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莫装逼(1 / 1)

加入書籤

分红的喜悦还如春日暖阳般萦绕在人们心头,向阳集团紧接着开展的福利发放活动,又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向阳大队乃至周边地区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众人的热议和羡慕。

这次的福利,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享有的,只有向阳集团的员工才有这份幸运。

那些没有在集团上班的人,只能站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眼神中充满了羡慕和渴望。

他们裹着厚厚的棉衣,双手揣在袖子里,不时地跺着脚,试图驱散寒冷,但心中的羡慕之情却无法消散。

福利的内容丰富得让人惊叹不已。

每人十斤颗粒饱满的大米,这些大米是向阳大队自己种植收获的。

稻谷在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经过了辛勤的耕耘和悉心的照料,最终收获了这优质的大米。

向阳集团花真金白银从大队购买,每一粒大米都饱含着劳动的汗水和丰收的喜悦。

十斤精细洁白的白面,同样来自大队的产出,由集团出资购入。

李肆民一直以来都坚持原则,向阳集团在与大队的合作中,账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绝不占向阳大队一丝一毫的便宜。

除了大米和白面,还有那十个香气扑鼻的面包,它们散发着诱人的麦香,外皮金黄酥脆,里面松软可口。

十个造型精美的寿桃,寿桃的表面光滑细腻,色泽洁白,上面还用食用颜料点缀着红色的花纹,栩栩如生,仿佛真的仙桃一般。

以及五斤肥瘦相间的猪肉,猪肉的色泽红润,肉质鲜嫩,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五斤色泽清亮的菜油,两斤甜蜜诱人的白糖,两斤香脆可口的瓜子,两斤松软美味的蛋糕……每一样福利物资都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寿桃和蛋糕可有着特别的来历。

它们都是向阳食品加工厂精心研发的新产品。

在年前一上市,就如同石入深潭,激起了巨大的水花,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追捧。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过年时要是能拿上两个寿桃当作年礼送给长辈,那可是倍儿有面子的事情,代表着晚辈对长辈深深的敬重与美好的祝福。

而那蛋糕,其实就是简单纯粹的鸡蛋糕,虽不像后世那些花样繁多、包装精美的高档点心,但在当时,那绝对是一等一的稀罕好物。

一般人即便有钱,也很难买到,因为大多都要依靠有关部门的统一供应,普通渠道根本求之不得。

说起炒瓜子这门生意,李肆民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赚钱的机会。

人家傻子瓜子靠炒瓜子都能赚得盆满钵满,李肆民又怎会放着这条明显的财路不管呢?不过,向阳集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纯纯的社队企业,其财产属于集体所有,再加上上头有人支持,李肆民心里有底,根本不怕被查。

负责采购瓜子的洪振华,是个踏实肯干的人,他没有辜负李肆民的期望。

为了采购到足够的瓜子,他不辞辛劳,几乎跑遍了新城的每一个角落。

他走进一家又一家的店铺,询问了一个又一个的商贩,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采购渠道。

终于,他将新城所有能收购到的瓜子,几乎都收入了囊中。

即便如此,到了临近年前的时候,向阳食品加工厂炒制出来的瓜子,依然是供不应求。

不仅新城本地的市场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就连新原地区以及更大的市场,也都在翘首以盼。

此时的社会,早已不是刚建国时的模样。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很多地方的生产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尤其是城市人口,不少人已经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

逢年过节的时候,购买一些糖果瓜子等小零食,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商品的供应依然有限。

市场上没有足够的货品,即便你有钱,也难以买到心仪的东西。

而向阳集团的出现,就像是一场及时雨,大大缓解了新城市场物资短缺的状况。

以前,很多地方种植的瓜子,由于没有合适的销售渠道,只能卖给供销社。

供销社作为公家买卖,是全国连锁的大型商业体系,一切物资都要按照全国的统一调配来安排。

瓜子到了供销社手里,不知道会被运往哪里,最终留在新城市场的数量少之又少。

但瓜子到了向阳集团手里就完全不一样了。

作为本土企业,向阳集团的销售主要集中在本地,新城的百姓自然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

