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工厂的进度(1 / 1)
深秋的太原工业区内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三座原本略显空荡的连排厂房,此刻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里将是领航者自行车制造公司的诞生地。
厂房内部经过了加固和改造,高大的空间被重新规划。
明亮的汽灯悬挂在钢梁下,虽然还未安装正式的生产设备,但地面已经用石灰画出了清晰的区域标记:原料区、冲压区、焊接区、热处理区、装配线、检验区、成品库,格局初现,透着一种工业化特有的秩序感。
林砚在一众公司管事和工程师的簇拥下,正在进行投产前的最后一次巡视。
他穿着合体的短褂,背着手,步伐不快,目光却如同精密扫描仪般掠过厂房的每一个角落。
“砚哥儿,按照您的规划,这三座厂房总面积约四千五百平米,初步规划了四条主要生产线。”
负责厂房改建的工程部李经理跟在身侧,手里拿着图纸,恭敬地汇报,“一号厂房负责车架、前叉等大件的冲压、焊接和初步热处理;二号厂房负责链条、齿轮、轴承、刹车等精密小件的加工和电镀;三号厂房是总装线和包装区。物流通道和内部轨道都已预留。”
林砚点了点头,目光投向那些画着白线的区域:
“物流是血脉,不能堵。特别是车架从一号厂到三号厂的流转,要顺畅。还有,工人的动线设计优化了没有?避免来回交叉跑动。”
“优化了优化了!”李经理连忙指着地面上的标记,“您看,这边是原料入口,那边是成品出口,都是单向流动。每个工位的操作半径和物料堆放区都测算过了,保证最高效率。”
“嗯。”林砚不置可否,走到一处预留的大型设备基座前,用脚点了点水泥地基,“意大利那批冲床,地基还要再加固百分之十五。那玩意儿劲儿大,别到时候把地砖震裂了。”
“是!马上安排!”李经理额头微微见汗,赶紧记下。他实在想不通这位小东家怎么会连国外设备的震动参数都如此清楚。
旁边一位戴着圆眼镜、负责生产的张工程师接过话头,语气带着兴奋:
“砚哥儿,意大利那边传来的最后确认电报,咱们订的十台专用链片冲压机、五台滚子装配机和那条半自动车圈校直机,已经装船发运了!预计下月底就能到天津港!有了这些家伙事儿,咱们的链条和轮圈产能和精度就彻底有保证了!”
林砚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总算没掉链子。海关那边打点好了吗?这批设备是关键,不能卡在码头生锈。”
“银行那边的苏总经理亲自关照过了,走的是教育器材和农机配件的特殊通道,税金和流程都已打点妥当,保证一路绿灯,直达厂区!”张工程师连忙保证。
“这就好。”林砚踱步到规划中的总装线起点,“说说产能规划。”
另一位负责计划和财务的周掌柜立刻翻开账本,如数家珍:“回砚哥儿,根据设备到位时间和工人培训进度,我们计划分三步走:
第一阶段(投产首月):目标是实现日产50辆整车。主要是磨合流程,培训工人,确保质量稳定。
第二阶段(三个月后):所有设备调试完毕,工人熟练度提升后,目标日产200辆。
第三阶段(半年后):供应链完全顺畅,工人成为熟手后,目标冲击日产500辆!
届时,年产能可达十五万辆以上!”
周围几个管事都吸了一口凉气。
十五万辆!这在这个时代绝对是个天文数字,足以碾压国内所有手工作坊式的自行车厂总和!
林砚却似乎并不太满意,他微微蹙眉:“日产五百是保底目标。我们的成本控制呢?”
周掌柜赶紧汇报:“成本测算下来了。因为咱们自产钢架、自产链条、甚至轮胎也在攻关,核心部件成本比外购低三成以上!即便算上设备折旧和人工,咱们一辆车的总成本,预计能控制在22块大洋左右!”
“22块……”林砚沉吟了一下。
目前市面上优质的进口自行车(如英国兰苓)要卖到80-100大洋,国产的杂牌也要40-50大洋。“我们的定价策略呢?”
“初步拟定,普通款定价35块大洋,主攻民用市场。高级款(用料更好、有电镀装饰)定价45块大洋。”
周掌柜答道,“即便是35块,利润空间也极为丰厚!而且我们的质量,绝对远超那些杂牌货!”
“价格要有竞争力,但质量是根本。”林砚定下调子,“头三个月,不追求利润,只追求口碑。宁可慢一点,也要把领航者这块牌子,给我立得稳稳的!”
“是!”众人齐声应道。
“还有,”林砚想起什么,补充道,“装配线最后要设一个路试环节。每十辆车抽一辆,不,每五辆抽一辆!让人骑着在厂区测试跑道跑上几圈,有任何异响、卡顿,立刻回溯生产线,找出问题根源。我们要的不是检验出次品,而是让次品根本生产不出来!”
这个要求让几位工程师面面相觑,这标准也太高了!但没人敢提出异议。
巡视接近尾声,林砚站在厂房门口,回望着内部初具雏形的生产布局。
他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通过这次建厂,除了自行车,我们领航者公司各部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几位管事愣了一下,互相看了看。
还是张工程师最先反应过来,语气带着感慨:“砚哥儿,最大的收获,是……是规矩!”
他激动地比划着:“这次从图纸开始,就强调标准化、公差配合!一个零件,不管是谁做的,在哪台机床上做的,只要符合图纸要求,装到哪辆车上都得严丝合缝!公司第一次真正实现一个产品的流水化生产,这才是真正的大工业生产啊!”
李经理也深有同感:“还有这流程和管理。物料怎么流转,工序怎么衔接,质量怎么追溯,以前都是模糊的,现在全给您用白线画在地上,写在规章里了!这套东西,以后搬到任何厂子,都能用!”
林砚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他要的就是这个!
建立一座自行车工厂,产出自行车只是最直接的目的。更深层的目标,是通过这个相对复杂的装配型产业,强行催化和锤炼出一套完整的现代工业管理体系、一套标准化的生产理念、一支初步熟悉工业化流程的工人和工程师队伍!
这才是无价的财富。
这套体系、这群人,将来可以无缝对接到摩托车厂、汽车厂、甚至更复杂的机械制造厂!
自行车,只是第一块磨刀石,也是第一所培养工业化人才的学校。
“好了,剩下的事情,你们抓紧。”
林砚收回目光,语气恢复了平常,“设备到位、人员培训、原材料采购,环环相扣,不要掉链子。
特别李经理,你要通过这次的工程经验,为后续的其它新建工厂,建立一套项目进度管理计划的标准。
我希望下个月再来时,能听到冲床的响声。”
“砚哥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众人轰然应诺,个个干劲十足。
林砚点点头,在一众恭敬的目光中,离开了喧闹厂房。
离开时,林砚在想:下一个再建个什么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