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番外海国的扩张和恢复(11k)(1 / 1)
一、海湾王国的动乱和重整
在胡戈一世对王国进行深入改革的时候,托勒特王朝的老对手也正面临着一场风暴:虽然王国的第四次远征没有达成摧毁海国王朝、彻底剿灭东方坦格利安复国势力的意图,但这场远征仍然重创了海湾王国,国相在海湾王国的声望也遭到了质疑和打击。
自立国以来,培提尔国相一直以雷戈国王年幼、不通政事的名义进行摄政,实质掌握着这个东方王国最高的权力;在这十几年中,国相也的确依靠自身出众的才能做出了成绩,他在女王战死后将坦格利安王国散落于各地的力量重新整合为一支强大战力,还通过不断对外远征给各方分润利益,最终使海国王朝的统治在东方稳固下来,这一切都是国相不可被忽略的成就。但是,随着雷戈·坦格利安国王由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成长为少年、并且即将迈入成年时,国相的摄政便显得异常打眼,与此同时,那些存在于海湾王国内部的不满者和不满足者也无法忍受仍要被培提尔压制很多年的情况;于是,在多方势力的推动下,海湾王国内部要求雷戈·坦格利安亲政的呼声愈发强烈。
依据流传下来的一些资料和记述,此时国相对于这些呼声的态度并不明确,有人说他对此愤怒乃至咒骂,也有人记述他根本不在乎这些声音,当然,为防止这些言论进一步扩散,培提尔采取措施压制了它们。
在乌木王座上,雷戈一世目睹着庙堂和市井中的争端,但他没有表明任何态度,考虑到坦格利安国王在海湾王国内部纽带般的作用,或许这位年轻的王满足于一位有能的权臣替自己治理王国——尤其这位睿智的权臣不会冒着王国四分五裂、名声基业尽失的代价篡夺自己的王位——总而言之,几缕微风没有让海湾掀起浪涛,国相的摄政仍然稳步进行;直到国家王座的远征让海湾王国丢失了它的西部,王国内部对于培提尔的政治攻势才变得无法遏制。
毋庸置疑,瓦兰提斯和玛塔里斯的陷落动摇了王国的防御、也让对西方的光复战争变得更加困难,而解围军队在瓦兰提斯城下的血战惜败更是让海湾王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了重创,服役贵族们几乎损失了总量的四分之一;因此,虽然国相在这场远征中的指挥没有差错,也的确达成了让托勒特王朝停止向东进军的结果,但这些仍不足以抚平王国的创伤。自此,对国相的猜忌与质疑再也无法被压制,就连那些与国相紧密合作的大贵族们也出现了动摇——到了这一步,真正撕破宁静的浪涛便出现了。
接下来,海湾王国经历了一段十分紧张的时期,亲近培提尔的群体和反对培提尔的群体已经撕破了脸面、公然敌视着对方,投机者自然也混杂其中,尝试为自己谋取利益。受到这些紧张气氛的影响,各城繁荣的市场都变得萧条,城乡之间的沟通也逐渐减少;在首都,王宫和贵族宅邸被重兵保护起来,各个官邸同样加强了警备。在安全的场所中,每个人都在为王国的未来而讨论着,有人觉得国相能够摆平反对者,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次更大规模动荡的序曲。
不过,就在时局逐渐发酵的时刻,整场风波却因为一道出人意料的通告而势头一转,这件事情也拐向了另一个方向:在一次觐见后,海国国相培提尔·贝里席选择辞去自己的所有职务、将权力全部交给执政议会;随后,这位王国权臣便带领着自己的亲卫离开了弥林,前往家兵护卫的郊野庄园中隐居。