就这样,向阳集团的名气,在新城一带迅速打响,甚至在新原地区,也渐渐流传开来,成了人们口中热议的话题。

李肆民当初选择留在新原,而不是前往京城上学,实在是一个相当明智的决定。

偌大的北京城,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李肆民清楚地知道,自己若只是一只小小的虾米,投身其中,很可能激不起半点水花,甚至会被迅速淹没。

或许有人会说,李肆民可以用投资向阳集团的钱,在京城买房子置地,收藏古玩字画。

但这种想法,实在是有些天真。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深厚的背景和强大的后台,想要大规模地进行收藏,谈何容易。

收藏一两件或许没什么问题,但要是像某些传奇人物那样,明目张胆地大批量囤货,那无疑是在给自己找麻烦,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招来意想不到的麻烦,等着挨“雷”劈。

如果非要涉足收藏领域,除非给人当“手套”,不管是白手套还是黑手套,表面上是自己在赚钱,实际上不过是替人办事,仰人鼻息,跪着和人说话罢了。

可惜,李肆民这人,有着自己的傲气和原则,不愿意卑躬屈膝地依附他人。

因此,京城,至少在现阶段,与他是无缘的。

除了向阳集团的员工,李肆民也没有忘记那些曾经给予他帮助和支持的人。

范老师、刘副院长等,都收到了李肆民让人送去的丰厚福利。

不过,他们的福利是由向阳大队提供的,与向阳集团没有关系。

这一届的实习生,还有半年才毕业。

当他们拿到过年福利后,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当初,范老师安排实习的时候,让谁来向阳大队实习,谁都不愿意,觉得这里又偏又穷,条件艰苦。

最后还是李肆民亲自找了教务处,强行分配,才让这些实习生来到了向阳大队。

可现在呢,拿到福利后的他们,纷纷围在范老师身边,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期待,急切地提出请求:“范老师,下学期我们能不能还跟着您来向阳大队实习呀?”

范老师看着这些学生,真是哭笑不得。

他的心中感慨万千,这变化也太大了。

不仅是这些实习生,就连范老师自己,也不想离开了。

自从来了向阳大队,他家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显上了好几个台阶。

孩子们再也不用啃那难以下咽的窝头了,媳妇也不再因为生活的困苦而跟他吵闹,就连远在老家的爹娘,也能吃上香喷喷的大肥肉了。

这样的生活,让他怎么舍得离开呢?

不仅是范老师和一众实习生,就连农科院派来指导板栗种植的几个技术员,也都对向阳大队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不想回去了。

他们原本以为这里是个鸟不拉屎的小山村,条件艰苦,没想到来了之后才发现,这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在这里,隔三岔五就能吃上一顿丰盛的肉食,每天都能吃到白白胖胖的大馒头。

而且,据说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稻田里的稻花鱼多得能让人吃到腻。

当然,最吸引他们的,还是向阳集团那比农科院还要好得多的福利。

在那个重视人才的年代,李肆民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在新城范围内,如果他说自己是第二,几乎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就算扩展到新原地区,也很少有能与之匹敌的。

农科院自然也重视人才,但是他们的重视方式,大多是领导在口头上表扬,最多评个模范,发一张奖状,奖金少得可怜,更别说像向阳集团这样每个月都有福利补贴了。

当听说向阳集团去年的利润后,很多农科院的高级人才都惊得目瞪口呆。

他们以前还看不起向阳大队的这些人,觉得他们不过是些土包子,没想到人家做生意居然这么赚钱,比自己这些捧着旱涝保收铁饭碗的人强多了。

他们偷偷地打听向阳集团员工的工资,听到工资数额后,心里稍微松了一口气,还好,工资水平和普通工人差不多,甚至和临时工相近。

他们心里想着,原来也不过如此嘛。

可谁知,笑着笑着,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因为向阳集团的人告诉他们,刚才说的只是基本工资。

员工们不仅有基本工资,还有各种各样的补贴和奖金,基本工资只是收入的一小部分而已。

这些农科院的技术人才顿时觉得心里不是滋味,有人甚至忍不住骂道:“混蛋,李肆民那句话说得真对,莫装逼,装逼遭雷劈。

你们这帮家伙就使劲儿得瑟吧,早晚有你们受的!”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