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唐式创意灶 莹里莹气(1 / 1)
黑芝麻胡同24号院。
前院西跨院。
此时院里新搭的西厨屋内,异常的忙碌。
叮叮当当,噼里啪啦。
偶尔还有说有笑的。
唐根生的二八大杠这次停在了白小洁家窗户地台下面。
虽然穿堂西小两口出了事儿。
家里男人田常军进去就没再放出来。
可新媳妇白小洁回来了。
说明人家没被连带上责任。
所以这房子,还是人家的地盘。
刘嫂计较着呢。
宁可每天往外搬桌子、凳子。
也不借用穿堂西那个前出廊的小地台。
唐根生没瞧见最初两家矛盾发生的现场一整个过程。
所以并不理解刘嫂为啥这么怀恨在心。
不过他无所谓。
房子的女主人还在他系统工具人空间里死着呢。
就算是活过来。
唐根生也不打算给1号工具人空间构架哪怕巴掌大一点布料。
纯天然野人白小洁可还行?
共享的小锁头也让他给合上了。
这次肯定不怕突兀被召唤走,一消失就是二十多个小时。
白小洁越是坚韧、坚贞。
唐根生的执念就越是强烈。
前者稀里糊涂没察觉自己的执拗像极了欲擒故纵。
后者也没考虑自己和白小洁现在的不对等关系,像极了霸道总裁和平民刺儿头姑娘的交际。
白小洁避无可避,逃无可逃。
早晚都会从纯天然野人,褪变成唐根生要吃掉的一盘野味儿。
自家野味儿的房子。
不就是也是自己的地盘吗?
咦?
话说……
唐根生停下车子。
进自家月亮门前,停住。
转身看了看身后,又瞧了瞧南边西厢房的北屋山。
如果不计较整体院子的对称布局。
自己小院的院墙和月亮门,还可以往外挪上两米见方。
把穿堂西的窗户囊括进自家小院里。
这样的话。
院落也能大一些。
最初有过把东直门北小街羊管胡同的房子和这边兑换一下的念头。
只是还没来得及办。
这里就被安排了新住户。
现在新住户成了自己的阶下囚。
附庸品了。
附庸的领地不就是自己的吗?
合着自己不用换。
该是自己的地方,早晚都跑不了呀。
原来穿越最大的BUG,不是系统,不是持久以恒的身体素质增幅。
也不是颇有点神奇色彩的亲妈。
而是满满登登的好运气!
“师父,您这一大早去哪儿逛啦?”
隔着两层窗户。
徒弟孙雪峰的嗓门依旧透亮。
“啥时候来的?”
唐根生不再多想,迈步走了进去。
“我吃了饭就出门过来了,我爸听说您今天要正式教我炒菜,非要让我把那瓶酒给提过来,师父,我搁在外间屋墙角了。”
唐根生扫了一眼。
新砌的外间屋厕所墙和东墙墙根那儿,一瓶带头像的茅台在蓝红相间的网兜里,静静的杵在地砖上。
嚯!
建国前的黄胎瓶?
“雪峰,你家还有这酒呢?”
“这瓶是从我小婶子那儿拿的。我大伯也有两瓶,有一次他们过年给起开喝了。”
唐根生下意识嘬牙花子。
你压根不知道你们过年喝的酒有什么价值。
胆敢留到改开之后。
要是过了千禧年。
再熬到奥运会。
过年拿小目标喝着玩,可也真够牛掰的。
还一喝就是俩。
牛掰!
真牛掰!
话说孙雪峰大伯是干啥的?
开国席面儿上的酒也能顺走两瓶?
