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6章 开门纳客(1 / 1)
施若桐赶紧向蓝京投以求援的目光,意思是先帮我挡过这阵再说,有情后补!
众目睽睽下蓝京缓缓道:
“我认为,唐书记、施主任、夏省长说的其实一回事儿,就是引入大股东投资者嘛,无非占比多少、是否参与经营层管理的问题,其实也不算问题,因为设置精当、组织严密的公司架构会最大可能限制‘人’的因素,更多体现机制与流程的优势。”
一席话顿时提起参会人员兴趣,也不经意间化解刚刚三位副组长意见分歧的尴尬,夏亚春微微一笑道:
“很想听蓝市长深入剖析公司架构相关事宜,这关系到围城港日后的管理体系与营运模式,股份占比多少究竟算不算问题?我们需要更多思考与探讨。”
蓝京道:“以我主导多次国企改制的经验,在改制前期最容易犯的错误有十二个字——战略模糊、程序违规、利益失衡,战略模糊即指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要不到,因此如唐书记所说必须事先确立主体目标,围城港最需要什么?这是战略。程序违规无须多说,为了改制而改制,为了推动改制不惜铤而走险、触碰红线,都要不得;利益失衡呢就是股权结构矛盾,站在管理者角度讲巴不得省国资委绝对控股才好,那样省却很多麻烦,但改制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一股独大,凡事仍由正府说了算,我们辛辛苦苦搞改制岂非认认真真走过场?”
“改制的目的就六个字,”唐武功道,“引资、减人、发展。”
蓝京道:“唐书记高度概括围城港改制的意义,请注意,唐书记所说的三方面工作是分先后的,首先大力引入社会资金,其次减员增效,合理分流,最后凝成一条谋求港口新发展,而要实现第一个步骤,就必须规划股权结构,在确保国资定海神针的基础上尽可能吸引更多投资。”
施若桐沉着脸道:“蓝市长刚开始说一回事儿,现在听下来根本不是一回事!我要的是股权结构相对简单清晰,而不是四分五裂、群雄纷争,每次董事会吵得不可开交,私底下小动作不断,各种手段伎俩祸害港口!”
要换唐武功被她这么一呛肯定勃然大怒,夏亚春八成也下不了台,但蓝京与她打交道多次深知其脾性,微微一晒道:
“完全不吵架的管理层根本不存在,比如这会儿施主任不就在吵架吗?”
顿时哄堂大笑。
施若桐讪讪道:“没吵,没吵,就是嗓门大了点。”
“花腔女高音。”
夏亚春打趣道。
“吵架就是利益的博弈,摆在台面总比背地里耍阴谋诡计好,”蓝京笑道,“设计合理、配置精准的股权结构同样达到施主任要求,而且控股股东绝对比大股东难沟通,这一点想必同志们都心知肚明。”
“财大气粗嘛,”夏亚春道,“请蓝市长谈谈股权结构具体放到什么水平为宜?”
他见蓝京拐弯抹角还是支持自己和唐武功的想法,心里暗喜,一直给蓝京垫场。
蓝京道:“目前国资占比76%,按引入战略投资者方案,省国资降到47%;按混合改制方案,省国资则为45%,这都参照了朝明其它港口控股水平给的安全值,在我看来步伐迈得不够,碧海港的国资控股只有41%,但现代化水平最高,业务最繁忙,流量也最大,是不是值得围城港学习?”
力主混合改制的唐武功、夏亚春均被蓝京的大胆建议惊住,脑子急速飞旋,寻思背后的真正意图。
施若桐瞪大眼睛道:“蓝市长可知设定国资47%的含义是什么?围城港有5%左右员工股份,改制后就算流失一部分,也能确保维持在3%水平,这样加起来勉强达到50%能保住控股权;混改方案退到45%已经冒险了,因为市场面前没有真正值得信任的,不排除为一己之利出卖集体利益;如果降至41%,两项相加最多46%,还低于引入战略投资者方案的47%,很容易会丢掉控股地位!”
“碧海港改制后蒸蒸日上,跻身世界第一流港口,请问失去过控股地位吗?投资者都赚到钱,日子越过越好,一味将目光在控股权方面打转,究竟有没有意思?”
蓝京反问道。
“碧海港有其特殊地位和份量,正府在当中始终保持一定影响力,”唐武功反倒帮着施若桐说话,“碧海省正府直接干预并保护碧海港股权稳定,而围城港改制后纳入市正府管辖范畴,不得不承认的是,两者力度确实不一样。”
夏亚春也回过神来,笑道:“唐书记说得对,碧海港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朝明呢港口太多了,十根手指都数不过来,更多依赖于地方正府发挥监督管理职能,所以蓝市长提的这个41%是不是又太低了?”