国相的隐退让大多数人措手不及,也立刻使本不齐心的反对者间发生了分化,这存在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海湾王国是国相一手打造的,如果说雷戈国王是令王国内各方齐心的纽带,那培提尔国相便是纽带的构建者和维护者。倘若没有培提尔十数年来对王国的建设和经营,没有国相发动的十次远征和期间的利益分润,海国王朝很难由一群失地贵族和残兵败将转变为沼泽与森林以东的地区强权;也正是由于这层关系,即使是反对者也找不到足以替代培提尔、同时还能平衡住东西两大群体的人物,更何况托勒特王朝仍在默默注视着这个东方王国,它绝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毁灭这群龙王余孽的机会。
对当下的反对者而言,他们主要有两个诉求,其一是希望国相结束摄政状态、让国王开始亲政,其二是希望王国能够对他们在托勒特远征中遭受的损失进行补偿,例如给失地的服役贵族重新分配土地和领民。除开那些最极端的激进份子,大多数反对者都认为国相继续留任一段时间对王国更加有利:面对体量庞大的托勒特王朝,王国缺乏容错机会、内部纷争也绝不能盲目扩大,眼下国王才成年不久、经验必然不足,王国需要一位能够协调各方关系、辅佐国王理政的老臣;考虑到巴利斯坦垂垂老矣,提利尔兄弟缺乏威望,圆颅大人不熟悉西方事务,培提尔·贝里席仍是目前担当此任的最佳人选,只要他不再大权独揽、尊重并将权力交还给雷戈国王,大多数人也乐见国相继续在王国中枢发光发热。
在建国初期,海湾王国内部的政治环境是及其特殊的,因此,只有明晰了王国内部的特殊情况,查阅史料的后人才能搞明白接下来海湾王国的政局发展:在培提尔辞职后,雷戈国王与执政议会便接管了国家的权力,他们一方面派出军队保护贝里席公爵的安全,同时也尝试着让王国在没有国相的情况下继续稳步运转——既要平衡王国东西两股封臣群体的关系,还要在安抚培提尔的部下的同时设法提拔其他出身的官员,如何驭使王国北部的大量部族和附庸更是个问题——总之,在雷戈一世亲政半年后,国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向贝里席公爵派出使者,请求他重新出山、辅佐自己治理王国。
这半年中,海湾王国的局势并不平静,国王的亲政虽然稳定了王国的核心部分,但在海湾地之外,培提尔离开王国核心导致的震荡仍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接管政务的执政议会不得不面对许多令他们感到陌生和棘手的事务——它们曾经专由国相负责处理——这些事情严重拖慢了执政议会的效率,也给许多人提供了发难的时机。
因此,在这段时间中,巨龙王国内部的许多矛盾开始激化:多斯拉克人和鸠格斯奈人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各路服役贵族之间的争端逐渐激化、各个附庸王国与弥林的关系也变得若隐若离。虽然国王和执政议会已经预料到接管培提尔的遗产必须面对一系列政治动荡,但其规模完全在预料之外,这场危机彻底暴露出了王国内核与边疆间的脆弱连接,面对分裂的预兆,国王和执政议会也只能做出那个理智却也不情愿的选择——让贝里席公爵重新出山。
不过,面对国王的使者,隐居在庄园宅邸中的培提尔没有立刻接受王命。“尊敬的使者,如果你愿意进入我的庭院歇息片刻,观赏我培育的花圃,你就不会想那么残忍地把我召回王宫,让我又陷入进那些政治漩涡里、那些撕扯血肉的风暴中,治理一个庞大且不安宁的王国,可比经营一处宁静的庄园要劳神费力的多了……”,面对国王的特使,前任国相如此回复道。