唐根生扭回头来。
再看自己的开山大徒弟,眼神就有些深邃了。
厨屋西南角有俩人正蹲在地上忙活。
旁边有个澥铍筒,里面装着和好的水泥。
俩人旁边还堆着不少的青砖和红砖。
他们在盘灶。
还是双眼灶。
灶台是唐根生设计的。
最初图纸给到了关师傅。
关师傅看过后很挠头。
他队伍里没有专业盘灶的行家里手。
何况唐根生这灶台还挺新颖。
他为了施工质量和最终呈现的效果。
没敢贸然接茬儿。
唐根生推荐他去找外援要人。
这个外援,便是四师哥侯宝森。
也就是现在盘灶的这俩中年汉子。
其中一个带了特殊的小帽。
唐根生便决定不当着他干活时候炖猪肉了。
说到盘灶这件事。
其实很讲究,也很有技术含量。
无论是冷庄子还是热庄子。
接活做席面,都需要临时搭灶。
越是大场合,对于搭灶的要求也越高。
灶台搭不好,规定时间里就出不来要求的菜量。
活就接不得。
口碑就会逐渐下降。
所以但凡做庄子的,有挂牌的好厨子,也不缺盘灶小能手。
这年头,这形势之下。
搭灶台这方面的能工巧匠,可都在行厨庄子里窝着呢。
唐根生的柴火灶要求和传统的灶还有所不同。
他的灶有水箱、水龙头,也有侧烤箱和大号的柴灰抽屉。
唐根生拿给关师傅又传到这二位盘灶师傅手里的图纸其实还有所保留。
黑白铁合作社那边受到了唐根生的图纸里。
加塞儿多了几页。
工序虽然简单。
可真做好了,效果也非常显著。
就是九个能够互相叠加搭配的大小炉圈。
有了这些炉圈。
灶台的灶眼就能从巴掌大的小铁壶到78cm的铸铁大锅全部匹配。
其实这年头的炉圈,都只用在煤炉子和铁皮炉子上。
一个炉圈加一个炉盖。
像唐根生这般打算用在柴火灶上的方式。
起码京城的1956年还没有。
唐根生和他所在的圈子里,完全没听过。
算是唐大厨创意首秀吧。
一个厨屋里,有两个眼的柴火灶,还有两个孔的蜂窝煤采暖炉。
普通家庭里可太不常见了。
哪怕弄了估计也不舍得用。
架不住这种消耗啊。
城里人烧柴都是花钱买。
每家在柴火上的花销,一次三分、二分。
一整个月下来,节省的家庭也得一两毛。
稍稍宽裕点家里,花销得支出块八毛。
这要是换成唐根生的柴火灶。
每周再都用它两三回。
保不齐就成了京郊运柴工的大客户。
三块五块都够呛能挡得住。
话虽如此。
但唐根生会在意几块钱吗?
蜂窝煤做的饭和柴火灶做的饭,味道是不一样的。
唐根生本身就是厨子。
对于饭菜的口感比正常人家更讲究不也是正常的嘛。
再者说了。
十块八块的钱,在唐根生眼里算个逑啊。
他为了试探小嫂子,一掏一大把。
给小嫂子的‘家用’,一拿就是十三块一毛四。
还在乎这么点钱沫沫?
“师傅,水箱上边留的孔,得再往外一点,我接水龙头用,太里边够着不方便……”
“侧边的出水口也从上出,现在这个不要了,太矮。”
两个师傅对唐根生这一单生意很上心。
估计也是对唐根生的‘创意’有点好奇。
“唐大厨,您这灶台,我俩还是头一回碰着,回头弄好了,能再过来瞧两眼吗?”
“肯定没问题,只要我在家,随时都能过来看。”
唐根生给两位师傅各自散了一根烟。
师傅们都起身接过去,年长的看了一眼,掏出自己的烟叶盒子放了进去。
年轻的那个别在耳后。
估计歇息的时候就打算直接享受了。
“你把蜂窝煤炉子点了吧,我把你送来的酒赶紧收起来,这酒很有纪念意义,我可不舍得糟蹋喽。”
孙雪峰听到师父唐根生这么在意自己带来的礼物,开心的笑咧了嘴。
唐根生掏出钥匙,把里间屋的门打开。
打今儿起,就不用再锁里间屋了。
唐根生拎着墙角的订制茅台,进屋便收进储物格内。
说是放起来。
哪有比系统储物格更安全无菌的地方。
……
东四房管局办事大厅。
办公桌前的卢芝萍抬头,看向自己的侧前面。
崔莹莹趴在桌子上,左手捂在腹部。
“莹莹,你怎么了,肚子不舒服?”