场面很蹊跷。
先是唐武功与施若桐对掐,然后夏亚春站到唐武功这边,最后他们三人共同反对蓝京。
为何出现这样似乎难以理解的一幕?一切根源在于利益。
施若桐的算计已经摊上台面上了,即省国资加员工持股超过50%,然后最好引入战略投资者占股30%左右,剩下20%由中小投资者瓜分。
唐武功则设想让本土势力代表陆春明的陆家作为主要大股东(此前华隆集团以投资、入股等名义向陆家实控企业注入几十个亿),占股比例在25%左右,陈东规的途海贸易可以借道杨延时的杨家暗渡陈仓,但最多只能给15%,这回绝对不让陈东规有任何做局的机会,因为中小投资者最多只占10%,不可能全部投入陈东规怀抱。
夏亚春为何奇怪地始终与唐武功同一阵线呢?理由很简单,陈东规已经秘密请托过,要确保途海贸易在围城港的主要大股东地位,所以赞成混合改制,也赞成国资45%控股,只不过账的算法与唐武功颠了个倒,陈东规必须稳稳压戚长隆一头。
蓝京出人意料将建议国资占比再降4%,施若桐率先反对,唐武功、夏亚春盘算后也觉得变数太大,难以保证陆家(或杨家)主要大股东地位,况且面临蛋糕怎么切的大问题。
三比一,众口一词反对蓝京所提的国资41%占比。
蓝京面无异色,道:
“还回到刚开始讨论的话题,改制战略是什么?围城港需要钱,钱越多越好,这是主体目标,我们围绕这个目标确定股权结构,不是吗?股权结构的作用不在于保住原有权力,还是尽可能吸引社会资金,只不过在确保国资定海神针的基础之上,这么说同志们认不认可?”
说得入情入理,包括施若桐在内所有领导都没吭声。
“41%设计本身是很精巧的,”蓝京续道,“因为公司治理制度人为要求除国资之外单一股东占比不准超过30%,那么即使它把留给中小股东的15%股份全部吃下即45%也无法控股,因为国资股加员工股正好是46%;那么,是否存在第二、第三大股东联手反超国资控股的情况?理论上可行,实际上不具操作性,因为我们将在公司章程中杜绝大股东联手的操作,否则就属于恶意控股,港口、国资委有权进行回购!”
啊?
唐武功和夏亚春都没说过还能在公司章程当中增加限制条款,心里均不约而同“格噔”一声;施若桐更被绕得一头雾水,感觉这些天已在改制方面下了苦功,可面对蓝京仍象个一无所知的小学生。
也难怪,须知蓝京十多年前就面对国企改制的硬骨头,不晓得啃了多少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公司章程,所有环节与程序都烂熟于心,谁都别想在他面前讨到便宜。
蓝京将他们的反应都看在眼里,接着道:
“我为什么说引入战略投资者跟混合改制同一路数呢?在当前高度市场化的形势下,‘引入’只是一个概念,实际上不再可能一对一谈判,说你想投多少钱,股份多少,能持多大比例,那样存在太多人为因素,参与谈判的改制小组领导也有隐患,没人保证五年、十年后翻旧账能说得清楚为什么每股一块七,而不是一块八、一块九、两块?因此投资入股也要竞价!”
“竞价?!”
唐武功和夏亚春同时愣住,感觉蓝京越说越不对劲,与原来预想大相径庭,在官场就意味着失去议题掌控权,很危险的迹象。
“第一股东即控股股东国资委是固定的,然后事先设定第二、三、四哪怕第五大股东的大致比例,譬如20%是第二大股东,14%是第三大股东,9%第四大股东,其余给中小投资者,”蓝京扳着手指道,“三大股东占股比例相当于工程的三个标的,愿意投资入股的几家都叫过来议价,以每股净资产为基价,谁出价高给谁,竞完第二大股东再竞第三大股东,以此类推。”
“这这这……这不好吧!”
夏亚春先急了,“我们关起门来说,围城港在投资市场算不上香饽饽,之所以‘引入’,要放下架子主动联系投资者,别说哄抬股价,朝明有两三个港口都在整体打包基础上打折的!”
唐武功也沉声道:“用工程招投标的方式引入投资者参股,匪夷所思,蓝市长恐怕高估了围城港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