对于前任国相的这番言论,如今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培提尔或许真的厌倦了那些勾心斗角,想要通过隐居得到安宁,也有人认为这是贝里席公爵以退为进的招数,依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与国王讨价还价,攫取更多的利益。不过,无论他的出发点是什么,此时的海湾王国需要培提尔·贝里席出山稳定局势。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前任国相和国王就自己的权责范围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在国王做出不干涉公爵权力的承诺,并加封其为“大国相”后,培提尔大人再次复位。此次出山,贝里席公爵的获得了海湾地和拉扎林外所有王国领土的监管权,同时也成为了除禁卫军外王国所有军队和舰队的实际指挥者。他的权力宝座变得更加稳定、更加不可动摇。
二、海湾王国的第十一次远征
在重新掌权后,大国相立即召集了王国议会。在这次会议上,培提尔为王国确立了新的目标和政策:托勒特的远征的确给王国带来了重创,但其中的大部分损失都是可以恢复的——损失的战士能够被新生代补上,被夺走的财富也能够通过王国与东方的贸易慢慢补充——圣王的军队终究没有攻入海湾地,王国的核心地区没有遭遇战火,因此,虽然王国在远征中遭受的物质损失令人触目惊心,但它并不是真正令大国相和议会感到棘手的问题。
在大国相看来,真正能动摇海湾王国地区霸权的问题,其实是战败导致的威望损失,这对于巨龙王国而言是致命的,甚至比瓦兰提斯陷落还来得紧急。由于先天的不足,海国王朝在东方的庞大领地和地区霸权,大多依靠着王国在一系列战事中获得的威势和利益进行维持,而随着王国在与托勒特王国的战斗中落败,海国军队战无不胜的神话被打破了,因此,人心开始动摇,许多附庸者也动起了小心思、准备带着自己的领地摆脱王国的影响。
在这一系列地区中,最为危急的地方莫过于大草海和伊班王国。
就大草海而言,自丹妮莉丝·坦格利安战死后,坦格利安家族和海湾王国对大草海的控制就一直不怎么稳定,虽然大国相依靠鸠格斯奈人再度控制了大草海,但弥林与这片广袤土地的联系实在太脆弱了,即便重建再多的城市、设置再多的部领,草原人也终究有自我选择的空间——更何况以上的各项措施也同样加强了他们的实力;随着王国的力量因战败受损,草海诸部开始躁动起来,离弥林越远,这种情况就越明显。
至于伊班王国,这个极北国度的臣服完全建立在海国军队的军事压制上,神王不甘于向金字塔上的小毛孩屈膝,当海国的力量受损,他必然会寻机向南方的霸权发起反扑,而且海国此前不断发起的扩张行动也已经让这个北方王国警惕起来,为防止自己的家园有朝一日也变成服役贵族的封地,神王和反对者们暂时达成和解、一致对外;目前而言,伊班王国明面上仍然是海国的附庸,但神王继续维持它仅仅是为了不当出头鸟,他们正密切关注着南方的形势、重新对大陆北岸的小城邦们施加影响,如果南方的力量继续收缩,这个国度就会立刻脱离弥林的体系。
若依照海国之前的惯例,大国相必然会针对北方的动荡规划一场远征,用武力压服那些不老实的部族和附庸,可随着鸠格斯奈人也开始自行其是,对草海诸部施加武力的成本已大大提高。如果对北方的讨伐长期化,这不光会加剧海国力量的损耗,连托勒特王朝也可能找寻时机横插一脚,无论是资助草海诸部抵抗还是亲自下场进攻海湾地,都会导致王国陷入更大的危机和更加扑朔迷离的未来,这是王国上下都不能接受的道路。因此,在仔细权衡之后,大国相选择用战功和财富来稳定人心,考虑到西方的土地和财富几乎被海国和托勒特王朝瓜分殆尽,大国相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骸骨山脉的另一侧——富饶而混乱的远东。
