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集装箱船只订单(1 / 1)
林局长听完后,问道:“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研究成功了,专利归你们,那设备就归我们了?”
杨文东摇头道:“并不会,设备还是借给你们的,你们要继续使用,只要帮助我持续的研究一些问题就可以,只要满足我方的要求,那设备你们就可以用。
具体怎么合作,就需要协商了。”
荣耀电子那边,每年都有很多需要攻克的难题,不仅仅是游戏方面,其他家电、计算机、软件领域也都有;
以前都是交给欧美实验室或者聘请欧美专家,这个成本随着时间越来越高;
如今,倒也可以试试利用内地方面的顶级人才,这些人才基本上也都在顶级大学之中,以自己的能力,挖一些人没问题,但挖太多也很难;
那还不如就提供一点设备,让他们持续研究就行了;
“这些都是可以协谈的。”林局长点点头道;
这件事,杨文东初步同意了,那后续就需要再次具体协商了,虽然肯定很繁琐,但能够给各个大学带来购置西方先进设备的希望,那都是值得了;
再说,无论怎么着,也没坏处,因为任何大学觉得交易不划算,那拒绝了也没损失;反过来香港那边也是一样可以拒绝。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了。
“那行,既然采用这个方法,那后续就人才安排方面的谈判,就需要扩展了。”杨文东道:“我会安排香港的人,再去拜访各个顶级院线,与他们再单独协商。
不过,我捐赠的大学,在最终毕业生分配方面,我还是不会放弃的,这方面,还是需要谈的。”
其实,只要学校放在深海,那以后大部分学生归自己,基本上就是稳的;
只不过现在深海还不是特区,自己这次过来,也是故意要拖延这个问题,而是想将其他问题谈妥;
这个林局长这个方法,可以让自己与全国各个顶级大学合作,这样不仅仅可以使得未来自己从每一家获得一批毕业生,还可以现在就利用学校内部的诸多人才,来替自己解决技术难题;
虽然也会花一点钱替学校购置设备,但这些研究放在其他地方也是要购置设备的,反正设备还是归自己的。
这要是在海外学校,想都别想,同样的钱,海外名校能够有三家就不错了。
也就是现在国内缺外汇,不然十几年后,也一样不可能。
林局长笑道:“那是当然,但这样的话,我们就没必要争的这么厉害了,对吧。”
“嗯,行,林局长真是好方法。”杨文东笑了笑。
二人出去后,其他人也从二人笑容中知道谈的还不错,林局长这才将自己的方法告知了众人;
众人一听,还真不错,完全就是多方得利的结果,香港一方要的人才数量,放在一个学校是很多,但分到几十个学校,每一家就没多少了,且即使是清北,也可能有部分人想去香港就业,这也照顾了学生。
不过,新学校分配的问题以及地址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但至少今天的会面,已经算是很成功了。
随即,傍晚时分,杨文东与教育部的官员一起吃了晚饭,便在保镖的安排下,回到了自己的酒店;
在一处走廊上,杨文东便看到了似乎一脸愁容的包玉冈;
杨文东上前问道:“包生,怎么了?”
“杨生。”包玉冈回过神来,道:“考虑一件事,今天我去见了六机部的领导,他们的意思,是想让我从内地采购几艘船只,你也知道我现在香港那边还在减船,这让我有点为难啊、”
“哦,原来是这样。”杨文东点点头:“国内改开估计也想发展造船业,可是这时机真够不巧的,全球船灾快要来临,船只严重过剩,连日本、湾湾的造船业,都接不到足够的订单了。”
包玉冈道:“是啊,内地这边第一次造出口的万吨货轮,本身即使在正常时候,也没多少船家愿意买的,更别说现在,所以只能指望香港这边的航运公司了;
对了,杨生,你旗下的航运公司比我也小不了多少,估计后面也会找你的。”
“那你我可得好好商量一下了。”杨文东点点头,道:“包生,现在世人都知道你弃舟登陆,那这船只运营,你是真的准备彻底放弃,还是保留一部分。”
包玉冈道:‘当然不可能完全放弃,现在处于危机,我适当的瘦身,等以后市场正常了,我再扩张;
只是我预估这一次船灾时间会很久,而我的年纪也不小了,不知道能不能等到那一天。’
“包生,你我这种企业家,是不存在退休的,你才60,而且刚刚有了儿子,怎么着也得再干20年啊。”杨文东笑说道;“我的建议是包生你适当放权,然后身体方便,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现在与历史是完全不一样了,包家即将有后代,包玉冈的动力估计也完全不一样了;
只是,疾病这个东西,有些不好控制,有些癌症,那是真的有钱也没办法。
包玉冈自然不清楚杨文东所想,点头道:“我尽力吧,不过,人生七十古来稀了。
我能不能活到80,谁敢说啊,如果哪一天我早走了,杨生可要适当的照顾一下我的后代。”
“包生你想太多了。”杨文东顿了顿道:“不过我答应你。”
“哈哈,好,那我们讨论一下内地船舶的事情吧。”包玉冈笑呵呵说道。
杨文东道:“好,既然包生不准备退出船运市场,我这边也可以跟你说一下,我也不会,所以适当的购买新船也不是问题,但不能盲目的购买,不然只会血亏。”
包玉冈道:“内地这边倒也没指望我们买多,而是先买个三五艘,估计他们是想借助我们,在全球市场上先做个样例,一旦验证了船只安全性,那就好走出下一步了。”
“对,当年湾湾与韩国的造船业,也是这样打开市场的。”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船只、飞机、汽车都是涉及安全的,这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最难卖的,价格便宜,很多人也不敢要,这个时候,就需要找到第一个愿意吃螃蟹的人。
早年湾湾造船业刚刚开始,杨文东就是第一批去购买的人,价格方面,湾湾也让利很多,就是为了先打开市场,获得第一个客户。
包玉冈道:‘那杨生的意思,是你我都买?我估摸着等你其他事情忙完了,六机部也会去找你的。’
杨文东与他可不一样,他也就是船王,而杨文东涉及的产业多多了,还涉及一所大学当然,他也有一栋酒店要捐赠;
“的确可能会找我,那明天上午,我们一起去六机部商量一下这件事。”杨文东想了想道:“我本来明天要去与一机部协商汽车合作的事情,那就调一下时间吧,先把这件事,我们两一起解决了,免的还要折腾两次。”
他这次来燕京,不少业务都是需要一次性处理的,在内地的几个合作,他都需要先将大概框架定下来,然后再让手下来谈判。
“好,这样最好不过了。”包玉冈点点头,随即问道:“那我们就是买下几艘船了?”
