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1 / 1)

加入書籤

新城的这场竣工大会,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波澜,彻底打破了当地百姓对传统建筑工程的固有认知。

向阳集团以一场别具一格的盛会,让所有人见识到原来盖楼也能如此风光无限,瞬间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

竣工仪式结束,舞台上的嘉宾陆续离场,就连向阳集团的工作人员也渐渐散去,可台下的群众却依旧驻足不前。

半小时过去,人群才散去一半,大家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

凑近一瞧,原来众人正悠闲地嗑着瓜子,一边随手吐着瓜子皮,一边兴致勃勃地和身边人聊着八卦,脸上洋溢着惬意的笑容,这样的场景在新城百姓的生活中实属罕见。

“向阳集团啥时候再盖楼啊?这楼盖得真敞亮!”一位中年汉子忍不住开口问道。

旁边的老者却摇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快别想了,人家向阳集团不过是个社队企业,哪能和那些公家的建筑公司比?能盖这一栋楼就已经是运气了,估计不会有下次喽。”

“真是搞不懂那些当官的,放着这么好的企业不用,非得选那些公家的。

向阳集团盖的楼,肯定不比他们差!”有人愤愤不平地说道。

“就是就是,你看这瓜子炒得多香,火候恰到好处。

连小小的瓜子都能做得这么用心,盖楼的质量还能差?”另一个人接过话茬,煞有介事地分析道。

“这都能联系上?瓜子炒得好和盖楼有啥关系?”有人提出质疑。

“你懂什么!这叫窥一斑而知全豹,连细节都这么讲究,盖出来的房子肯定靠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热火朝天,而向阳集团的名字,也在这闲聊中愈发深入人心。

这场盛会的策划者李肆民,虽然在筹备过程中花费巨大,但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随着竣工大会的圆满落幕,向阳集团的知名度呈直线上升,就冲这效果,免费请大家吃的瓜子就没白费。

在大会结束后,李肆民还设宴款待了楚东良等嘉宾。

餐桌上,一道道美食让人眼花缭乱。

李肆民拿出了十足的诚意,所谓的“山珍海味”摆满了餐桌。

服务员们穿梭其中,不断将菜肴端上桌,看着这些诱人的美食,大家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当然,李肆民口中的“海味”,其实也就是海带、紫菜、虾皮等常见的海产品,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也足以让众人眼前一亮。

楚东良吃得不亦乐乎,连同行的小楚同志也一直没停过嘴。

再看李肆民,手里拿着一个大肘子,大口啃着,吃得那叫一个畅快淋漓。

楚东良见状,脸色瞬间阴沉下来,若不是在场还有其他嘉宾,他恨不得当场就批评李肆民一番。

堂堂生产队长,如此不顾形象,用手抓着食物吃,实在有失体统。

李肆民眼神敏锐,自然察觉到了楚东良眼中的不满,但他却毫不在意,甚至在心里暗自腹诽:你还嫌弃我,也不看看你自己,嘴上沾了多少油!

其实也不能怪楚东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即便身为地区专员,平日里也很难有机会如此大快朵颐,面对这些美食,难免会有些失态。

除了丰盛的宴席,李肆民还为嘉宾们准备了伴手礼。

他深知送钱违反规定,便选择了向阳大队的土特产:八个面包、两斤蛋糕、两个大寿桃,外加一盒花生酥。

别看这些礼物不算贵重,但在那个需要凭票购买粮食的年代,这些食物可都是稀罕物。

就连楚东良收到这份礼物时,都感到十分惊喜,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纷纷对李肆民的贴心之举赞不绝口。

如今的向阳大队,早已今非昔比。

虽然田地面积没有增加,但社员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李肆民的带领下,向阳集团蓬勃发展,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成员在集团工作。

工资加上丰厚的福利,让大家彻底告别了天天啃窝头的日子。

李肆民大力推行机械化种田,从耕田、灌溉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操作,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再加上化肥的使用,向阳大队的粮食亩产比过去提高了一倍还多。

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政策,即便粮食丰收,也不能随意超额分配给社员。

于是,李肆民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向阳集团收购多余的粮食,加工成面包、点心等食品。

一部分作为福利发放给员工,剩下的则推向市场销售,为集团创造利润。

有人担心向阳集团收购粮食,会让向阳大队的社员吃亏,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

向阳集团收购粮食是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大队通过卖粮获得了收入,而这些资金被李肆民用于大队的基础建设。

修路、开山、种树、帮扶贫困户……每一项工程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李肆民看来,卖粮所得的收入远远不够。

虽然社员们没有直接拿到卖粮的钱,但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家的生活质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道路修通后,交通变得更加便利,那些没有在向阳集团工作的人,也开始做起了小生意。

他们挎着篮子,走街串巷,或是到附近的集市上售卖茶叶蛋、冰糕、酸梅汤等小吃。

这些冰糕、酸梅汤大多来自向阳冷饮厂,李肆民并没有将零售市场全部垄断,而是选择将一部分利润让给这些小商贩。

在他看来,向阳集团要着眼于更大的项目,没必要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与民争利。

向阳大队的巨大转变,让周边生产队的人既羡慕又嫉妒。

曾经大家都处于相同的贫困水平,如今向阳大队的社员们却一个个富了起来,这让周边生产队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若不是大队干部极力阻拦,恐怕早就有人跑到向阳大队“讨说法”了。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强烈的落差感,让周边生产队的人对向阳大队既眼红又无奈。