为了达成新的目标,大国相尝试着暂时与老对手胡戈一世缓和关系。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海湾王国不断派出使节前往君临和胡戈之城,要求同托勒特王朝订立休战协定,以便尽快地结束战事和互换俘虏,恰好此时胡戈国王正在对王国进行进一步的改革,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于是,在国相恢复权力的第二年的春天,国家王座与海湾王国订立了一个两年期的休战合约,如果妥当的话,两国还可以把和约的时间延长。
这一次,海国的高层们正确地估计了国家王座的动向,他们认为篡夺者们在艰难的远征和漫长的边境冲突中得到暂时休息的机会后,伪王和弄臣们都会更加愿意选择暂时和解、交换战俘,订一个比较长期的和约也很有可能。同时,在另一方面,海国也急于从与篡夺者的和约中获取更多向东扩张的优势,例如取回那些在托勒特远征中被俘和被迫投降的人。因此,海国王朝和它的附庸国们同国家王座订立休战和约,除开最基本的内容外,这份合约还涉及了边境驻军的驻地和人数、海上航行的规则、对传令官和使节的保护和对逃亡者的处置。
不过,这份和约的对象只包括了国家王座、海湾王国以及海湾王国的属国,国家王座在东方大陆的三个盟邦,即科霍尔、诺佛斯和罗拉斯不包括在内,虽然国家王座也已声明海国军队对三盟邦的进攻等同于撕毁和约,但在三盟邦与海国的属国们的冲突上,两大强权都无法过多制约,北方城邦与伊班王国的冲突十分漫长,布拉佛斯的灭亡也没能改变这一点,对于它们之间的争端,君临和弥林也没有多少干涉的意愿,只是互相做下了不干涉属国和同盟的承诺。
以上,就是双方同意的停战和约,在这个条约有效的时期内,两个王国间也不断互派使节举行多次会议,和约的时间也不断延长,它同时为托勒特王朝的改革和海国王朝的东方征服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直到海国王朝的第十三次远征打破了它。
接下来,笔者将对第十一次和第十二次远征进行简略的说明;有关于和约破碎与第十三次远征的内容将在下一部分进行叙述。
和约签订后,作为对边境冲突停止的回报,国家王座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托勒特不光积极与海湾王国交换俘虏,还允许那些渴望权力与财富的冒险者自发前往东方,虽然这项举措一定程度上有驱逐不安定份子的目的,但也为海湾王国提供了实打实的力量,当这批越东者安全抵达弥林,培提尔大国相便发起了海湾王国的第十一次远征。
从海路驶离弥林和宁静湾后,海国的远征军便向东进发,大军先是降伏了鞭岛土邦,接着又夺取了莫拉海岛和蝎尾兽群岛,拜拉席恩王朝时期,这里是南方新航路最东端的中转港,虽然大小莫拉克岛、瓦哈尔岛和大象岛已经在第八次远征中被海国王朝控制,但一些老练的国家王座商船队仍然能越过海国军队的封锁,在没有中转港的情况下一口气从戈罗斯航行到这两处岛屿,并经由此地前往亚夏,为家族和托勒特王朝带回可观的财富,如今控制这里,托勒特们便再无可能独自前往亚夏贸易,海国王朝将彻底垄断西方与东方的贸易往来——而且比它的老前辈魁尔斯做得更好。
攻占这几处海上群岛后,大国相延续了海国王朝的惯例,以雷戈国王的民意将当地的土地、财产乃至人口赐予远征军的成员,随后,他便将目光投向了此次远征的核心目标——雷岛和亚夏;在执政议会的规划中,前者将为海湾王国提供取之不尽的出产,后者则会成为王国最重要的贸易对象。因此,当远征军离开蝎尾兽群岛后,它很快就分离为两支舰队:规模较大的那支满载兵士,驶向北方的雷岛,即将为王国带来新的征服;规模较小的那支装载了阴影之城急需的各类物资,它们将一路往东,向这座日升处的城市展现王国的善意。
对于第十一次远征,海湾王国做了万全的准备,因此,就如大国相所规划的一样,远征军接下来的征服也非常顺利。
