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印度洋上的初次会面(1 / 1)

加入書籤

李长庚思考的时间并没有很久,他先是闭上眼睛叹了口气,接着睁开眼睛坚定的说道:“我等奉命清剿英、荷两夷,布国威于两洋。如今又未收到诏书,焉能私自回军。我以为,应当择日南下,和迫使英夷承认此地为大清之势力范围,方可回军。”

杜罗瓦心头一松,顿时开口说道:“我也正是这个意思,既然李军门和我的意见一致,那么我们便照着原计划进行吧。舰队在新加坡已经修养了快半个多月了,物资也补给的差不多了,我看事不宜迟,就选在明日出发。

舰队主力分为两只分舰队,第一分舰队沿苏门答腊岛-尼科巴群岛-安达曼群岛前进,目标是拿下安达曼群岛最大的港口布莱尔港。第二分舰队沿马来半岛-缅甸沿岸前进,目标是缅甸的仰光。”

“那么就请把第一分舰队交给我吧。”李长庚毫不犹疑的请战道。

杜罗瓦只是看了一眼李长庚,就毫无异议的把第一分舰队交个了这位老将。

翌日上午第一分舰队出击,计有大小军舰23艘,其中三级战列舰4艘。

第三日,拥有30余只军舰的第二分舰队,在林光南的率领下,也出发了。

朝鲜、日本的船只由于不适宜印度洋的惊涛骇浪,这次大部分都留在了新加坡,作为马六甲海峡及东南亚群岛的防御舰队。

1818年3月初,英国皇家南非舰队的支援舰队抵达了印度半岛东南部的马德拉斯港。3月中在加尔各答同东印度舰队主力会合。

随即在黑斯廷斯侯爵的命令下,两只舰队拼凑出了30艘军舰,前往安达曼群岛协助防御,并找机会确认中国舰队的真实战力究竟如何。

4月15日,李长庚攻占了安达曼群岛,布莱尔港落入北洋舰队的控制之下。4月18日林光南率领舰队抵达仰光。

仰光地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中部,伊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全缅甸最发达和最富庶的地区。这里出产的水稻占据了缅甸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是缅甸的粮仓。

而此时的缅甸在贡榜王朝第6代王孟云的统治下,贡榜王朝极盛期是三代王 孟驳统治的时期,在他短短的13年执政时期,缅甸挑起了对所有邻国的战争,他攻克过暹罗王都,侵入过掸邦和老挝王国,还攻打印度的曼尼普尔王国,和清国也同样进行过战争。

现在的缅甸统治者孟云,依然企图重新夺取暹罗手中的阿瑜陀耶,但是多次进攻都遭遇了失败。

除了军事上稍弱之外,孟云在内政治理上还是较为出色的,他兴修了翁民梨和难陀湖等水利工程,让缅甸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孟云还派遣留学生到印度去学习研究有关医学和各种科学,使缅甸的文化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此外他重新修复了同中国之间的关系,多次派出了使节向清廷表示臣服。

可以说,在他统治的时期,缅甸正在恢复元气。但是孟云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时代,他的统治方式只不过是缅甸封建王朝的最后的余晖罢了。

缅甸的东面和暹罗王国不死不休,而在西面靠近印度的边境,英国殖民者也一直对这片富饶的土地虎视眈眈。

1785年阿拉干并入缅甸后,英国人就不断煽动阿拉干脱离缅甸,唆使逃亡到孟加拉的阿拉干武装部队经常在缅甸边境制造纠纷,挑起武装冲突。

在暹罗王国和英国人两面夹击的势态下,看似繁华锦绣的缅甸王国,正处于一个岌岌可危的困境之中。而孟云已经年老力衰,根本无力同时对付东西方两个敌人。

当林光南的北洋舰队抵达仰光时,孟云立刻意识到,也许这是一个让缅甸转危为安的机会。

他迅速带着自己的继承人孟既前往仰光拜见了林光南,在经过了密谈之后,清缅两国签订了一项秘密协定,缅甸将把仰光租借给大清帝国,并每年负担10万两白银的驻军费用,而大清帝国将出面协调缅甸王国和暹罗王国之间的边境冲突,并保护缅甸沿海不受英国舰队的攻击。

林光南拒绝了孟云提出的阿瑜陀耶划归缅甸的要求,但是同意为缅甸训练一只新式陆军,并向缅甸出售火枪。

在林光南和缅甸王协商期间,英国皇家海军重新编制的东印度舰队,突然出现在了安达曼群岛北方的科科海峡附近。在击退了3艘北洋舰队的巡逻分舰队之后,东印度舰队迅速南下,试图把北洋第一分舰队封锁在克莱尔港内。

