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对立(1 / 1)
杨士奇离开文华阁,首先到礼部走走。
“杨大人,怎么来了?”
张紞看到杨士奇的时候,还是客气的打了个招呼。
主要也是因为,杨士奇是朱允熥的人。
能够跟在朱允熥身边的,即使官职没有那么高,但也代表着一种,很特殊的意义,很难不让人不对他客气一些。
杨士奇笑道:“我是帮殿下,来看看科举进行得怎么样了。”
张紞说道:“还请杨大人回去告诉殿下,请殿下放心,我们一定会做好!”
他们主持科举,又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
肯定信心满满,认为一定没问题,等好消息就够了。
杨士奇说道:“殿下还有些话,想说一说的。”
张紞说道:“杨大人请说。”
听到朱允熥还有意见,要通过杨士奇转述,张紞认真起来了。
杨士奇说道:“殿下说过,有意和诸位文官,修好关系,你懂的吧?”
张紞当然很懂。
朱允熥的背后是武将,和文官的关系不算好,特别是南方系文官,如今主动提出想修好关系,张紞因此还愣了一会。
很快又觉得,这是件好事。
他们文官担心的,不正是朱允熥不想重用文官?
杨士奇看到张紞的欣喜,便明白要拿捏此人不难,又道:“这次评卷的,都有谁?”
张紞回过神来,道:“有我,还有副都御史练子宁,翰林学士徐季常……”
他一瞬间,念了好几个名字。
杨士奇听完后,发现全部是南方系官员。
看来在朝廷里面,南方的官员还是占据主导。
杨士奇说道:“再加一个解大绅,是殿下的安排,另外殿下说,多给南方读书人一些机会,多多录取,你懂我意思吧?”
“我懂,我懂!”
对于加一个人,张紞没有任何意见,毕竟解缙也是南方人。
再听杨士奇的话,张紞就明白,这一次科举会给足南方人便利,不过张紞也自信,他们南方人的学问,肯定要比北方人好太多了。
给南方人多点机会,还是很应该、很理所当然的事情。
何况还是朱允熥,给他们南方系伸出的橄榄枝。
应该是想通过科举的方式,拉拢他们南方官员,主动给台阶下,别人怎么想的,张紞不知道,反正张紞现在就是这样想。
杨士奇笑道:“张大人明白,那就够了,殿下看好南方。”
“我的提醒送到了,接下来就是你们的操作。”
言毕,他先离开了。
张紞笑着送走杨士奇,沉吟了片刻,觉得这个一定不是开玩笑,而是殿下,真的这么想,马上去把练子宁他们找来商量。
他们听了此话,首先便是沉默,在判断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但他们又认为,是真的可能性很大。
毕竟南方系的官员,在朝廷当中是中流砥柱,占据了绝大部分职位,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他们认为朱允熥未来可能寸步难行。
那么如今拉拢他们,是很合情合理的。
练子宁问道:“两位觉得呢?”
张紞说道:“我认为,可行。”
他本就有一些门生,以及老家的读书人前来拜访,求自己给点好处。
之前他还不知道,可以如何安排,如今有了朱允熥这个暗示,貌似一切都好安排了。
“可行。”
其他人也赞同了。
其实他们也有一些,自己老家当地,比较有才华和名气的读书人,来找到自己。
文章看过了,如果可以正常发挥,能榜上有名,名次还不低。
但如果通过这样的操作,把名次抬高一些,他可以拥有一个更好的门生,以后回老家也倍有面子。
他们都觉得,朱允熥这个示好和拉拢,可以操作下去。
还很自信地在想,朱允熥除了拉拢他们,还能做什么?总不能靠一群武夫治国,武夫打仗还行。
朱允熥的治国,还是全靠他们这些南方官员。
看到他们都如此赞同,练子宁豁出去道:“那就干了!”
他们一致认同,如此是可行的。
反正也是为了他们南方官员的利益,皇太孙殿下还派人前来暗示了,这样的好事,不干白不干,那就干下去。
他们再找来其他几个负责评卷的官员,一起商量研究应该怎么办。
——
金陵城,一家客栈内。
“景兄的文章,写得真好!”
有人拿起一篇文章拜读,越看越是赞叹不已。
坐在他身边的,还有一个男人,正是那位景兄,全名景清,闻言微微笑了,道:“顺手所写,说不上多好,没有太多辞藻、文笔和典故。”
另外一个读书人说道:“辞藻文笔这些,不过是南方人才会追求,我们北方人没有南方人那样浮夸,我们追求的是务实,真真实实,脚踏实地。”
还有读书人赞同道:“没错,我们务实,和别人不一样。”
还有人说道:“景兄保持着这种策论水平,一定能高中,不是状元,就是榜眼了。”
听了此人的话,其他人一起笑了。
景清摆了摆手,谦虚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你们别这样说了。”
他还是挺谦虚的,但其他人似乎不给他谦虚。
那些北方读书人,大肆赞扬景清。
但是他们的话,让同样在一家客栈的其他人,感到不满意了。
“你们北方人,没有才学就没有才学,什么务实?什么我们南方只会浮夸?”
“不就是,写文章都写不好,所以用务实来掩饰自己没有才学的不足,不知所谓。”
“他们北人就是这样,自娱自乐,管他呢!”
“说的没错,等到放榜的时候,谁好谁坏,一眼便知。”
旁边的桌子上,都是南方读书人。
他们把景清那一张桌子的对话,全部听到了。
听到他们北人如此自娱自乐,再贬低他们南方读书人,心里肯定很不爽,于是出言嘲讽,声音也不掩饰,嘲讽的话,全部让景清那一桌的人听到了。
科举临近,不少参加会试的读书人,都聚集在金陵,到外面随处走一走,读书人到处都是,两地的读书人,在同一家客栈内遇上,是很寻常的事情。
景清他们那一桌子的,听到了这话,当即有人很不满地站起来,生气地指责对方。
“你们这样说,什么意思?”
他们很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