在北方,登陆雷岛的王国军队在岛屿南部登陆的首都附近登陆,随后迅速扫荡了这座大岛,在几次反击被击退后,女皇选择向海国屈服,而大国相也很快将一位海国贵族送入了女皇的宫廷;此前,女皇的正室掌握陆军、侧室掌握舰队,现在,这位西方来的新丈夫将统领同样自西方而来的皇宫禁军,守卫国家的首都和朝廷。
而在东方,前往阴影之城的舰队也传回了好消息,面对满载着粮食与商品的舰队,这座空旷而偏远的大城向他们释放了友善的信号,海国的船只停靠在黑石港口,卸下来自阳光之地的物资,装载与物资等重的财富,这座城市的确如传说中那般富庶,有人认为这些财富是不洁的,但海国人可不介意黄金的来源。在离开亚夏之前,几位年轻贵族留在了当地,按照这座城市的惯例,他们将成为某位头人或富商的养子;毫无疑问,亚夏向巨龙王国抛出了橄榄枝,或许由于远东长时间的战乱,阴影之城迫切需要一个强大而稳定的贸易对象。
亚夏的友善令大国相喜出望外,此次远征的结果甚至超过了他的最好预期,从各地掠夺、征收或贸易得到的财富几乎塞满了远征军能找到的所有船只,为此,大国相不得不分批撤离军队,并留下老将莫罗诺·杜博管理那些暂时滞留在雷岛的士兵。
当第一批返回的远征军踏上弥林的码头时,整座城市为他们而欢呼,海国军队在远东的扫荡为王国重立威势,舰队满载的财富则稳定了暗流涌动的人心。在王宫的大金字塔上,雷戈国王接见了军队的将领和功臣,他赐予他们赏赐,并宣布将在一个月后为王军举办盛大的凯旋式;也是在这场凯旋式上,伊班神王和那些没有参与远征的草海部族都派出了代表,在全城民众的注视下向国王效忠,而国王随即也赐予他们财富和官职。这一事件标志着海湾王国再次掌控北方。
不过,在欢庆的海洋之外,国王、大国相和执政议会仍然对王国的未来不胜乐观。虽然海国的内忧被暂时解决,但对于它光复西方的目标来说,只有雷岛和亚夏的财富或许还是不够。因此,王国终究把目标放在了那位分裂的巨人,也就是仪地黄金天朝的身上。只不过,令他们也没想到的是,介入当地的契机将很快出现在王国面前。
三、海国王朝的第十二次远征
在第十一次远征之后,海湾王国和仪地的各股势力之间就形成了十分微妙的关系,具体而言,此时仪地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官员、军阀和领主们都普遍对海国和雷戈王十分敬畏,从未有一个西方国王对远东有如此深刻的影响力。
这一现象,或许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魁尔斯和雷岛的毁灭、以及鸠格斯奈人对坦格利安的臣服可能放大了仪地诸侯对海国的恐惧。
尽管两地都曾被黄金天朝征服,但作为与仪地诸朝为邻数千年的友邦,魁尔斯和雷岛在仪地仍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而当它们被海国毁灭或征服后,这种威望在某种程度上便转移到海国身上;尤其在那些往西逃亡的鸠格斯奈部族最终向海国臣服、将雷戈国王称为贾哈塔的信息传回仪地后,这种对海国的恐惧和敬畏便更加明显。
而且,由于海湾王国主要力量在险峻的骸骨山脉另一侧,通往西方的漫长海上商路也被海湾王国彻底控制,这个西方王国对仪地诸侯来说也变得越来越神秘。这种未知很可能引发了诸侯们对海国力量不切实际的想象,毕竟他们只知道海国占据着西方广袤的土地,不清楚海国的领土究竟向西延伸多远。
其次,海湾王国在远东的强势姿态也与当时的国际局势密不可分。
在劳勃先王征服东方的同一时间,仪地陷入了分裂状态。由于承继正统的蔚蓝朝日渐衰弱,掌握北方边军的波雄将军拥兵自立、自称橙黄朝皇帝,那位臭名昭著的巫师领主也打出了复兴黄朝的大旗,占据边境大城卡科萨割据一方。
