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9章 王家沟命案(1 / 1)

加入書籤

“窖里……窖里有个人,”李国军的裤脚还沾着地窖的湿泥,指节因攥紧锄柄泛白,“我下去拿红薯,脚一滑踩空了,手摸到的不是土……是冰凉的肉。”

杨林踩着木梯往下探身,勘查灯的光束刺破地窖的昏黑,在潮湿的土墙上映出晃动的光斑。“男性尸体,呈蜷缩状侧卧,”他的声音透过口罩有些闷,手里的标尺卡在尸体与窖壁之间,“距入口3.2米,被红薯藤蔓半掩盖,颈部有环状深色印痕,衣物残片显示为深蓝色工装。”杨森正用足迹灯扫过地窖的泥地,两道42码胶鞋印格外清晰,前掌压力面分布不均,步长65厘米,“这脚印从入口延伸到尸体旁,步态踉蹡,步角8度,内扣特征明显,推算身高165-170厘米。”

王帅把询问笔录本垫在磨盘上,笔尖悬在“李国军,男,52岁,王家沟村民”的字样上。“您最后一次下地窖是什么时候?”李国军突然指着窖口的锁:“上周三,我锁窖门时还好好的,锁是新换的,除了我没人有钥匙。”他的喉结上下滚动,“今天早上七点,我想拿些红薯去镇上卖,开锁时发现锁鼻有撬动痕迹,当时没在意,下去就踩着……踩着那东西了。”

杨林的镊子夹起片沾着泥土的工装碎片,布料边缘有撕裂痕迹。“纤维呈拉伸变形,”他对着光观察,“不是被藤蔓勾破的,更像是被人从背后拖拽时撕扯的,布料成分含棉70%、涤纶30%,常见于工地工装。”杨森在尸体旁发现半截烟蒂,过滤嘴上的唇印已模糊,但烟丝燃烧程度显示是被掐灭的:“红塔山牌,烟蒂长度2.8厘米,抽吸程度较深,滤嘴上的DNA正在检测。”

王帅的询问转向地窖周围的情况。“这几天有没有陌生人在附近徘徊?”他的钢笔在纸上划出弧线,李国军突然拍着大腿:“有!上周六傍晚,我看见个穿深蓝色工装的男人在窖附近转悠,问我家红薯卖不卖,说话带着外地口音,身高跟我差不多,1米七不到。”他指着院墙外的小路,“他就顺着这条路走的,当时我还骂他瞎转悠,现在想来……”

杨林的勘查灯在地窖角落停下,那里有个打翻的铁皮桶,里面的红薯滚得满地都是。“桶身有碰撞凹痕,”他用放大镜观察,“凹痕边缘有新鲜的泥土附着,与地面的摩擦痕迹吻合,说明是被人推倒的——可能是死者挣扎时碰倒的。”杨森在铁皮桶旁发现枚纽扣,两孔圆形,棕色树脂材质,上面沾着的深绿色纤维,与红薯藤蔓的成分不同——可能来自嫌疑人的衣物。

“村里的监控只在村口有,”王帅翻着村支书提供的记录,“但上周六晚七点十五分,监控拍到个穿深蓝色工装的男人进了村,体型与足迹推算的特征吻合,背着个黑色帆布包,走路有点瘸。”杨林突然在尸体的手腕处发现点东西,用探针小心挑出:“是段细麻绳,结节方式很特殊,像渔民结——这种结在农村很少见。”

李国军突然想起什么,转身从屋里拿出把铁锹:“前天我在窖旁边的菜地里翻土,挖出过这个,”他递过来的是枚生锈的钥匙,上面刻着“302”的字样,“当时以为是以前丢的,现在看……”杨森接过钥匙,发现上面沾着的泥土与地窖里的完全一致,还有微量的机油成分。

当技术人员开始固定现场时,陆川的目光落在那道撬动过的锁鼻上。“新锁,撬动工具应该是扁口螺丝刀,”他对身边的警员说,“查最近三个月村里及周边的外来务工人员,重点查身高165-170厘米、腿脚不便、有渔业或建筑从业经历的。”远处的鸡鸣声隐约传来,混杂着村民的议论声,仿佛藏着那个蜷缩在窖底的死者最后的呼救,正顺着潮湿的泥土,渗入王家沟的晨雾里。

王帅合上笔录本时,李国军还在念叨着那冰凉的触感。“就像摸到块冻肉,”老人的声音带着颤音,“软乎乎的,还带着点弹性……现在想起来,头皮都发麻。”杨森突然在院墙外的草丛里发现个打火机,防风罩上有“渔港”字样——与那段渔民结麻绳似乎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

警戒线外的土路上,警车的引擎还在怠速运转,陆川望着地窖深处的黑暗,突然对身边的警员说:“查附近的鱼塘和建筑工地,尤其是上周六之后突然失踪的工人。”远处的风掠过玉米地,带着泥土的气息里,仿佛藏着那个穿深蓝色工装的死者的身份,正等着被人从红薯藤蔓里拾起。

陆川安排杨林和杨森扩大现场看擦范围,争取有更多发现。

王家沟的晨雾还没散尽,杨林踩着勘查踏板在李家小院外的菜畦里移动,勘查灯的光束穿透露水,在泥土上划出亮线。“扩大半径至50米,”他对着对讲机说,靴底的防滑纹路在湿润的土壤里碾出规整的菱形印记,“重点排查工具痕迹和异常扰动区,注意寻找非本土植被碎屑和金属反光点。”

杨森正蹲在通往地窖的石阶旁,足迹灯的蓝光照亮了一道42码胶鞋印。他用比例尺卡在鞋印前掌处:“师兄,这枚足迹的压力面分布很特殊,前掌内侧压力比外侧大30%,步长65厘米,步宽12厘米,符合内扣步态特征。”他掏出石膏粉,均匀撒在鞋印周围,“这枚立体足迹的深度达0.8厘米,比地窖内的浅0.2厘米,说明嫌疑人离开时负重减轻——可能是作案后丢弃了什么东西。”

两人沿着足迹延伸的方向往村西头推进,路边的玉米秸秆有明显的倒伏痕迹,茎秆断裂处的新鲜截面还在渗汁液。“玉米秸秆的断裂方式是弯折性断裂,”杨林用镊子夹起根折断的秸秆,“不是自然倒伏,是被横向力强行折断的,断口处有深绿色的纤维残留,与地窖内发现的纤维成分初步吻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