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数字化火控(1 / 1)

加入書籤

张楚应道:“没错,有导引头和没有导引头中间,还可以增加一个类型,数字化火控。”

众人听后似乎不太理解,满脸疑惑。

张楚解释起来:“我们现在生产的火箭弹属于无制导火箭弹,误差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发射状态,发射架的角度存在偏差,就会导致着弹点发射偏移,还有燃料燃烧过程本身也不完全一致,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也会影响到弹道。”

“当然,加工工艺也会有所影响,公差,质量分布不均等等,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种是环境因素,比如发射时的风速、空气密度,温度等等。”

“这些条件对误差的影响占比可以达到三四成,现在一般来说,都是靠经验,炮兵经验丰富的话,可以根据当时的条件进行一定程度调整,但这种感觉是比较模糊的。”

“数字火控,其实就是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把测到的环境条件输入模型,输出的则是调整量,调整发射初始状态,弥补这些误差。”

众人就像是学生上课,听得很仔细。

听完之后,马锐进率先开口:“我大概懂你的意思,不过……这个模型的搭建可不简单啊。”

张楚应道:“这件事情交给我就行了。”

这件事情对张楚来说反倒是很简单,因为系统里面就有!

对张楚来说,他现在担心的不是模型搭建不起来,或者模型不够细致。

他需要担心的反倒是模型太过于细致,现在的计算机算不过来。

毕竟多引进一个参数,模型复杂程度和计算量是几何上升的。

到时候张楚需要根据现有计算机的能力,进行参数的筛选。

张楚看向顾清远:“顾主任,我们厂没有相关的人才,只有我一个人懂也不行。”

“我的想法是,你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先学习导引头相关的知识,以后就算我不在,你也可以主持这边的工作。”

顾清远连忙说道:“没问题!感谢张主任的信任!我会尽力而为!”

张楚感觉有点尴尬:“顾主任,你可以稍微放松一点,就当是朋友之间的聊天,叫我小张就行了。”

在一年之前,张楚还是顾清远的下属,是顾清远给他安排工作,现在反过来了。

李厂长打圆场:“不论职位高低,说到底都是合作关系,大家都是对等的,对吧,小张同志。”

张楚应道:“嗯,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样我们效率也能更高。”

“事情就这些,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没问题的话,可以开展工作了。”

于是顾清远先和马锐进交流,他们一个是火箭弹领域的专家,一个是导引头领域的专家,得要互相有所了解才能展开合作。

而张楚,进入系统,准备先完成数字化火控的模型搭建。

“9527,干活了。”

张楚先把9527叫出来。

“正在待命!”

张楚原本是打算直接下命令,让9527给他一套多管火箭炮的数字化火控系统方案。

然后把其中数字模型里的参数进行删减,也就是做减法。

减少模型大小和计算量,适应现在的计算机性能。

但是,张楚突然想到,或许可以让9527直接生成方案。

于是他选择换一种方式:“9527,生成一套122mm多管火箭炮的数字化火控系统方案,主要通过设定初始发射状态,弥补发射时因初始参数差异带来的误差。”

“要求,适用于计算能力0.3MIPS的计算机,列出主要参数,立即执行。”

“好的,正在执行。”

MIPS,每秒处理的机器语言指令数,单位是百万。

0.3MIPS代表着每秒可以执行30万机器语言指令。

这是现在市场上能买到,同时价格相对便宜的计算机。

因为要低成本,所以不能用太贵的计算机。

这种等级的计算机现在价格也就一两万。

再贵一点的,几万到十万的。

对于那些小金主买家来说,也不是不能接受。

张楚还是一样的想法,设置价格梯度,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

等会验证这个模型没问题,就可以生成更复杂一点的模型,应用到更高级的产品上。

过了不到一分钟,9527的声音再次传来:“已生成满足要求的火控模型,参数已列出。”

张楚走到屏幕前面,画面上有一张参数列表。

1、气象数据:风速、风向,空气密度,环境温度。

2、地形数据:海拔高程差

3、发射平台参数,姿态(俯仰/横滚),多管发射时序控制

4、记忆学习,经验数据。

张楚见状思索起来,其他的他都想到了,第四点,还加入学习功能,有点AI的雏形了。

不过和真正的AI差距很大,计算能力也远远不够。

这应该是根据相似环境下的历史数据进行修正,类似于有经验的老兵,根据自己的感觉来。

不过这种感觉被数学公式具体化。

张楚感觉没什么问题,于是继续下命令:

“继续按照要求生成模型,计算能力分别提升至1MIPS,10MIPS。”

到了10MIPS这个计算能力,计算机的价格就很贵了,要几百万美元,放在火箭炮上就不值了。

当然,这火控系统可以重复使用,并不是一次性的,只要不被敌人发现,消灭掉就行。

几分钟之后,张楚拿到了想要的三种模型。

剩下的事情就是把模型导出来,放入现实中的计算机内运行。

这就有点麻烦,毕竟现在系统还不具备这种功能。

需要张楚进行编程,好在张楚可以直接查看模型的源代码。

意味着,他可以直接照着抄!

这就省事多了。

实际上,很多数学公式换变成代码并不容易,如果不是非常熟练的程序员,根本做不到。

而这年头并没有这么多函数库提供给张楚调用,很多函数需要自己编写。

张楚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完成第一个模型的编写工作。

第一个模型搭建好之后,剩下的就是实地测试了。

张楚向李厂长汇报工作,李厂长便申请了靶场试验。

两天之后,一行人带着所有设备来到靶场。

这一次和之前的试验不同,除了火箭炮之外,到场的设备还有一款大型的铅蓄电池,和一台计算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