不过,虽然波雄的叛乱声势浩大,但随着叛乱初期夺取京城的行动最终失败,他无法在深受蔚蓝朝影响的仪地南部站稳脚跟,只能退回北方边疆修整,随后更是陷入了与蔚蓝朝反复争夺关键要冲的螺旋,此番焦灼战事也直接导致了东方的黄朝放弃速取神器的构想,自此黄金天朝的混乱便再未停息。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三朝天子势均力敌、相互制衡的局面,这场长期化的叛乱也使得地方的王侯官员们不断做大,其中尤以蔚蓝朝为甚:随着天子直属的中央军和禁军在内战中不断被削弱,蔚蓝朝对于地方和地方军的控制力发生了严重的倒退,加上蔚蓝天子在与橙黄朝的战争中愈发依赖来自地方的军事力量,无人掣肘的地方豪杰们很自然地轻视起天子的权威,不光在朝中目空一切、肆无忌惮,还不时在三位天子间摇摆、以出兵作战为条件和蔚蓝天子讨价还价,即使有一部分地方势力大体对蔚蓝天子保持忠诚,身处夷都的朝廷也难以约束他们。
久而久之,蔚蓝朝的权威日渐式微,天子只在都城中保有权力,都城外的豪杰们才有着对王土的实际控制权,更外围则有数不清的强盗、教主、巫师、军阀、税吏割据林立。至于橙黄朝和黄朝,他们虽有着强势且服众的君主,但随着时局日渐混乱,他们也不得不将许多权力下放、不得不向地方分润许多利益,同样失去了叛乱初期的强势。
因此,在仪地内战陷入力量平衡、谁也无法立刻讨伐谁时与远方强大的海湾王国保持良好关系成为了争霸战中获胜的重要筹码,卜亥与波雄暂且不提,就连远在世界尽头、与海国完全不接壤的巫师天子也会愿意向其示好。
最后,也是最值得关注的一点,在占据雷岛、玉海诸岛,并且主导了亚夏与外界的贸易后,海国王朝已经垄断了已知世界东部的贵金属与奢侈品贸易,这使得仪地诸侯们不得不通过讨好海国的方式以获取来自海外的财富。
由于仪地内乱和西方自伟大远征以来的一系列战争,虽然拜拉席恩的南方新航路曾将世界两段沟通得更加紧密,但此时的远东贸易网络仍然没有恢复到瓦雷利亚与黄金天朝并存于世时的繁荣程度,仪地诸侯们高度依赖来自南方和亚夏的资源,却无法分出力量影响当地,因此,在黄金天朝力量撤出远东南方的许多年后,自西而来的海国人填补了群岛与海岸的强权空缺,远东的海上贸易也几乎被海湾王国掌控。
同时,虽然仪地与亚夏存在陆上商路,看似也更为重要,但混沌的阴影之地和无处不在的匪盗已经使这条商路的价值一落千丈;相反的,在海国控制玉海后,由于海国舰队、雷岛舰队乃至禅国等小土邦的舰队会定期集结扫荡各地海寇,远东的海上商路较之前已经大大改观。这一时期,不光仪地沿海有大量海国商人活动,就连内地也存在他们的痕迹。
当然,尽管我们前面提到的三重因素可能为海国王朝赢得了很多声望,但海国的实力也并非完全基于仪地人的想象。在这一时期,尽管遭遇了托勒特远征的重创,但海湾王国仍然比任一仪地诸侯都要更加强大和稳定。
总而言之,虽然海湾王国在西方与托勒特王朝的斗争中受挫,但随着培提尔大国相将战略转向东方,海国在远东的威望开始急剧上升,雷戈国王在远东诸贵和仪地诸侯中赢得了“伟大国王”的尊称,地位显赫。当玉海沿岸的土邦和军阀间发生冲突,他们甚至求助于雷戈国王进行仲裁。
因此,随着海湾王国的影响力愈发强大,逐鹿仪地的三位天子也向弥林派来了使节:每位天子都希望与海国结成紧密的联盟关系,其中又以蔚蓝朝天子卜侅的信件最为真诚——在信件中,这位正统天子向海湾王国许诺了一笔极其高昂的佣金,作为交换,雷戈国王需要派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海国军队加入天子的讨逆战争、铲除割据北方的伪帝波雄。
对于大国相和整个海湾王国而言,仪地天子来使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大国相立刻便派出使者向蔚蓝天子回信,在信件中,培提尔允诺海国将派出至少两万军队协助蔚蓝天子“扫除叛逆”,为了进一步加强两国间的关系和盟约,如有必要,当战争结束,雷戈国王将迎娶一位仪地皇女。同样,天子在回信中也很感激海湾王国的相助,他承诺自己会用尽一切方法兑现大军的佣金。
