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找不到合作对象(1 / 1)

加入書籤

在当今,“利国利民”四个字有着千钧之力。

当这四个字从领导人口中说出,往往能化作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人们放下个人得失,毫不犹豫地投身于集体事业之中。

在那个崇尚奉献、集体利益至上的年代,多数人面对冠以“利国利民”名号的项目,几乎是本能地选择配合,仿佛这是一种无需思索、刻进骨子里的行为准则。

刘副院长深谙这种社会心理,在他看来,只要祭出“利国利民”这面大旗,李肆民必定会欣然响应,全力配合板栗种植项目。

这位在科研领域耕耘多年的专家,习惯了用宏大的叙事和崇高的理想去说服他人,在他的认知里,没有什么比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更有说服力。

然而,李肆民虽是这个时代的人,思维方式却与周围人格格不入。

他的灵魂深处烙印着未来几十年社会思潮的痕迹,经历过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时代,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带着浓厚的现代商业气息。

在他眼中,所有的合作都应该建立在公平的利益分配基础上,奉献与索取,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事情。

所以,无论刘副院长如何引经据典、舌绽莲花,从改良山地土壤谈到带动社员增收,从响应国家农业政策讲到助力山区脱贫,李肆民始终不为所动。

他双手抱胸,眼神冷静,任凭那些充满激情的话语在耳边回荡,却只紧紧咬住利益分配这一关键问题不松口。

“刘院长,”李肆民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透着坚定,“让我配合做试验、为人民造福,这都没问题。

可总不能让我们大队单方面付出吧?咱们既然是合作,农科院也得拿出诚意,让出一部分利益。

总不能逮着我们这一只羊,往死里薅羊毛啊!”他的话直白而尖锐,在会议室里激起一阵小小的波澜。

其实,李肆民心里比谁都清楚,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他计划的种植规模庞大,农科院不可能全额承担资金支持,利益分配必须谈清楚,否则项目根本无法落地。

来省城之前,他还在为种植什么果木犹豫不决,毕竟这关系到向阳大队未来的发展,容不得半点马虎。

而如今,刘副院长抛出的板栗种植项目,在他眼中,简直是天赐良机。

在前世,李肆民就知道本省大规模种植板栗取得了巨大成功,而那些优质的板栗品种,正是省农科院培育的。

作为一个有着商业头脑的穿越者,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会,坚信这个项目一定能带来丰厚的回报。

所以,他才会如此坚决地争取利益,在谈判桌上寸步不让。

一场激烈的谈判就此拉开帷幕。

会议室里,刘副院长和李肆民你来我往,展开了一场长达一个小时的拉锯战。

刘副院长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领导风范,试图用各种理由说服李肆民,强调项目的公益性、长远价值以及对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他时而语气激昂,时而语重心长,仿佛在给一个不懂事的晚辈讲道理。

而李肆民则凭借着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出色的口才,据理力争。

他摆事实、讲道理,从种植成本谈到市场收益,从风险承担讲到利益共享,每一句话都直指核心。

他的思维清晰,逻辑严密,让刘副院长都不得不暗暗佩服。

这场谈判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最终,在双方都疲惫不堪时,终于达成了共识。

谈判结束后,刘副院长无力地瘫坐在沙发上,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无奈。

他甚至不愿多看李肆民一眼,更不用说一旁尴尬的范老师了。

刘副院长越想越气,冲着范老师怒吼道:“姓范的,瞧你干的好事,给老子带了个什么人啊!”范老师张了张嘴,想要解释,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无奈地低下了头。

李肆民对此却毫不在意,在他看来,嘴上占便宜不算什么,能实实在在得到利益才是本事。

只要能争取到更多的实惠,让刘副院长发发牢骚又何妨?他甚至在心里盘算着,如果价格还能再降一降,就算被骂几句、吃点苦头,也是值得的。

在刘副院长眼中,李肆民完全不像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

他不仅口才出众,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而且脸皮极厚,无论提出多么离谱的要求,都面不改色。

一般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一般人拉不下的脸,他根本不在乎。

在谈判过程中,李肆民巧妙地运用各种谈判技巧,把刘副院长绕得晕头转向。

最后,在李肆民的“攻势”下,刘副院长脑子一热,竟然答应以三折的价格出售板栗苗!这个价格低得离谱,别说是赚取科研经费,就连从种子培育成树苗的成本,都远远超过了这个价格。