李肆民确实有远见。

过年期间,他和许多大队干部签订了“公司加农户”的合作协议。

在李肆民派出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加上各个大队干部的配合,以及周围大队对向阳大队的羡慕嫉妒恨情绪,附近的许多社员干劲十足,向日葵最终获得了大丰收。

李肆民当然不会食言。

他承诺的收购价比供销社高出一成,绝对不会按平价收购。

因此,所有按照要求种植向日葵的生产队都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然而,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有一个叫石头村的大队,不仅大队干部不配合,连绝大部分社员也对“公司加农户”的方式不屑一顾。

原因很简单,石头村的人对向阳大队一直看不顺眼。

顾名思义,石头村的石头特别多。

和向阳大队相比,石头村更偏僻,位于一片山间小盆地中。

向阳大队的田地已经很少了,石头村的田地比向阳大队还要少。

向阳大队的人已经很穷了,石头村不可能比向阳大队还穷,对吧?

尽管石头村的农业条件很差,但他们有石头。

石头村盛产大理石,而且品质不错。

靠山吃山,石头村的主要产业就是开采和加工大理石。

尽管这个时代不像后世那样奢侈,但大理石的市场仍然非常可观。

许多公家单位,比如新城的建筑公司,就和石头村有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其实更像是上级下达的任务,石头村负责开采加工大理石,相关部门给予石头村一些政策倾斜,并不是建筑公司直接和石头村进行交易。

石头村大队和新城建筑公司都属于同一个系统,自家兄弟,没必要斤斤计较。

给钱反而显得生分,所以石头村免交一部分公粮作为回报。

石头村的人觉得,上交一些山里到处都是的石头,就能免交一部分公粮,简直太划算了。

他们自己大队田地最少,交通最差,但大家的生活却比附近几个大队都要好。

这让他们觉得很有优越感,找谁说理去呢?嘎嘎!

然而,最近石头村的人再也乐不起来了。

他们再也不敢斜着眼睛看其他大队的人,尤其是向阳大队的人。

今年,附近的几个大队都取得了向日葵大丰收,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再也不是石头村人眼中的穷鬼了。

石头村人在走亲戚时发现,自己的生活还是老样子,而其他人的生活却明显上升了一个台阶。

不用打听,亲朋好友一见到他们,就会凑上来聊天。

那些人真的是在聊天吗?不,他们在炫耀,想看石头村人的笑话!

石头村人在亲朋好友面前丢了面子,还被其他大队压了一头,心情能好吗?尤其是向阳大队,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石头村人看到他们就生气。

给他们种向日葵?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石头村的人不配合,李肆民当然不会自己去找他们的麻烦。

种不种,合作不合作,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穷是自己作的,富是自己干的。

不想脱贫,穷死活该!

李肆民没有找石头村的麻烦,但尚四辈却不干了。

当初,石头村和其他大队联合起来逼迫尚四辈,一个个都牛气哄哄的。

他们逼着尚四辈写担保书,逼着李肆民和他们签合同。

现在,其他大队都老老实实地种向日葵了,石头村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这是在戏耍大家吗?

之前,尚四辈心里没底,不知道种植向日葵能不能成功,所以一直没搭理石头村,想着万一失败了,石头村多少能给自己一点慰藉。

但现在不一样了。

向日葵第一年种植就取得了大丰收,那么多生产队的社员生活明显改善,尚四辈说话的底气不知道足了多少倍。

那些配合的大队,尚四辈暂时没办法。

那些曾经逼迫过自己的大队干部,尚四辈暂时也不好动。

唯独石头村的两个大队干部,这次玩砸了,不收拾他们收拾谁?

于是,尚主任召开了全体大队干部会议。

在会上,他狠狠地批评了石头村的支书和生产队长。

如果不是担心石头村没人愿意接他们的班,他真想撤了这两个家伙的职!

因为没有履行合同种植向日葵,他们已经被村里的老百姓骂惨了。

现在又当着这么多大队干部的面,被公社主任臭骂了一顿。

石头村的支书和队长再也扛不住压力,主动提出要引咎辞职。

“尚主任,我们有罪,我们错了,请你另选高明,我们俩辞职!”

泥马!尚四辈险些气爆脑血管。

他刚批评了他们几句,他们就要撂挑子,这是在摆脸色给谁看呢?是在威胁谁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们俩都是组织成员吧?身为组织成员,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竟然想要逃避。

你们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你们想背叛组织不成?”两个大队干部无言以对。

尚四辈的理论依据很简单:工作不积极,思想有问题。

两个家伙想用辞职的方式威胁上级领导,这已经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问题了,而是想要要挟组织,和组织讨价还价!

“大家知道吗?这种人最坏。

当年鬼子打过来的时候,往往就是这种人最先出卖组织,出卖人民。

你们俩还有什么要说的?”石头村的两个大队干部无言以对。

不用交换眼神,两个家伙就知道情况不妙。

他们光想着怎么拿捏尚四辈了,却忘了尚四辈手中的权力。

要怪就怪当初,他们和其他大队干部一起逼着尚四辈写担保书。

那一刻,几乎所有大队干部都有一种错觉,觉得公社主任也不过如此!

谁知,其他大队干部回去后就背叛了“革命”,居然向尚四辈这个“坏分子”低头。

好端端的,他们不种向日葵,害得这两个人挨批,丢了这么大的面子,还被尚四辈乱扣帽子!

他们心里虽然这么想,但明面上可不敢再保持沉默了。

对抗组织,当带路党,有可能是潜在的叛徒特务……这些大帽子,别说他们只是最普通、最基层的大队干部,就是张海山、楚东良那样的大官估计也受不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