有着第十一次远征的先例在前,整个王国都对这次东方战事充满热情,第十二次远征被立刻提上日程。为了仪地的财富,同国家王座续签和约后,大国相动员了整个海湾王国的力量,他不光将杜博将军在雷岛的驻所就地改为王国的征东将军府,还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募集人手、建造船只、训练军队。考虑到波雄拥有大量骑兵,他也在草海诸部征召了大量战士,就连托勒特王朝的冒险者和雇佣兵也来者不拒,最终,一支五万余人的大军搭乘舰队离开了魁尔斯的港口。
抵达远东后,远征军很快与莫罗诺·杜博率领的征东府军队会合,此时远征军的总数已经接近六万;之后,这支庞大的军队就向北进发,在约定的日期抵达了夷都。
不过,相对于士气高昂的远征军,他们的雇主卜侅却望着城下庞大的军势不安起来,当这支军队的总数呈现在天子面前时,他所担忧的情况也被证实了——到来的雇佣兵数量超过了天子预计的数量,即使将夷都的国库掏空,也依旧有两万人得不到佣金。
面对眼下的缺口,天子非常苦恼:若是一般交易,虽然尴尬,但欠债终究能依靠税收慢慢补上,可佣兵就不同了,要是得不到佣金,他们会在雇主的土地上横行无忌,走到哪里勒索到哪里,对土地上的一切予取予夺。无奈之下,天子派遣使者与培提尔密谈,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最终,天子与大国相达成了一项协定:天子承认远征军在征讨波雄期间对叛乱地区的处置权,也不会过问远征军抄没的财富,并且允许七神教徒在各处传播教义;作为交换,远征军接受天子只能支付四万人佣金的现状,并且对基层士兵隐瞒这一点。
接下来,就像一头横冲直撞的野猪,海国远征军在仪地各处征讨着那些乱臣贼子,对于仪地诸侯来说,这些异国人的插足令人猝不及防,在天子军队的配合下,海国人如旋风般席卷了这片土地,从兴都到提岖,一座又一座城市被蔚蓝朝收复,一位又一位王公与军阀被远征军降服;最终,就连北方草原的鸠格斯奈人也加入了战争,纷纷南下向波雄复仇。
作为军旅出身的天子,虽然身处逆境,但波雄绝不会坐以待毙,他在通往商贸镇的大道上摆开阵型,准备带领橙黄朝军队与蔚蓝朝和海国的联军决一死战,不过,还没等到南方的海国军队,自北南下的鸠格斯奈人就突袭了波雄布置在后方的辎重部队,军队的士气也因此一落千丈,甚至出现了新征发士兵大批脱逃的情况,无奈之下,橙黄天子只得下令向北撤退,可就在大军开拔不久后,他的后卫发现了海国大军的前锋。
随后,一场漫长的追击战开始了,在二十三天的艰难行军中,有十九次交战被记录下来,一开始,波雄的军队还算井然有序,天子亲自率领后卫击退了好几次攻击,但随着鸠格斯奈部族开始聚集,这支缓慢北撤的军队不断被袭扰,最终走向了崩溃——乱军之中,波雄仍率领着一支亲军作战,他意图杀出一条血路,却在战斗中被维斯特洛的波隆杀死,大仇得报的鸠格斯奈人将他的遗体制成了礼器,“鸠格斯奈之锤”此后便成了“鸠格斯奈之鼓”。
当波雄战死的消息传来,商贸镇选择了投降,橙黄朝也自此消失,只剩下部分残党隐匿在乡间。按照此前的约定,海国军队仍然控制着仪地西部的广袤土地,这一方面是为了扫清隐匿的各路乱党,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征收、抄没当地的财富,以此充抵天子的佣金缺额;为了达成目标,培提尔以天子名义赦免了许多豪强,让他们帮助海国人搜刮财富。