女孩子的亲戚每月都会来。
虽然一次好些天,但只来一次。
卢芝萍知道崔莹莹亲戚才走不久,肯定不是生理习惯的问题。
两人自从搬出家里,开始了‘同居’过日子。
竞争的趋势有些下滑。
毕竟大多数时间,她们俩并没有太大的矛盾。
主要是还是两家的两个亲妈带动的竞争气氛。
现在离得远了。
俩姑娘的对立感跌出了新低度。
又因为结伴吃喝上下班,感情反倒更亲了些。
卢芝萍这会儿看到崔莹莹好像不太舒服,立马就有些担心了。
几个同事听到卢芝萍的声音,也才后知后觉发现崔莹莹不舒服。
几人都凑过来关心慰问。
崔莹莹脸色还算正常。
就是眉头皱的很紧。
“我去请个假,下午回去休息半日……”
卢芝萍搀扶着崔莹莹出了员工办公室,去找大主任临时请假。
“要不我陪你去医院急诊看一看吧,你疼的这么厉害?”
“不用,我回家里睡一觉,应该就没事儿了。”
“真不用吗?”
“放心吧,要是实在难受,我再喊人。”
“你回北锣鼓巷吧,要是难受的厉害,喊一声也能喊到人。”
卢芝萍依旧不太放心。
“不用。咱现在住的院子里,不也有三大妈和谭老太太嘛。”
她们刚搬过来那几天,就听院子里说过西厢房两口子的事情。
是用邻居之间互帮互助的典型拿来当例子的。
虽然西厢房两口子最终婚姻分崩离析。
可生病那会儿,也是真亏了街坊邻居及时发现并热心肠的送去医院救治。
不然真的能出大事儿。
崔莹莹这般说。
卢芝萍想了想,也稍稍放下心来。
“你经过前院就先跟三大妈说一声,免得真疼的挨不住,再耽误时间。”
“好啦,我没事儿,真的,你就放心吧。”
崔莹莹微微垂着头,羞于跟闺蜜卢芝萍对视。
因为她不是真的生病肚子疼呀。
这都是她的伪装。
小姑娘春心荡漾着呢。
因为她昨个儿收到祝家大妞的信儿,约好了今天下去去唐根生那屋做客。
一方面觉得自己撒谎生病却得到卢芝萍关心,有点惭愧和感动。
另一方面,崔莹莹又把卢芝萍当竞争对手,虽然觉得不太好,却又无法开诚布公告诉她。
感情面前,小姑娘为了追求幸福,硬着头皮选择自私。
心情很复杂。
心理很煎熬。
崔莹莹不敢跟卢芝萍直视。
请了假,还被卢芝萍送到单位门口。
甚至目送崔莹莹骑车的身影彻底消失才作罢。
崔莹莹很内疚。
可骑车的时候,还是下意识摆了几下车把,表现出有点踉跄和不适。
女人天生都会演戏。
女人很多时候都能拥有非常矛盾的自我对立心理。
崔莹莹在这两点上,表现的尤其明显。
甚至已经开始融合。
崔莹莹的女士斜梁自行车拐入胡同。
终于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她不敢往回瞅。
怕最终没忍住,跟卢芝萍‘老实交代’。
她没有卢芝萍个头高。
面对同一个心仪的男同志。
崔莹莹下意识就认为卢芝萍比自己更具有优势。
这样的前提下。
公平竞争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为了爱情,为了幸福。
她只能如此。
崔莹莹暗暗咬牙,心里默默跟卢芝萍说了一声对不起。
脚下轻微用力。
蹬了两圈后。
崔莹莹脸颊上逐渐浮现出激动和开心的笑。
整个人都仿佛在三米的这段距离内得到了蜕变和升华。
她摆脱了愧疚。
朝前看。
满脑子都是即将正式被祝刚烈大哥引荐给唐根生同志。
自己一定要把握这次机会。
并从今天下午开始起航。
奔往幸福。
北锣鼓巷的院子里。
穿堂东户家。
祝刚烈帮二妞穿上厚实的棉袄,戴上栽绒帽。
帽子对于二妞明显大了两号,只能把帽扇下边折叠,将绳子扯在帽子头顶系上打结。
大妹自己穿好了衣服,正蹲在门口重新系鞋带。
鞋子是大哥祝刚烈拿到工资后给她买的,毡皮小靴,里面都是毛,很暖和。
要不是去大哥领导家做客,大妹平时去上学都不舍得穿。
“哥,到了那边,我和妹妹能去莹莹姐屋里玩一会儿吗?”
