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打破规矩,才能重立规矩(1 / 1)

加入書籤

回了宫后,朱允熥心情终于好多了。

朱元璋还是挺懂得安慰人,带朱允熥出去散心,一切都会好起来了。

赵姝和徐妙锦她们很贴心,姐姐妹妹们也安慰了一会,让朱允熥心情缓过来了,又要继续处理政务。

时间过得很快,科举快要来了。

朱允熥早就把试题确定下来,送回去给礼部的人。

在京城考的科举,名为会试,有资格进京考试的,都是各省举人。

除了会试,还有县试、府试、院试等地方各级考试。

以及省级考试乡试,只有过了乡试的读书人,才有资格进入京城参加会试。

现在的科举,除了京城的会试,还有所有地方的考试,都会一起同步进行。

会试和地方的试题,又是完全不同。

考试开始前夕,朱允熥还能看到数不清的文书,不断送进来,给他汇报各种情况。

科举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下面那些文官对此极度重视,不断给朱允熥上奏汇报,或者提出建议。

“这几天的政务,基本都被科举充斥!”朱允熥不由得吐槽说道。

杨士奇笑道:“因为科举,除了是读书人的盛事,还是他们拉帮结派的一种手段,所以特别重视。”

朱允熥问道:“此话怎讲?”

杨士奇说道:“比如臣是江西人,那么江西的读书人,特别是比较有名气、有才华那些,进京之后首先会去拜访江西的官员,即使是臣也收到了几份拜帖。”

虽然他不是朝中重臣,但他是皇太孙殿下身边的人,有些时候比朝廷重臣的身份还重要。

有人会给杨士奇送拜帖,也是正常情况。

听了杨士奇的话,朱允熥便明白什么是拉帮结派。

每个不同地区的读书人,肯定都会找到那些,对应在宫中当官的官员抱大腿。

杨士奇又道:“这样做,除了是地方读书人报团,能在京城过得更好,而那些有名气有学问的读书人,还希望自己可以得到赏识,得到更好的成绩和名次。”

朱允熥可以理解,杨士奇的这一番话。

地方抱团,是正常现象。

虽说科举公平,但又不一定是完全公平。

杨士奇继续说道:“不过这种情况,南方的会比较多,北方的较少。”

朱允熥说道:“朝中的官员,南方的最多。”

杨士奇点头道:“是的!北方的读书人在以前被蒙古人杀得太多了。”

朱允熥寻思着问道:“你认为,科举会不会出现南方的太多了,而北方的一个都没有,从而传出闹剧的情况?南方认为北方不行,北方又会认为南方舞弊!”

杨士奇郑重道:“若是按照如今的趋势,长此以往,早晚会如此,殿下高瞻远瞩!”

对于朱允熥已经能想到这种可能,杨士奇佩服不已。

朱允熥只不过是对历史,有了提前的预知。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杨先生认为该如何?”朱允熥又问。

“北方读书人在学问方面,确实不如南方。”

“但北方并非没有能人,他们的文章以务实为主。”

“奈何阅卷的不喜欢务实,因为大部分的阅卷官员,都是来自南方。”

“他们的文章,重视词藻,其实也说不上偏私,只是标准不一样。”

“要把南北标准变成一样,又不好处理,因为南人的文章确实写得更好,这样南人就会认为不公平,而要大闹。”

杨士奇把自己心里的想法,都说了出来。

朱允熥听完了,连连点头。

大明很大,东西南北,每个地方都不一样。

他们又喜欢,抱团取暖。

每个地方的,都是不一样。

要把这些调和起来,还没那么容易。

朱允熥问道:“南北分榜如何?”

“南北分榜?”

杨士奇听着心里在想:“也要有个分开的理由,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北人觉得殿下看不起他们,南人也会觉得殿下看不起他们,才做了这个分榜,有一种两边不讨好的感觉。”

这样听起来,又确实是个问题。

朱允熥说道:“唯有让他们闹起来,才有条件提出分榜。”

那些读书人,真不好安排。

让他们不满意了,他们还会发动整个读书人的群体,到处搞事闹事,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抹黑。

比如秦始皇的名声,差不多就是被他们抹黑,还有未来的雍正,其实没有那么不堪。

但是和读书人的群体不对头,就会被他们喷了再抹黑。

能够传到后世的历史典籍,全部是读书人写的,也只有他们,才有如此资格。

朱允熥觉得自己做得太过了,早晚也会被他们写成昏君。

杨士奇说道:“理论上是这样没错,不破不立,只要有人将其打破,才能重新立起其他规矩。”

即使他是南方文官,但也是如此认为的。

朱允熥沉默了。

要把这个科举做好,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背后要做的实在太多了。

杨士奇似乎明白,朱允熥现在心里怎么想,道:“如果想达到殿下想要的目的,真的只能让他们大闹一场。”

“一来可以借此机会,实现南北分榜,二来表明殿下重视科举,能在一定程度上,拉拢南方的官员,再把南方官员那些打算打破。”

朱允熥听了眼前一亮!

现在他的劣势,还在南方官员上面。

确实可以操作一下,让那些官员觉得自己在向他们示好。

再等到把事情闹大了,就能把这一份示好收回来,而朱允熥一直没有做错,所有的错都是他们犯的。

闹大起来了,朱允熥没办法,只能把南北分榜顺势提出来。

想法是很好的,但朱允熥也有顾虑,道:“万一事情闹得不可收拾,如何?这件事应该很不好做。”

杨士奇说道:“宝钞和丝绸布帛闹得那么大,殿下也做了!”

说的好像,也很有道理。

之前的宝钞事件同样比较严重,让朝廷的信用几乎完全被败光,最后不也没事,主要是他们在背后操作的技巧。

杨士奇躬身道:“臣只是提议,还请殿下慎重选择。”

毕竟这件事确实比较严重,杨士奇也不敢保证,可以承担起这个后果。

朱允熥说道:“杨先生,我选择了这个方法,接下来如何做呢?”

杨士奇说道:“很简单,暗示文官,让他们知道殿下对江南读书人的好,就行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