一开始,蔚蓝天子默认了海国人的行动,但随着他的税官将重新核算的数字呈上,天子才发现西部比自己预想中要富庶许多,继续搜刮下去,海国人在当地获得的财富将远超过商定的佣金,而且很多官员呈上来的报告也证明许多海国军队压根不遵守他们与蔚蓝朝的约定,留给蔚蓝朝官员的往往是空无一物的官仓。面对这番情况,天子后悔于自己对海国军队的管制太过宽松,王师在战场上不错的表现也让他有了与海国人重新商谈的底气,于是,他扣押了海国人的船队和运回后方的大批战利品,准备以此为筹码与大国相谈判。
天子的出尔反尔令远征军十分不满,他们派出代表与天子的官员交涉,希望能够达成一个新共识,但几个月过去了,不但共识没有达成,天子的态度反而变本加厉,将粮草供应也给切断。此时,大国相明白事态无法挽回,他很快向全军上下公布了事情的真相,随后,愤怒的远征军驱逐了天子的官员,重新扶持了终于自己的豪强,他们离开了提岖的越冬大营,向着南方的夷都进军。
在向南进军的道路上,海国军队势如破竹,他们数次击败前来讨伐的王师,许多人不久前还曾共同作战;在进京的道路上,为了发泄怒火,沿途村镇都遭到了海国人劫掠,当大军兵临夷都时,城墙外的庄园和市镇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随后,一场规模不亚于瓦兰提斯围城战的战斗就此展开序幕。
在夷都城下,大国相花费了两周的时间布置军队和工事。他对于这场围城战的构想很简单:先用器械轰开足够大的缺口,然后用自身的军力优势碾压守军,赶在各地的官员和军队能够组织起有效力量增援前,一举拿下城市。对此,在整个围城战期间,海国军队一直向夷都的城墙倾泻投石,突破城墙的尝试持续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期间也曾将城墙打出数个缺口,但由于天子禁军的拼死抵挡,海国人对这几处缺口的攻势都被击退,双方陷入了漫长的僵持,没人知道围城将持续多久。
事情的转变来源于城内。比起身处异乡、团结一致的海国军队,夷都内的朝廷反倒出现了分裂,许多达官显贵本就不想与海国人起冲突,如今海国大军兵临城下,他们便将一切的过失都归咎在天子身上。
在这些名门贵胄中,态度最坚决的是京兆丰氏,他们是蔚蓝朝第五代天子的小宗后人,近些年在朝廷中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也因此引来了天子的忌惮和打压。就在一年前,家主丰治的长子丰隋英年早逝、死因可疑,只留下一个年幼的独女,而次子丰英也在不久后获罪流放海岛,不知生死,如今只剩下最小的儿子丰华尚幸免于难。在刻骨的仇恨下,丰治很快与城外的大国相暗通款曲,他要求雷戈国王与自己的孙女纱姬联姻,作为交换,丰氏的部曲将夺取城门,并在城破后协助海国军队攻占其他还忠于蔚蓝朝的领地,大国相答应了他的要求。
就此,夷都最终陷落了,抵抗者被屠戮、反对者被清洗,就连天子卜侅也成为了大国相的俘虏,被押送到弥林软禁,传承十七代的蔚蓝朝就此灭亡。如今,大国相已然成为仪地的主宰,悠久国度积累的无数财富落入其手,这前所未有的丰功伟绩更使得他的地位无人可撼,同理,巨龙王国也终于摆脱了战败的震荡,它在东方的霸权已然稳固。
不过,虽然在远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大国相没有忘记自己因何而来,也没有忘记仪地仍然有大量忠于蔚蓝朝的臣子。于是,他一方面尽可能将自仪地掠夺的人口和财富迁往海湾地,另一方面则与丰治共同扶持了一个叫唐隆的傀儡天子,这个傀儡王朝被称为浅绿朝。
最后,在天子的“召令”下,丰治被任命为浅绿朝的总管和镇守将军,不光掌握着几内军事力量,还拥有监督、撤换各地官员的职责。为巩固新天子的统治,大国相将“圆颅大人”斯卡拉茨和兽面军留在了夷都,随后便带着远征军和无数战利品离开了仪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