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排班表(1 / 1)
一个甜糯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刻意的亲近。
齐铭抬起头,看到了一张年轻而又带着几分紧张的脸,正是上午那个叫李娜的小护士。
此时她怀里抱着一本病历本,像是路过顺便搭话的样子,但那双不停闪烁的眼睛却有点不对劲。
“有事吗?”
齐铭的动作没停,语气平淡,听不出情绪。
李娜被他这不冷不热的态度弄得有点尴尬,但一想到贺强受的委屈,她又鼓起了勇气。
她把病历本往怀里抱了抱,身体微微前倾,凑近了一些,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小女孩撒娇一样的腔调。
“哎呀,也没什么大事儿……就是,就是上午那个肺栓塞的病人,我太好奇了!”
“齐医生,您是怎么一下子就知道是肺栓塞的呀?我看贺医生当时……当时都懵了呢。”
她说话的时候尾音拖得长长的,带着点撒娇的意味,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地望着齐铭。
齐铭擦拭听诊器的手微微一顿。
听到这话,他当然知道这小姑娘是替谁来打探消息的。
上午开会时她那为贺强担忧的眼神,他看得一清二楚。
想着这些,齐铭心中掠过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
随后他将擦拭干净的听诊器挂在脖子上,这才抬眼看向李娜。
“运气好而已。”
齐铭轻描淡写地说道,然后像是为了满足对方的好奇心,又补充了一句。
“以前我在乡下的时候,见过几例。”
“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很多人腿疼、胸闷都当是累着了,或者以为是心脏病,结果耽误了,人就没了。”
“见得多了,就有点经验了。”
他说这话的时候,刻意模糊了自己“赤脚医生”的身份,只用“在乡下”一笔带过。
这番话半真半假,既解释了经验的来源,又透着乡野医生特有的质朴,让人挑不出毛病。
李娜听得一愣一愣的。
她本以为能挖出点什么猛料。
结果就这?“在乡下见过几例”?
这算什么背景?这不就是承认自己是个土郎中吗?
这个答案让李娜有些失望,又有些说不出的得意。
她觉得,自己抓到了可以回去向贺强“汇报”的东西了。
这个姓齐的,果然就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医生,这次纯粹是走了狗屎运!
“哦……哦,原来是这样啊。”李娜干巴巴地应着,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齐铭看穿了她的心思,也不点破。
他只是轻轻摇了摇头,低下头,重新拿起了桌上的一份病历档案,摆明了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
无声的逐客令。
李娜的脸颊瞬间涨红了,支吾了半天,最后她只挤出一句。
“那……那您忙,我不打扰了。”
说完,她几乎是一秒也没耽搁直接离开。
齐铭头也没抬,只是翻动病历纸页的“沙沙”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一个被人当枪使的小姑娘而已,不值得他费心。
下午齐铭也没什么事情,只是按照赵建民牵头带着大家学习。
其他人倒也给面子没出什么意外。
临近下班,大家渐散去。
齐铭整理好桌上的东西,也准备离开,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了办公室。
正是带着他领钥匙的张姐。
张姐五十出头,头发已经有些花白,但精神很好,看人的眼神总是带着一种长辈的温和。
她不像李娜那些小年轻一样对新来的齐铭抱着或好奇或敌视的态度,始终都是客客气气的。
“小齐,准备下班了?”张姐笑着问道。
“嗯,张姐。”齐铭也礼貌地回应。
张姐点点头,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一张折叠起来的纸,递了过来。
“喏,还好你没走呢,这个给你。新的排班表,从明天开始。”
“谢谢张姐。”齐铭接过来,随手展开。
然而,当他的目光落在排班表上时,眉头却不由自主地紧紧锁了起来。
这是一份手写的排班表,上面罗列着他未来一周需要负责的病人名单。
王淑芬,68岁,慢性阻塞性肺病伴随心衰,住院三月余,家属极度不配合,天天来科里闹。
李建国,42岁,肝硬化腹水晚期,脾气暴躁,拒绝任何有创操作,已经骂走了两个管床医生。
赵老三,床号不明,外号“赵神经”,据说是战争年代伤了脑子,时而清醒时而糊涂。
清醒的时候拉着医生护士讲战斗故事,糊涂的时候就大小便失禁,往人身上吐口水。
……
名单长长的一串,齐铭粗略扫了一眼,每一个名字后面都跟着一串麻烦。
这份排班表,与其说是工作安排,不如说是一份“受难录”。
张姐看着他紧锁的眉头,叹了口气,压低了声音解释道。
“小齐啊,你也别往心里去。这份排班……是贺医生被调去药剂科之前,最后一次排的。”
她的话说得很委婉,但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他把自己手上那些最难搞的、别人都躲着走的病号,全都划到你名下了。”
张姐的眼神里带着同情。
“科里其他医生也都有自己的病人,一时半会儿也匀不开。”
“这事儿……唉,赵主任估计也是想让你先担着,磨一磨你。”
言下之意,这既是贺强的报复,也未尝没有赵建民默许的成分。
或许在赵建民看来,让这个锋芒毕露的年轻人吃点苦头,不是坏事。
齐铭心中一片了然。
他就说嘛,哪能一帆风顺呢。
一场成功的抢救,为他赢来了声望,也为他招来了最直接的打压。
贺强这一手,阴险而又有效。
走廊里传来催促下班的笑闹声。
齐铭沉默了片刻,然后,他抬起头,看向张姐。
“知道了,谢谢张姐。”
他的声音很稳,听不出任何不满。
“这些没问题的,我服从科里的安排。”
张姐看着他,有些惊讶。
她本以为这个年轻人会生气,会抱怨,甚至会去找主任理论。
却没想到,他竟然就这么平静地接受了。
“你这孩子,就是脾气太好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方太好了,张姐忍不住多说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