这桩生意,农科院不仅赚不到钱,反而要倒贴一大笔。

刘副院长不禁暗自庆幸自己有行政级别,否则这次低价出售板栗苗的事情,非得被领导批评得狗血淋头不可。

但打折出售板栗苗,仅仅是李肆民“操作”的开始。

达成初步协议后,他紧接着提出,刘副院长必须每月亲自前往向阳大队一趟,进行技术指导。

同时,农科院要派遣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长期驻扎在大队,全程跟进板栗种植,从育苗、栽种到日常管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问题。

而且,技术队伍不能在板栗成活后就离开,必须一直待到板栗结果,并且要保证板栗的质量和产量都达到预期标准,李肆民才会支付尾款,否则农科院就只能拿到那一半的订金。

李肆民的这些要求,让刘副院长和范老师都大为震惊。

范老师深知自己老师的本事,当年在学校里,刘副院长可是出了名的能言善辩,辩论场上几乎无人能敌。

可如今,竟然在一个毛头小子面前败下阵来,这让范老师觉得不可思议。

刘副院长和范老师并不了解李肆民的底细,他们不知道,李肆民有着独特的谈判优势。

别人谈判时,往往只能凭借猜测和经验去试探对方的底线,而李肆民却能通过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对方的微表情、语气变化,从而准确判断出对方的心理。

价格是否还有下降空间,对方的底线在哪里,这些信息在他眼中就像是写在明面上一样清晰。

当然,如果对方刻意隐藏自己的情绪,戴上墨镜、口罩,甚至用面具遮住表情,让他无法观察到眼神和面部细微变化,那他也会陷入被动。

就在刘副院长还沉浸在震惊和愤怒之中时,李肆民又厚着脸皮问道:“刘院长,那个……黄桃和核桃也能不能按照板栗这么来?”这句话彻底点燃了刘副院长的怒火,他大声呵斥道:“滚!”

李肆民却丝毫不在意,反而满脸兴奋,一蹦三尺高,转头对范老师说:“范老师,还愣着干什么,没听刘院长说,让咱们去挑板栗苗吗?”范老师和刘副院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只能摇头叹息。

在省城住了一夜后,第二天一大早,李肆民和范老师就登上了开往新城的大卡车。

令人意外的是,农科院不仅按照三折的价格出售板栗苗,还承诺免费送货。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刘副院长亲自带队,率领着一众农科院的高级科研人才,一同前往向阳大队。

刘副院长这么做,也是出于对项目的重视。

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培育的板栗新品种,能否成功推广,这次在向阳大队的种植试验至关重要。

而且,数千亩的板栗苗不可能一次运完,就算运到了向阳大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部种完。

因此,板栗苗将分批运送,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内,李肆民计划种植五万棵板栗苗。

向阳大队的情况比较特殊,耕地资源相对匮乏,但山林面积十分广阔。

如果无限制地开发,上万亩甚至几万亩的土地都可以利用起来。

然而,过度开发不仅会给管理带来巨大压力,还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综合考虑下来,性价比并不高。

经过深思熟虑,李肆民初步决定种植五千亩板栗。

不过,山地种植板栗和平原种植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平原上,土地平整,一亩地可以种植二三十棵板栗树;而在山上,地形复杂,地势起伏,一亩地能种二十棵就已经很不错了,有些地势险峻的地方,种十来棵就是极限。

对于五万棵板栗苗最终的成活率,李肆民心里也没底,就连刘副院长也不敢打包票。

毕竟,这是新培育出来的品种,谁也不知道它是否能完全适应当地的环境。

气候的变化、土壤的质地、水质的差异,以及光照、风力等因素,都会对板栗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不是因为心里没底,刘副院长也不会给李肆民如此多的优惠条件。

在商业合作中,享受了好处,就必然要分担相应的风险,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刘副院长之所以一直找不到愿意大面积合作的生产队,就是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冒险。

那个年代,粮食产量本就不高,生产队的首要任务是保证社员的口粮。

一旦板栗种植失败,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大队干部还会面临社员们的指责和埋怨,甚至可能会受到上级的处罚。

所以,大多数人都秉持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对这类具有风险的项目敬而远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