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第五十二章 利润暴涨(1 / 1)

加入書籤

这计算机是前几天采购的,为了满足计算要求。

而铅蓄电池则是为了能让计算机在户外工作准备的。

除了这两个大型设备之外,还有各种小设备,用来测量风速,风向。

张楚就在计算机前面,当然,现在这台计算机可以叫做火控计算机。

张楚把收集到的参数输入模型,开始计算。

然后把计算出来的结果告知林强军,让他去调整火箭炮弹初始状态。

这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张楚看向李厂长:“准备工作完成。”

“好!试验开始!”

张楚选择站远一点,一发发火箭弹朝着远处射出去,在空中留下一条条弧线。

第一次试验是四十发,发射完成之后,坐上吉普车去收集着弹点数据。

然后便是等待。

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也就是风速变小或者变大,风向也变。

时间从上午来到下午,很多环境因素都变了。

然后重复试验,又是四十发射出去。

再次收集数据。

两轮试验做下来之后,众人一起离开靶场,剩下的就是计算。

晚上,顾清远的办公室内,计算出结果的顾清远正在汇报工作:

“第一次试验的散布误差是68.5米。”

“第二次试验的散布误差是69.2米。”

“相较于这款火箭弹的初始数据,进行火控系统数字化升级之后,精度提升了30%!”

李厂长看向张楚:“小张同志,我记得你说过,这套数字化火控系统可以重复使用吧,成本是多少?”

张楚回答:“算上电池,计算机和后续的改装成本,估计两万元可以搞定。”

“只需要两万吗?两万就能提升这么多精度?”李厂长激动坏了。

精度的提升,哪怕只是10%一般来说也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所以火箭弹的精度不行,并不是没有提高的办法,而是不值得。

但如果成本这么低的话,那就太值了!

本来需要一千发火箭弹进行覆盖才能达到目的,现在只需要三四百发了,节省下来的钱不是一点半点。

张楚笑道:“只有我们知道成本这么低,买方又不知道,到时候我们编个故事。”

“就说研发过程非常辛苦,周期很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硬件成本不高,但是软件成本非常高,所以要提高价格。”

李厂长哈哈大笑:“还是小张同志会做生意啊,那你觉得提高到多少比较好?”

张楚计算起来:“我们之前不是卖30万美元一台吗?现在精度提升这么多,卖45万美元,不过分吧。”

李厂长一琢磨:“成本只提升了两万,但是售价提升15万美元?也就是37万?也就是增加了35万的净利润?”

李厂长感觉到一阵心惊。

这完全就是在抢钱啊。

张楚笑道:“李厂长,你该不会良心不安了吧。”

李厂长摸着心口:“是有点,但一想到赚到的都是外汇,有感觉很舒服,很畅快,哈哈哈。”

张楚继续说道:“然后作为区分,要改个名,听上去就很厉害,很贵的那种名字。”

“比如……数字化火控高精度火箭炮,然后在产品介绍上面写,多维环境感知,高精度数字模型,且具备经验矫正功能,世界领先水平。”

“哈哈哈,小张同志,你真的太有才了!”李厂长竖起一个大拇指。

推销的事情就交给李厂长,张楚只负责提供建议。

事情搞定了,李厂长很开心,提议:“小张同志,我们很久没一起吃饭,一起出去吃顿饭,我请客,正好今天高兴。”

张楚也没有拒绝,便带着林强军跟着李厂长准备出去找地方吃饭。

结果刚走到厂门口,突然发现门口的门卫似乎和人发生了争吵。

“你干什么?闲杂人等,禁止入内!”

“我就是想见一见你们厂的张楚主任,求求你帮帮忙。”

“你竟然还知道张楚主任?该不会是间谍……”

李厂长一听到和张楚有关系,马上加快脚步。

随着张楚创造的奇迹越来越多,安保这一块,李厂长也在加强。

他还特意叮嘱过,厂里所有工人包括门卫,一旦发现有人打听和张楚有关的消息,必须向他汇报情况。

国际上各种暗杀活动从来就没听过。

暗杀敌对国家的关键技术人才,一直都是很多国家惯用的手段。

“这边什么情况?”李厂长靠近之后,大声问道。

门卫见状连忙报告:“报告李厂长,这里有身份未知的人想要硬闯,我正在处理!”

这门卫手上的枪管泛着寒光,对方如果执意要硬闯,他是有权力开枪的。

“硬闯?”李厂长看向那人,六十多岁的样子,头发花白,不过整个人看上去比较精神。

穿着质朴,戴着厚重的眼镜,似乎不像是什么间谍。

不过,人可不貌相。

“张楚主任!你是张楚主任吧!”

突然,这老头突然朝着张楚冲过去,似乎还认出来了。

这下门卫和李厂长大惊!

“你干什么?别乱动,不然我开枪了!”门卫发出威胁,伸手就要去抓住老头。

而李厂长也是下意识把张楚护在身后。

不过,张楚感觉事情可能不是他们想的那样。

“都先别激动,让他说,他可能真的找我有事情。”

张楚从对方的气质上判断,感觉对方不像是间谍,更像是个科研工作者。

身上有科研工作者的气质。

对方连忙表明身份:“我是从西航来的,孙志航,张楚主任,现在只有你能帮我了,救一救涡扇9。”

涡扇9?张楚突然感觉有点熟悉,随机开始回忆起来。

很快,他想起来了,涡扇9,一个命途多舛的项目。

前后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雨。

到了21世纪才真正落地。

成为龙国航天发动机自主研发的开山之作,为后来更多型号的航发研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现在涡扇9,遇到什么问题了?”张楚追问道。

李厂长打断两人谈话:“小张同志,原来你认识他?”

张楚摇摇头:“不认识,但应该不会有问题。”

“李厂长我们换个地方说吧,这位老同志估计也没吃饭,我们边吃边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