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兵指邺城·围魏救赵(1 / 1)

加入書籤

岳飞亲率五万精锐步骑,出井陉,兵锋直指袁绍统治核心——邺城!

攻势凌厉,摆出决战的架势,迫使袁绍不得不从围攻易京的主力中抽调重兵回防,极大地缓解了公孙瓒的压力。

得到刘英粮草军械补充的公孙瓒,如同注入一剂强心针。

困守已久的易京守军士气有所回升。

在袁绍部分主力被岳飞吸引西调之际,公孙瓒抓住战机,悍然发动反击!

刘备亲率关羽、张飞及本部精锐,作为突击先锋,狠狠刺向围城的袁军侧翼,试图撕开一道缺口,打破封锁。

飞狐陉,钢铁雄关之上。

穆桂英按剑而立,扫视着南方和东北方。

她麾下的飞凰营精锐枕戈待旦,关隘内囤积的粮草军械足以支撑一场大战。

这柄悬顶之剑,可随时根据战局需要,雷霆南下,切断袁绍连接并州方向的潜在粮道或袭扰其腹地;亦可闪电北上,彻底锁死易京,断绝公孙瓒最后一丝西撤的希望,完成对幽州残余势力的致命收割!

邺城。

“报——!十万火急!并州刘英与易京公孙瓒于飞狐陉歃血为盟!并州大将岳飞亲率五万精锐出井陉陉,先锋已过滏口陉,兵锋直指邺城!”

“哐当!”袁绍暴怒,摔碎玉杯,须发戟张:“刘英小儿!反复小人!公孙匹夫!冢中枯骨!”他猛地站起身,“我待刘英不薄!允其河内,容其并州,彼不思报效,竟敢引兵犯境!还有那公孙匹夫……我定要将尔等碎尸万段!”

短暂的死寂后,郭图第一个站出来,他强作镇定,但语速急促:“明公息怒!刘英此獠獠,其与公孙瓒结盟,必是觊觎觎幽州之地!岳飞看似势大,实乃虚张声势!其目的不过是迫使我军分兵,为公孙瓒那苟延残喘之贼续命!”

审配紧随其后,语气斩钉截铁:“郭公则所言极是!刘英根基初定,岂敢倾巢而出与我冀州主力决战?此必为疑兵!当务之急,乃趁其主力未至邺城之下,集中我冀州全部精锐,速拔易京!岳飞孤军深入,顿兵坚城之下,粮道绵长,届时自可不战而溃!”

“荒谬!愚不可及!”许攸猛地踏前一步,声音尖锐,毫不留情地反驳,“郭图、审配之言,乃是自取灭亡之道!岳飞何许人也?乃当世名将,岂是虚张声势之徒?其兵锋直指邺城,乃攻我必救之腹心!邺城若有半分闪失,冀州根基动摇,纵使灭了公孙瓒,又有何用?!”

逢纪也沉声附和:“刘英此计,正是以公孙瓒为饵,诱我主力陷于易京泥沼,其则趁虚直捣黄龙!一旦岳飞兵临城下,围城打援,冀州膏腴之地,顷刻间烽火四起!公孙瓒已是瓮中之鳖,只需留淳于琼等将率部加紧围困,断其外援,待我主力击退岳飞,回师易京,公孙瓒插翅难飞!此乃先解燃眉之急,再除癣疥之患!”

沮授立于一旁,眉头紧锁,忧心忡忡:“明公,两线作战,确为兵家大忌。郭、许二公之言,皆有道理,然皆涉险境。”

他顿了顿,谨慎献策,“授以为,或可折中。主力重心仍应置于西线,由明公亲率颜良文丑等大将主力迎击岳飞,务必将其阻挡、击退,保邺城不失。同时,易京方面,需遣一沉稳善守之将,继续围困公孙瓒,并严防刘英自飞狐陉陉方向的袭扰。如此,虽分兵,但主次分明,或可两全。”

他特意强调了对飞狐陉陉方向的警惕。

谋士们激烈的争论声在厅堂内回荡。

袁绍胸膛剧烈起伏,脸色铁青。

“够了!”袁绍一声暴喝,压下了所有争论。

他眼神阴鸷,扫视众人,最终落在许攸、逢纪身上:“子远、元图之言,方是正理!刘英小儿,欺我太甚!不先打掉他的爪牙,挫其锋芒,彼辈真当我冀州无人?!”

他猛地转身,厉声下令:

“传令!命淳于琼、蒋义渠,统帅现有易京围城之军,给我死死围住易京!增筑工事,深沟高垒,昼夜不停猛攻!我要那公孙瓒匹夫,饿死、困死在他的乌龟壳里!”

“调集冀州所有可用之兵!颜良、张郃、……随我亲征!大军主力,即刻西进!我要亲率铁骑,迎头痛击岳飞!待破了岳飞,回师之时,便是易京城破,公孙瓒授首之日!”

“诺!”众将轰然应命,杀气腾腾。

邺城以西约五十里,漳水河畔开阔地。

岳飞率领的并州军先锋两万余人,以严整的步骑混合阵型,矗立在平原之上。

对面,尘土飞扬,袁绍亲自督阵的前锋大军也已抵达,人数更众,骑兵如云。

为首一将,金盔金甲,胯下黄骠马,手持门扇大的合扇板门刀,正是袁绍麾下头号猛将,河北第一勇士——颜良!

袁绍为挫岳飞锐气,提振因刘英背盟而受损的士气,严令颜良阵前挑战。

“呔!并州鼠辈!谁敢与某颜良一战?!”颜良声若洪钟,策马在阵前来回驰骋。

袁军阵中擂鼓助威,声震四野。

岳飞阵中,一员偏将性烈,拍马挺枪而出:“休得猖狂!看枪!”

颜良狞笑一声,刀光如匹练般卷过,只听“咔嚓”一声,枪断人亡!不过三合!

紧接着,又连出两将,一使双刀,一使长矛,皆是岳飞麾下勇健之士。

颜良刀法展开,势大力沉,快如闪电,一刀劈开双刀,再一刀枭去使矛者首级!

血光迸溅!不过十合,连斩三将!

袁军士气大振,呐喊声如潮水般涌来。

颜良横刀立马,刀尖遥指岳飞中军帅旗,狂傲之气冲天:“岳飞!听闻你有些虚名,可敢出阵与某家一战?!若不敢,速速退兵,跪地求饶,免做某刀下之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