃在各处,进一步加剧了臭味的散发。
至于将鱼做成熏鱼等保存方法,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说过。
接下来的日子里,随着鱼内脏的不断发酵,向阳大队的气味变得愈发难闻。
就连大队长李肆民都难以忍受,找了个借口,匆匆跑回了学校。
李肆民离开后不久,范老师和实习生们结束假期返回向阳大队。
当他们距离村子还有二里地时,就隐隐闻到了一股刺鼻的鱼腥味。
随着脚步的临近,那股腥臭味越来越浓烈,熏得他们直犯恶心,差点转身逃离。
此时正值阳历10月,天气逐渐转凉,否则光是招来的苍蝇,就能让人难以忍受。
范老师被这股味道熏得实在受不了,他急中生智,找来废报纸,揉成一团塞进鼻孔。
即便如此,说话时还是含糊不清:“洪书记,大队长不在,咱们……咱们就开始收稻子吧……”说着说着,又忍不住干呕起来。
而洪振华不愧是经验丰富的老干部,面对这股浓烈的腥臭味,他依然保持着镇定自若的样子。
其实,经过这段时间的“熏陶”,他早已对这味道习以为常。
田野里,金黄的稻穗在阳光的照耀下,本应是一幅令人欣喜的丰收景象。
然而,无论是范老师和实习生们,还是向阳大队的社员们,脸上都难见笑容。
那股挥之不去的腥臭味,始终影响着大家的心情,即便再习惯,也无法让人真正开心起来。
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稻子收割完毕。
洪振华打电话向李肆民汇报具体收成时,整个向阳大队的气氛瞬间发生了变化。
听到电话那头李肆民的决定,大家激动不已。
原来,李肆民又一次“任性”了。
他在电话里告诉洪振华,要给每个社员发放十斤大米!而且,他还特意强调,这不是分粮食,不占用每年每人360斤的份额。
他美其名曰,头一年种出水稻,是让大家帮忙品评一下,尝尝味道是否合适,看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明眼人都明白,李肆民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胆子大,背后还有一定的靠山。
换作其他人,用同样的借口和做法,恐怕早就惹上麻烦了。
但对于向阳大队的村民们来说,他们才不管背后的原因,只关心实实在在的好处。
而更让大家开心的事情还在后面,尤其是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
李肆民回来了,他不知从哪里请来了一位崩爆米花的师傅。
在晒谷场上,师傅支起了设备,摆开了阵势,还推出了半价收费的活动。
在李肆民担任大队长之前,向阳大队因为贫穷,崩爆米花的师傅根本不愿意来。
所以,村民们很少有机会吃到爆米花,孩子们更是对这种美味充满了向往。
如今,李肆民自掏腰包,用大队的资金给崩爆米花的师傅补贴。
师傅以半价收取村民的费用,而李肆民再补贴师傅四分之一,这样算下来,实际上就是按照原价的四分之三收取批发价。
李肆民之所以不选择免费为村民提供爆米花,是因为他深知一个道理:免费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珍惜。
哪怕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点点费用,效果也会比完全免费好得多。
玉米崩出的爆米花和大米崩出的爆米花,味道和口感截然不同。
那种独特的滋味,只有亲自品尝过的人才能体会。
这下,向阳大队的孩子们可算是过足了瘾。
刚卖完鱼,李肆民给每个社员发了两块钱,这让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拿出钱来,给孩子们崩上一份美味的爆米花。
值得一提的是,李肆民并没有贪污剩下的钱。
所有剩余款项都纳入了向阳大队的公账,给崩爆米花师傅的补贴,也是从公账中支出。
不仅如此,李肆民还打算给向阳大队的学生们报销一半的学费,这笔费用同样走公账。
而且,他特别强调,这是向阳大队的公账,和向阳集团没有任何关系。
毕竟,这些收益都是依靠向阳大队的田地,通过种植水稻、养殖稻花鱼获得的,自然归全体社员所有。
李肆民像往常一样,给范老师和实习生们发放大米。
实习生每人十斤,而范老师的份额则翻倍。
范老师和实习生们手捧着大米,心中感慨万千。
他们对向阳大队社员们常说的“李老三一言不合就发东西”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李肆民,可真是舍得啊!这么大手笔,难道就不怕上级领导追究责任吗?”他们不禁在心中暗自思量。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李肆民其实早有准备,根本不担心这些问题。
在正式开始捕捞稻花鱼之前,李肆民就已经将鱼送到了该送的人手中。
新城的革委会主任张海山,就是第一个品尝到稻花鱼的外乡人。
如今,张海山的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
原来的龚主任因年事已高,被调往新原地区担任闲职,张海山则顺利接替,成为了新城的一把手。
至于张海山是凭借资历晋升,还是依靠背后的关系上位,李肆民并不清楚,也没有过多追问。
即便张海山的上位与楚东良有关,李肆民也不会因此而居功自傲。
他深知,历史的教训不容忽视。
三国时期的许攸,对曹操有着巨大的功劳,却因为四处炫耀,最终丢了性命。
通过长期的观察,李肆民认为,张海山应该不是那种过河拆桥的人。
如果张海山的上位确实与楚东良有关,那么作为从中搭桥的人,李肆民相信自己不会被亏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