其实,即使是船灾期间,对他们来说,多买几艘船,也没什么影响.当然,肯定也会亏的,但这个时候来内地,本身就不指望在内地赚钱,至少现在肯定不行,而是要图谋以后。
杨文东道:“内地的船只,还是那种很久以前的货轮吧?万吨级别的?”
包玉冈道:“对,可以说过时了,但内地自己本身还在使用,世界范围内,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没有集装箱码头,所以也在用。”
“嗯,买船可以,但这种船买了对我们来说,用处真的不大。”杨文东摇摇头道:“即使改成大宗商品货轮,可吨位又太小了点,经济上也不划算。”
不同船只有自己的吨位的,大宗商品的货轮,一般都是几万吨打底的,靠着一次性运输足够数量来拉低单位质量的成本,跟大型油轮是一个道理,特别是如今油价很贵的时代,油轮都是越来越大,动辄20万吨以上。
要不是钢铁材料有极限,估计百万吨的都能造出来。
包玉冈也似乎明白了杨文东的意思:“你是想让国内造集装箱船,还是造大宗货轮?”
杨文东则反问:“两个都可以,你觉得哪个合适。”
“恐怕都很难。”包玉冈摇摇头道:“集装箱货轮,国内应该没这个经验,大宗货轮就更造不了了,即使技术简单,可对船坞要求太高,国内可能没有这样的民用船坞。”
“嗯,这些都是问题。”杨文东点点头;
国内之前一直与海外脱轨,至今国内还没有集装箱码头,那自然没有集装箱货轮制造了;
至于大宗货轮,跟普通万吨货轮用的船坞也不一样,差了好几倍,就是不知道军方那边有没有,但也不太可能借给民用;
包玉冈道:“杨生是想逼着国内自己退步?”
杨文东摇头道:“其实不是,我是挺希望国内能够早点造出集装箱货轮的,现在这才是时代需求,老式的货轮早就该淘汰了;
以国内的物价、生产能力,如果能够造出集装箱货轮或者大型油轮,那价格方面,肯定会比湾湾、韩国还要便宜,对你我也是有好处的。”
包玉冈问道:“所以你想给国内下集装箱货船订单。”
杨文东笑道:“对,我可以给足够的单子,他们能做出来,能够满足你我的需求,那我们不亏;他们要是放弃,也不好再要求我们了,对吧?一举两得;”
“杨生这是好方法啊,那明天,我们一起去六机部。”包玉冈感觉到了自己问题似乎解决了。
“嗯。”杨文东点点头,又道:“其实即使国内接下这个新单子,还要重新设计,这恐怕也需要几年时间了,这样对你我,也能够现在节省一些资金。”
虽然买几艘船的资金也不算很多,但在船灾时期,早买一天就亏一天,所以买的越晚越好了。
包玉冈笑道:‘哈哈,也对,还是杨生想的周到。’
,.
第二天,包玉冈与杨文东一起来到了六机部;
六机部的领导对于二人也是热度欢迎,一阵活动后来到了会议室内。
杨文东与包玉冈,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集装箱货轮?”六机部的官员听到要求后,顿时低声讨论了会,随即一位王局长道:“杨生、包生,其实国内已经在研发集装箱货轮了。”
“哦,那就太好了。”杨文东想了想,似乎也对;
国内应该也看出集装箱是海外的趋势,可能也有这方面的想法了。
包玉冈则问:“是多少teu的。”
“目前上沪造船厂,正在研发300teu的集装箱货轮,载重1.2万吨。”王局长回道。
包玉冈则道:“有点小了,现在不管是什么货轮,都是越大越好,国际上的集装箱货轮,基本上都1000teu以上了,这种小型集装箱货轮,只用在短途海运之间了。”
杨文东没有说话,但也同意包玉冈的观点;
这种船只太小了,300个集装箱,在国际市场,亏成狗,只有东南亚、欧洲内部这种小区域运输,才会用这种小船。
王局长尴尬说道:“抱歉,目前国内也只是刚刚开始尝试。”
“300teu的太小了,我的建议是你们要研发1500teu的,最少也要1000.”杨文东想了想道:“如果你们能够造出来1000teu以上的船型,我可以先下5艘订单,不过价格方面还需要再协商。”
等国内研发出来再生产出来,估计也要84/85年了,那个时候,海运市场虽然还低迷,但要比前几年好一些了,董家也是趁着市场好转,才逐渐的摆脱债务危机的;
因为亚洲经济开始腾飞,加上内地出口也逐步增大,全球航运需求量开始上升,然后90年代恢复正常,再到98年亚洲金融危机跌落。
自己想要扩大航运市场规模,在85年前后开始增加船队,就是最合适的了。
ps:求月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