但是收到英军舰队到来消息的李长庚,几乎毫不犹豫的就下令第一分舰队北上迎敌了。

海战在哈夫洛克岛和巴伦岛之间的洋面爆发了,这里岛礁密布,实际上并不适合展开大舰队的作战。

安达曼群岛虽然在1789年就被英国人吞并,但是岛上供水不足,且英国人随后就夺取了新加坡,因此这片群岛对于英国人的价值就大大下降了。

安达曼群岛就变成了英国人流放犯人的地方,布莱尔港地理位置虽然好,但是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投入,港口没有储备多少修船的物资,这也是为什么李长庚第一时间决定出港迎敌的决定。

哈夫洛克-巴伦海战,对于中英两只舰队来说是一场泛善可陈的海上战争。

这场战争两只舰队损失都相当大,但是谁也不认为是对方胜利了,两只舰队的士兵事后倒是有个公识,他们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只有一个,便是安达曼群岛附近的礁石。

从损失军舰的数量上来看,英国显然处在不利的地位,30艘军舰沉没5艘,搁浅3只,还有5只破损严重不得不脱离舰队,返回加尔各答,这几乎损失了三分之一只东印度舰队。

而北洋第一分舰队这边,同样没好多少,4艘军舰沉没,3艘搁浅,2艘完全丧失了战斗了,还有3艘军舰则同样因为破损严重退出了战斗,比英国人有利的是,布莱尔港比加尔各答近多了。

纳尔逊曾经研究过这场战斗,他的结论是:东印度舰队的指挥官菲力爵士,过于执着英国皇家海军作战条例,在一片礁石密布的海域严格按照纵队队形进行攻击,这这种愚蠢的教条主义指挥作战方式,是这场海战损失最大的原因。

当然纳尔逊所没有提及的是,为了应对拿破仑的大陆反封锁政策,英国人把最优秀的海军指挥官和水手都调回了欧洲,此时在殖民地驻守的不过是一群罪犯、胆小鬼和懦夫。

如果菲力爵士不严格按照纵队方式进攻,那么他就无法指挥这些该死的流氓出现在他们应该出现的地方。

哈夫洛克-巴伦海战的消息传回加尔各答之后,让黑斯廷斯侯爵、希斯洛普爵士两人目瞪口呆。

东印度舰队可是不列颠在印度洋最后的武力,短时间内本土是无法再抽调出力量支援印度殖民地了。毕竟和印度比起来,拿破仑已经直接威胁到王国存在的根基了。

黑斯廷斯侯爵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同清廷寻求一个体面的和平了。

不仅是黑斯廷斯侯爵有这样的想法,皇家舰队指挥官菲力爵士同样不想再打下去了。东印度舰队和南非舰队本身就处于两个不同的单位,前者属于荣誉东印度公司的私人舰队,而后者是王国的正式舰队之一。

哈夫洛克-巴伦海战中,东印度舰队在前方军舰触礁时表现出来的慌乱和无纪律,导致两艘南非舰队的军舰为了避让逃窜的军舰,而互相发生撞击,造成了人员伤亡,这令的南非皇家海军舰队的军官们非常的不满。

接下来两只舰队的军官们又为谁在这里封锁港口,谁去搜索拦截中国的支援舰队爆发了争吵。

这个时候,英国人并不知道,还有一只更为庞大的北洋第二分舰队就在他们身后的仰光港。

在英国对亚洲的殖民历史中,像北洋舰队第一分舰队这样规模的舰队,他们从来没遇到过。

而北洋舰队进攻东南亚时,那些撤退的商船和军舰,也向驻印度英军汇报,那是一只小船居多的亚洲舰队,大型船只就和东印度舰队的规模相当。

北洋第一分舰队的出现,正好符合了这些英国商船主的描述。这让菲力爵士确信,他所遇到的是中国的主力舰队,除了这只部队之外,中国应该调配不出另外一只这等规模的舰队了。

但是即便如此,菲力爵士也认为这场战争不能再打下去了,东印度舰队不可以再损失任何一艘军舰了。

战争结束之后,南非舰队就会撤回支援的军舰,因为南非舰队需要控制的海域规模比东印度舰队大多了。

而英国想要维持自己在印度大陆上的统治,一只强大的舰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印度西面的海盗将会像狼群一样,把英国本土和印度大陆的商道截成几段。

菲力爵士围困了布莱尔港之后,便向北洋舰队的指挥官送去了劝降书,他希望中国人在这场海战之后,能认清自己的实力,向东印度舰队投降。

他甚至承诺,只要北洋舰队向他投降,他们可以在英军的保护下,带着剩余军舰安全返回新加坡。中英两国恢复到婆罗洲之夜前的状况,婆罗洲以北归属中国,新加坡至印度洋归属英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