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分道扬镳(1 / 1)

加入書籤

孙桓步伐沉重地回到自己那艘狭窄的商船。

冰冷的江风吹在脸上,也无法驱散他心头的阴霾和挫败感。

船舱内,那股熟悉的桐油和霉味此刻闻起来格外压抑。

“都尉……”

亲卫队长孙孚迎上来,看到孙桓凝重的脸色,后面的话咽了回去。

孙桓摆摆手,示意他噤声,独自走到角落,背靠着冰冷的舱壁坐下。

舱外,船队依旧在浓重的夜色中静默前行,驶向那场注定发生的奇袭。

“劝说吕蒙,已然失败……”

孙桓闭上眼,心绪翻腾。

“此刻再想赶回武昌面见孙权,水路迢迢,时间根本来不及。更何况,孙权决心已定,吕蒙之言即是明证,回去也是徒劳。”

一股无力感再次袭来。

难道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荆州陷落,关羽败亡,联盟彻底破裂,江东一步步滑向那被后世讥讽为“鼠辈”的深渊吗?

不!

绝不能坐以待毙!

孙桓猛地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的光芒。

他无法阻止吕蒙的行动,但或许……他能改变其中一个关键节点的结局——保住关羽的性命!

只要关羽不死,刘备的复仇怒火或许就不会那么不可遏制,两家之间,也许还能留有一丝转圜的余地!

想到此处,孙桓立刻起身,动作麻利地从行囊中取出布帛和笔墨。

昏暗的油灯下,他伏在摇晃的木板上,奋笔疾书:

【关君侯钧鉴:

桓久仰君侯虎威,白马斩颜良、水淹七军之壮举,实乃当世传奇。

今观襄樊战局,曹仁困守樊城,徐晃援军虽至,然君侯锋芒难挫,此诚千古之战也。

然兵家云“胜败之机,存乎虚实”,近日江水渐退,荆州沿江舟楫往来频繁,商贾船队昼夜不息,似有异动。

江陵、公安城防固若金汤,然兵贵神速,万不可因襄樊捷报而轻忽。

昔孙武言“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望君侯早做绸缪。

桓虽忝列江东军伍,亦知将者需审时度势。今孙刘虽盟,然时局诡谲,他日或有变数。

君侯若能纵横捭阖,使荆襄防线滴水不漏,则此役定成万世之功。

顺颂戎安!

武卫都尉孙桓拜上

建安二十四年坤月】

孙桓写完最后一笔,吹干墨迹,小心地将布帛卷好,心中暗道:

“关云长刚愎,但并非愚蠢。看到此信,结合他后方糜芳、士仁本就不可靠,应该能引起他的警惕吧?”

孙桓不指望这封信能保住荆州,他只希望这微弱的示警,能像黑暗中的一点火星,为那位威震华夏的武圣争取到一线生机,让对方能在败局中觅得一条生路。

“孙孚!”

孙桓沉声唤道。

“在!”

孙孚立刻上前。

孙桓将密封好的布帛郑重地交到他手中,眼神锐利如刀:

“你亲自挑选一名最信得过、身手最好、口风最严的亲卫!找个万无一失的机会,让他脱离船队,快马加鞭,将此信送往襄樊前线关羽大营!务必亲自交到关将军本人手上!告诉他……”

孙桓顿了一下,压低声音。

“就说,此乃江东故人之警,望君侯珍重!切记,此事绝密,若有闪失,提头来见!”

孙孚感受到布帛上传递来的沉重分量和孙桓话语中的肃杀之气,心中一凛,知道此事非同小可,立刻抱拳:

“诺!属下亲自安排,绝无差错!”

他接过布帛,转身快步离去,身影迅速消失在昏暗的船舱通道中。

看着孙孚离开,孙桓心中稍定,但更大的忧虑随即涌上。

信已送出,能否奏效,只能听天由命。

而他自己呢?难道真要跟着吕蒙的船队,去参与这场背刺盟友、注定被后人唾骂的白衣渡江吗?

一股强烈的厌恶感涌上心头。

孙桓穿越而来,融合了原主的记忆,对江东有归属感。

但让他亲手去做这种背信弃义、落井下石之事,他过不了自己心里那道坎!

“无论如何也不能参与这件事!绝不能亲手做下这不耻之事!”

孙桓攥紧了拳头,指甲几乎嵌进掌心。

那么,该去哪里?该做什么?

孙桓想起自己之前劝谏吕蒙时所说的战略,其实并非虚言!

关羽猛攻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被迫抽调包括徐晃在内的重兵驰援,整个魏国在淮南方向的兵力确实因此变得相对空虚。

如今确实是北上用兵、建功立业的绝佳时机!

“北上……淮南……”

孙桓的眼睛亮了起来。

若能趁此良机,在淮南方向有所斩获,比如……攻占寿春这样的重镇!

那不仅能为江东开疆拓土,更能极大威胁曹魏腹地,其战略意义,未必就比夺取荆州小!

更重要的是,这堂堂正正,是与国贼曹操作战!是扬江东之威!

可是……兴奋只持续了一瞬,现实的冷水便泼了下来。

如今的孙桓手下只有五百精锐部曲。

五百人,在动辄数万大军厮杀的战场上,能做些什么?

攻城略地?简直是痴人说梦!

一股不甘在胸中激荡。

难道就因为兵力不足,就只能随波逐流,或者无所作为吗?

“不!一定有办法!”

孙桓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在融合的记忆中疯狂搜寻。

江东在江北前线,都有何人?

有哪位将领,手握兵权,位置关键,并且……有可能被自己说服?

记忆如同潮水般翻涌,一个身影渐渐清晰起来。

广陵!江北重镇!驻守那里的将领是……

“孙韶!孙公礼!”

孙桓几乎要脱口而出,眼中爆发出强烈的光芒!

孙韶,孙权堂侄,与自己同为宗室年轻一辈,素有勇略,胆气过人。

历史上,他驻守广陵,曾多次与曹魏交锋,深得孙权信任。

更重要的是,自己与他关系尚可,同为宗室,更有几分天然的亲近感。

说起来,孙韶与孙桓为堂兄弟关系。

孙桓的父亲孙河,本姓俞,是孙坚族子,后因得孙策喜爱被赐姓孙。

孙韶便是孙河的亲侄子,甚至在孙河身死后,接手孙河部曲的也是孙韶。

同时,孙韶年轻气盛,渴望建功立业!

“若能说动孙韶,以其广陵守军为主力,再加上我这五百精锐作为先锋或奇兵……未必不能在淮南搅动一番风云!”

孙桓的心脏因激动而加速跳动。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海中迅速成型。

“北上!去广陵!找孙韶!”

孙桓猛地站起身,压抑的船舱似乎都因他的决心而显得不那么逼仄了。

他走到舱门口,推开一条缝隙,望向外面依旧浓黑如墨的江面。

冰冷的江风灌入,吹动他的鬓发。

但此刻,他的内心却燃起了一团火。

“吕蒙要去做那‘白衣渡江’,就让他去做吧,我要去做另一番大事!”

孙桓低声自语,声音里充满了决然。

“我要让天下人看看,更要让后世知道!江东,可不仅仅只有背刺盟友的‘鼠辈’,更有敢与国贼争锋、开疆拓土的——豪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