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日常(1 / 1)

加入書籤

放学路上。

刚出学堂门,顾云菲就迫不及待地拉住了林砚的衣袖,一双大眼睛眨巴着,满是期待:“林砚林砚!明天休沐,你和我们回家玩吧!”

旁边的顾云嘉虽然没说话,但也用那双沉静的眼睛望着他,轻轻点了点头,表示附议。

林砚微微一愣。去顾家作客?

没等他回答,顾云菲就叽叽喳喳地补充道:“我们把那两辆小金车也带过去!就在我家后花园里骑!我娘说了,街上车马多,不许我们自个儿骑出去,怕摔着碰着。但家里花园大,平坦得很!”

她的小脸垮了一下,显然对不能上路“威风”很是怨念,但随即又兴奋起来,“在家里骑就不用怕啦!你再来教教我们,我感觉我马上就要会拐弯了!”

顾云嘉也轻声开口,语气里带着一丝恳切:“是啊,林砚。你来教,我们学得快些。”

她顿了顿,似乎觉得这个理由不够充分,又补充道,“我娘还说,要谢谢你送我们那么好的车子,想请你尝尝她新做的桂花定胜糕。”

林砚看着眼前这两张一模一样的俏脸,一个热情似火,一个温婉如水,却都写着同样的期待,实在让人难以拒绝。他笑了笑,点头应下:“好。”

“太好了!”顾云菲立刻欢呼起来,引得路过的同学纷纷侧目。

翌日上午,林砚果然准时出现在顾宅门口。

他身后,跟着两名神情精干的护卫,推着一辆宽大的平板车,车上稳稳地固定着那两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金色小自行车。

顾家的门房早已得了吩咐,恭敬地将林砚一行人迎了进去。

平板车直接推入宅院,停在了那片带着西式秋千和中式盆景的大花园里。

护卫们小心翼翼地将两辆自行车搬下车,确认无误后,才向林砚行礼告退。

顾云菲和顾云嘉早已等在花园里,见到车子,立刻像两只欢快的小鸟般围了上来。

叶知秋闻讯也笑着迎了出来:“砚哥儿来了,快屋里坐。还劳烦你特意把车子送过来,真是太周到了。”她看着那两辆精致的小车,眼中也满是喜爱和感激。

“顾姨客气了,举手之劳。”林砚彬彬有礼地回应。

寒暄几句,叶知秋便体贴地将花园留给了孩子们。

于是,顾家宽敞平整的花园,立刻变成了绝佳的练习场。

没有了街市的喧嚣和车马的威胁,顾云菲的胆子更大了,蹬上车就开始歪歪扭扭地尝试加速和转弯,惊叫和欢笑声响彻花园。

顾云嘉则要谨慎得多,依旧需要林砚在一旁扶着后座,才能小心翼翼地骑行,但比起之前已然进步了许多。

林砚耐心地跟在旁边,时不时出声指导:“菲菲,拐弯前先减速!……嘉嘉,看前面,别老盯着车轮……”

玩累了,三人就坐在花园的秋千或石凳上休息,吃着丫鬟送来的点心和温热的牛乳,说着学堂里的趣事,或者讨论自行车还能怎么改进。

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下,花园里草木芬芳,混合着点心甜腻的香气和少年人清脆的笑语声。

叶知秋偶尔从客厅的窗户望出去,看着阳光下那三个亲密无间的身影,看着女儿们脸上发自内心的快乐笑容,看着那个沉静却无所不能的男孩细致耐心的模样,嘴角不由泛起欣慰的笑意。

玩得混身冒汗,小脸红扑扑的,三人终于舍得从那两辆金色小车上下来。

顾云菲意犹未尽地拍了拍车座,对林砚宣布:“等我再练熟一点,肯定能骑得比你还快!”虽然这宣言毫无根据,但气势十足。

林砚只是笑了笑,不置可否。

顾云嘉用细棉手帕擦了擦额角的汗,看着林砚,忽然眼睛一亮,提议道:“林砚,去我们的书房看看吧?我们有很多从外面带回来的画册和照片,很漂亮的。”

“对呀对呀!”顾云菲立刻被转移了注意力,兴奋地附和,“给你看看洋人住的房子,还有很多种汽车!”

