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杜仲胶及蒲公英橡胶草(1 / 1)
汽车驶回学堂巷口时,上午的课程已将将结束。
林砚婉拒了副官要将车直接开到门口的提议,在巷口就下了车,独自一人慢悠悠地踱回学堂。他不想再引起一番不必要的围观。
散学的钟声恰在此时敲响,孩子们如同开闸的潮水般涌出大门。
顾云菲眼尖,一眼就看到了逆着人流走回来的林砚,立刻拉着姐姐挤了过来。
“林砚!林砚!”她的小脸上写满了好奇和急切,“你去做甚么了?是不是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在她简单的世界里,能被那么大阵仗请走,必定是极其了不得的大事。
顾云嘉虽然没说话,但一双妙目也紧紧盯着林砚,显然同样好奇。
林砚看着眼前两双充满探询的眼睛,笑了笑,语气轻松得像只是出去散了趟步:“没什么,阎伯伯就是叫我去看了看他的修械所,问了点关于机器的事情。”
“修械所?”顾云菲眨巴着眼,“是修理破铜烂铁的地方吗?有什么好看的?”她想象中的“了不得的大事”显然和枯燥的机器相去甚远,顿时有些失望。
顾云嘉却心思更细,她注意到林砚语气里那份超乎寻常的平淡,以及问了点关于机器的事情这句轻描淡写的话背后可能隐藏的分量。
阎督军何等人物,会为了点机器小事兴师动众来学堂抓人?
她心里不信,但见林砚不愿多说,便也乖巧地不再追问,只是轻轻拉了下妹妹的袖子。
“哦……”顾云菲虽然有点失望,但注意力很快又转移了,“那我们的脚踏车呢?图送走了吗?什么时候能做好?”对她来说,显然能骑着玩的新车更重要。
“图纸已经送走了。”林砚肯定地点点头,“我二舅会安排最好的师傅尽快就能做出来。”他故意模糊了尽快的概念,但对于心急的顾云菲来说,有这句话就足够了。
“太好了!”顾云菲立刻又高兴起来,已经开始幻想骑着新车的样子,“我要第一个骑!”
三人一边说着,一边随着人流往外走。
刚走出巷口,准备各自回家用午饭,却见一名穿着领航者公司制服的职员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见到林砚,明显松了一口气,恭敬地递上一个厚厚的、封着火漆的信封。
“砚哥儿,晋城加急送来的,指明要您亲启。”
林砚接过信封,入手沉甸甸的。
火漆上压着的,正是二舅苏承业私人印章的印记。
他心中一动,对顾家姐妹道:“你们先回去,我有些事要处理。”
顾云菲“啊”了一声,显然还想缠着林砚问东问西,却被顾云嘉轻轻拉住。
顾云嘉看了一眼那封透着不寻常气息的信,懂事地点点头:“那我们先回去了,下午学堂见。”
看着顾家姐妹的马车离去,林砚拿着信,并未回家,而是转身走向学堂附近领航者公司设的一处小小的办事处——那里有为他准备的安静房间。
屏退左右,他撕开火漆,抽出了里面的文件。
最上面是一张苏承业亲笔写的便笺,字迹略显潦草,透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砚儿吾甥:图纸收到,惊为天人!已即刻召集所有大匠,全力攻坚!然,甥所要求之滚子链条,精度极高,现有设备力有未逮,恐难速成。特附上目前试验所遇难关之详述及草图,望甥能有以教我!另,所需特种钢材已按单备料,车架等大件可先行打造,唯此链条与变速核心,卡我咽喉矣!盼复!舅,承业,急笔。”
下面是厚厚一叠技术资料和草图,详细描绘了尝试仿制链条时遇到的困难:链片冲压精度不足、销轴强度不够、滚子装配间隙难以控制,每一个问题旁边都有工匠们尝试过的失败方法和困惑的备注。
林砚快速浏览着,眉头微微蹙起。
他低估了这个时代基础工业的薄弱程度。
自行车链条,对于习惯了后世标准化精密生产的人来说看似简单,但其对材料、冲压、热处理、装配的精密度要求,对这个手工作坊尚未完全褪去的时代而言,确实是一道极高的门槛。
“果然,还是得从最基础的开始。”他低声自语,并无太多意外。
他走到书桌前,铺开新的纸张,提笔开始书写。
首先,他给二舅苏承业回信。
信中,他先肯定了枯树林基地老师们傅的手艺和努力,随后笔锋一转,直指核心问题:
“二舅所遇滚子链条之精度难关,甥已详阅。此非老师傅手艺不精,实乃现有通用设备之极限所致,强求不得,不必焦虑。”
接着,他给出了清晰的分工指令:
“然,车不可停。甥意,可将链条、变速器核心小件之精加工图纸及要求,即刻通过内部渠道,转送长治机械厂。”
他特别强调了地点和方式。
“嘱其动用去年从青岛拆运回厂、经德籍技师调试完毕的那几台瑞士精密小铣床、德制坐标镗床及高精度齿轮磨床进行加工。此批设备专为精密小件而生,应付链条滚子、销轴、变速齿轮等物,应措置裕如。”
“枯树林基地之优势,在于大件铸锻、基础钢材制备及粗加工。可集中精力,优先完成车架、前叉、轮毂、牙盘等大尺寸结构件之锻造、热处理及初步精整。待长治方面精密小件完成后,再行汇集总装调试。”
他在信末安慰并鼓励道:“分工协作,方是工业化大道。二舅处之老师傅,乃我林家工业之基石,将来标准化量产,仍需倚仗诸位大匠之经验与手艺。此次试制,只为验证设计,摸索流程,成败皆不足虑,无需有压力。”
写完给二舅的信,他立刻又写了一封给长治机械厂负责人的指令信,附上了需要加工的精密零件图纸和技术要求,明确要求启用最高精度的设备和技术最好的工人,优先处理此项任务,完成后直接发往晋城枯树林基地。
眼前的困难更让他意识到,一个专业的、高标准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必须尽快提上日程,不能总是靠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调用宝贵的大型精密设备来做这些小东西。
他开始撰写一份新的、更为详尽的计划书,《关于筹建领航者精密标准件制造厂的初步构想》。
他在计划书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一座专门生产高标准螺栓、螺母、轴承、链条等基础零部件的工厂。他强调标准件乃工业之基石,无标准则无规模,无精度则无可靠性。
他详细列举了需要进口的核心设备清单:高精度冲床、自动车床、热处理生产线、标准化量具检测设备,他甚至粗略画出了流水线布局的草图。
接着,他又写了一封给母亲苏婉贞的信,附上这份计划书,建议立刻启动与洋行相关企业的谈判,不惜重金引进设备和聘请退休技师,同时在国内招募心灵手巧的学徒工,进行系统培训。
写完三封信,用了不到一个时辰。他叫来办事处负责人,吩咐用不同的渠道和保密等级,立刻将信发送出去。
做完这一切,他才轻轻呼出一口气。
通过内部资源的精准调配和分级利用,问题得到了更有效率的解决。
这让他对自家产业体系的现状和潜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更加坚定了必须尽快补齐短板、建立专业分工体系的决心。
下午回到学堂,顾云菲果然又凑过来问东问西,好奇那封急信的内容。
林砚只是笑了笑,晃了晃手中一本厚厚的机械原理英文原版书,道:“没什么,就是些书上的问题,需要查证一下。”
顾云菲对那密密麻麻的洋文和复杂图纸立刻失去了兴趣,嘟囔了一句“真没劲”,又跑开去找别的乐子了。
课堂上的时光依旧平淡,但林砚的心思却早已飞远。
精密加工的问题可以通过内部调配资源暂时解决,但另一个更基础的问题浮上心头——橡胶轮胎。
自行车的灵魂之一就在于那两只充气的橡胶轮胎,没有它,舒适性和速度都将大打折扣。
但这个时代,天然橡胶的生产和供应几乎完全被南洋的英国、荷兰等殖民庄园垄断,价格昂贵且渠道极不稳定。
依赖进口,等于将命脉交于他人之手。
“必须找到替代品,或者在国内开辟橡胶来源?”林砚的手指无意识地在书本上敲击着,眉头微蹙。
大规模种植橡胶树在气候适宜的海南岛或许可行,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且投入周期太长。
忽然,他脑海中如同划过一道闪电,猛地想起前世偶然看过的一篇关于战略物资替代研究的材料。
里面详细记录了两种重要的橡胶替代植物:蒲公英橡胶草和杜仲!