大妹直起身,看着锁门的大哥祝刚烈,试探着问。
“大妹,你不用紧张,过去打完招呼,想去哪玩都可以,吃饭前记得回就行。”
“晚上有好吃的吗?”
二妞被祝刚烈抱上自行车的前梁,仰着脖问。
“肯定有,那个大哥哥做饭可好吃了。”
祝刚烈的年龄比唐根生大。
但职务低,且工作的时候唐根生称呼大家都很有‘高度’。
好在一直都是平辈论交。
其实,二妞不比锅盖头大几天。
论辈儿就挺乱的。
祝刚烈推着自行车往外走。
大妹紧跟在车子后面。
一路和街坊四邻热络的打着招呼。
能看的出,祝家大妹在这个院子里很讨人稀罕。
祝刚烈虽然才退伍回来不久,可土生土长在这里。
态度好,性格好。
和大家相处也都很融洽。
“小祝这是去哪儿啊?”
“到同事家里做客。”
“铁路同事啊,你们关系真挺好,下了班还整天聚……”
祝刚烈车把上挂着一个网兜,网兜里是一个布袋。
明眼人都看得出,里面是面袋子。
去别人家里做客,自带口粮这种事。
也是这个时代刚刚兴起来不久。
归功于票证制度的普及。
出了院子。
祝刚烈先甩腿上车,再让大妹踩着撑子爬上后座。
蹬车起步。
骑着往南锣鼓巷黑芝麻胡同去了。
祝刚烈路上还在考虑怎么和崔莹莹汇合。
结果还没到黑芝麻胡同口,就被二妞提前瞧见了。
“莹莹姐,莹莹姐!”
屁股担在车子前梁上的二妞指着南锣鼓巷主街西边一个铺子,嚷嚷起来。
祝刚烈车把微微一拐,停了过去。
“祝大哥,大妹,二妞!”
崔莹莹探出头来,摆手和他们招呼。
又回过头,跟铺子里说了两句什么后,再小跑着出来。
过门槛都是用蹦跳的方式。
哪还有一点肚子不舒服的迹象呀。
“莹莹,这铺子还没开业呢?”
“里面刚扯电话线,已经拓号了,说是过两天就能接打电话,我先记个电话号码。”
时代的特色。
书信联络的亲朋好友,天南海北的同事同学们。
都会下意识留下住址附近的电话。
方便联络。
这是最近几年的特色。
以前的时候,定居的第一时间就是写信,将自己所住辖区的邮局地址和名称告诉对方。
发电报虽然贵,可也胜在时效迅速。
这两年电话联络点越来越多。
电话沟通交流的方式虽然没有普及开。
可电话传递讯息的情况,已经不算新奇了。
“待会儿也抄给我一份。”
北锣鼓巷他住的院子距离电话联络点挺远。
祝刚烈想到过年那会儿餐车长唐根生主动请缨留守盛京过年。
他身为一名曾经的军人。
以后万一有需要,也会挺身而出。
家里只有大妹和二妹。
如果遇到临时突发情况,太晚的话,大妹去接电话也不安全。
真遇到那种时候。
祝刚烈觉得反倒不如请崔莹莹帮忙。
自己电话打这边来告诉崔莹莹。
再让她传话给家里。
“走吧,先去我那边认认门。”
崔莹莹推着自行车掉头:“也不知道唐根生回家了没。”
“你搬过来跟他经常见面吧?”
“哪有!”
崔莹莹听到这个就一脸的委屈:“一面都没见着过。他院子一直在施工,进进出出的人挺多,可就是没见着他本身……”
“莹莹姐,你要见谁呀?”
二妞突兀的问。
“你未来姐夫。”
崔莹莹心里嘀咕,但没好意思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