林砚心中一动。

跟随外交官父母旅居国外的经历,让这对姐妹拥有远超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视野。

她们的见闻,或许能为他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他点头应道:“好。”

顾家姐妹的书房就在二楼,宽敞明亮,带着明显的女孩气息,却又混杂着一种国际化的风格。

墙上挂着西洋油画复制品,书架上中英文书籍混杂,桌面上还摆着地球仪和一些异国风情的小摆件。

顾云菲跑到一个厚重的橡木柜子前,费力地抱出一本又厚又大的皮质相册,封面上烫着金色的花体外文。

“快来快来!”她将相册摊在铺着绣花桌布的小圆桌上,迫不及待地翻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在巨大石头建筑前的合影。

顾弘毅夫妇年轻许多,穿着正式的外交官礼服,笑容矜持。

两人中间,是两个粉雕玉琢、穿着蕾丝公主裙、抱着洋娃娃的小女孩,正是大约三四岁时的顾云嘉和顾云菲,眼神懵懂又好奇。

“这是在哪里?”林砚指着那宏伟的建筑问。

“布鲁塞尔!”顾云菲抢着回答,发音带着点洋腔,“我爹爹说那是王宫!外面广场好大好大,有好多鸽子!”

顾云嘉补充道:“我们在比利时住了两年。”她纤细的手指轻轻翻过一页。

后面的照片变得生动起来。有在安特卫普港拍摄的,背景是如林的巨轮桅杆和冒着黑烟的烟囱;有在乡间古堡前的草坪上野餐的;还有在街头,背景是叮当作响的有轨电车和穿着时髦的行人。

林砚的目光在一张拍摄于某条工业区街道的照片上停留了片刻。背景里有一家工厂的大门,挂着他不认识的牌子,但门口停着的几辆黑色汽车款式,代表当代最流行的款式。

“这是最新款的汽车?”他故作随意地点了点。

“对呀!”顾云菲又来了精神,“比利时的电车和汽车可多了!声音吵得很,但是跑得真快!比马车快多了!我爹爹还带我们坐过呢!”她的小语气里带着炫耀。

顾云嘉细心地指着一张照片上的车辆:“这种好像叫‘米纳瓦’(Minerva),是比利时很好的车子。还有一种叫‘FN’,也很常见。”

林砚默默记下了这些名字。欧洲的汽车工业,果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相册再翻,场景切换到了意大利。

古罗马斗兽场的恢弘废墟、威尼斯水城的旖旎风光、佛罗伦萨美术馆里的雕塑……透过模糊的黑白照片和两姐妹七嘴八舌、夹杂着个人印象的描述,一个与古老中国截然不同的文明画卷在林砚面前缓缓展开。

他的目光再次被几张照片吸引。

一张是在热那亚港口,背景是巨大的船坞和建造中的远洋货轮,其规模令人咋舌。

另一张是在都灵街头,抓拍到了一辆造型极其流线、充满运动感的汽车,车标隐约可见“菲亚特”(FIAT)的字样。

“意大利人开车可野了!”顾云菲皱着鼻子说,“街上总是嗡嗡响,吵得人头疼。”

林砚的指尖在那辆菲亚特汽车上轻轻划过。工业设计的美感,即便在模糊的照片中也难以掩盖。

他还看到了一张在德国短暂停留时拍摄的照片,背景是著名的柏林胜利纪念柱,但林砚注意到的却是街道两旁密集的、风格严谨统一的建筑,以及行人脸上那种特有的、近乎刻板的严肃表情。一种强大的、纪律严明的工业化国家的气息扑面而来。

顾云嘉见他看得仔细,便轻声解释:“这是在柏林,只待了很短时间。那里感觉和比利时、意大利都不太一样,街上的人走路都特别快,很少看到人闲着说笑。”

“真好。”合上相册时,林砚轻声说了一句。

这句赞叹发自内心,既是为了两姐妹能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童年经历,也是为了这些影像为他带来的宝贵信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