“蒲公英橡胶草根系富含乳胶,其橡胶成分与三叶橡胶树类似,耐寒耐旱,适合北方种植,野生的蒲公英橡胶草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甘肃河西走廊一带。”
“杜仲的树皮、树叶、果实的胶丝都富含杜仲胶!虽然弹性略逊于天然橡胶,但绝缘性、耐水性极佳,改性后用途广泛。关键是,杜仲本就是一味名贵中药材,在山西、在长治的山地里就有大量野生和人工种植!”
想到这里,林砚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种田?资源勘探?这不是他最擅长的领域吗?!
他再也坐不住了。
下午散学的钟声刚一敲响,他几乎是第一个收拾好书包冲出教室的,引得顾云菲在后面大喊:“林砚!你跑那么快干嘛!等等我们呀!”
林砚只来得及回头挥了挥手:“家里有急事!明天再说!”话音未落,人已经跑出了学堂大门。
回到书房,他立刻扑到那张巨大的山西地图前,手指迅速点向长治周边区域,棋盘的磁场无声无息地发动。
在他的感知中,以长治为中心,大片土地的数据开始汇聚。
他的意识仿佛融入大地,穿透土壤,感知着其上生长的植被。
关于杜仲的信息——树龄、分布密度、生长状态、乃至其体内那独特的胶丝含量,都开始化为清晰的数据流,汇入他的脑海。
“果然,长治、黎城、平顺交界的太行山区,野生杜仲资源丰富,且品质上佳!不少药农也在零星种植,”林砚心中大喜,“以此为基地,在荒山上大规模推广种植,完全可行!”
但杜仲胶的性能毕竟与天然橡胶有差异,最好能两者互补。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西方。
他闭上眼,集中精神,与远处巡弋的京哥联系。
遥远的天空中,正在云端翱翔的京哥忽然收到了一股清晰的意念波动,它锐利的鹰眸中闪过一丝拟人化的了然。
它发出一声高亢的唳鸣,巨大的翅膀一振,调整方向,犹如一支金色的利箭,朝着西北方向——甘肃、新疆的天山山脉地带——疾驰而去。
而林砚的脑海中,开始同步浮现出京哥视野下的壮丽景象:苍茫的大地、蜿蜒的河流、连绵的雪山,以及,在京哥低空掠过某些特定干旱河谷或山前坡地时,棋盘异能开始对下方的植被进行快速扫描和识别。
他在寻找那种开着黄色花朵、根系发达的特殊蒲公英——橡胶草。
这是一个浩大而精细的工程,但对于拥有空中侦察优势和数据化异能的林砚来说,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深吸一口气,铺开纸笔,开始撰写一份新的计划书。
标题:《关于开发利用杜仲胶及蒲公英橡胶草资源,构建公司自主橡胶产业体系的计划书》。
他详细阐述了两种植物的特性、分布、提取工艺设想以及巨大的战略价值。
他决定立即在长治地区设立杜仲胶综合开发实验园,同时派遣人员前往大同,建立蒲公英橡胶草种植基地,为后续引种迭代做准备。
写完计划书,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原本只是为解决自行车轮胎的原材料问题,却意外地推开了一扇通往更宏大战略布局的大门。
一旦成功,不仅自行车产业再无后顾之忧,未来许多工业领域,乃至国防,都将受益无穷。
种田救国,这条路的广阔前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展现在他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