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政务之辩(1 / 1)

加入書籤

半晌后,朱元璋才缓过神,看着刘英,有些无奈。

“咱以后,岂不是要装聋作哑?”

“这倒是不用!”

刘英轻笑道:“殿下只需谨言慎行,可以多看,但却不能随意说出自个主张便可以!”

“就是不能让下面那些官吏揣摩出咱的意思,也不能随意提拔官员,若不然这些官员出了问题,最后还得咱担责?”

“殿下英明!”

突然,朱元璋想到什么,眉头再次皱起,“那咱岂不是当了吴王,手中权力却愈发小了?”

“雍泰,那这岂不是与将一众国事交给下面官吏,咱这个吴王其实什么都不用管!”

“但若是下面出现了权臣,他们结党营私,祸国殃民。

而咱的后代,却像元帝那般,只顾贪图享乐,穷奢极欲,不顾天下百姓死活……”

“这不对,不对,这是太平盛世之时,君王才可用的法子。

但现在,天下大乱,蒙元还没被消灭,咱怎能如此行事?”

“雍泰,你这厮莫不是觉得自个贪图享乐,有些孤单,想要拖咱下水?”

说起这个,朱元璋语气直接重了起来。

紧紧盯着刘英,也还有些气恼。

刘英也不气恼,“那不知上位怎么处理政务?”

朱元璋肃声道:“咱要更勤勉,每日都将李先生与秦先生他们处理的政务,都仔细瞧上一遍,只要有问题,就叫他们改过来。

除非没有任何问题,才允许施行!”

“另,每隔四五日,咱便出宫一次,挨个巡察应天,或是周边一众府县!”

果然,这才是老朱,哪怕是他已经鼓捣出了辅臣,老朱还是不放心,还想要用老师批改作业方式一般,去亲自过手一项项政务!

“殿下,容臣再问一句,那么多的政务,殿下可否看的完?可看的清楚?

亦或者,一些政务,殿下需要多少时间,才能理清其中内情,再找出合适的法子?”

朱元璋脸色顿时一黑,“咱会向秦先生与李先生他们一一请教,另在多读书,不出一两年,便会顺当!”

“殿下,这不就是您自个成了丞相?然后,整日又陷入繁琐的政务之中?”

“不出两年,依照殿下麾下朱家军的发展速度,整个南方会平定。

甚至,还能再北伐一次……那会,殿下麾下所治理的城池,会比现在多上两三倍!

那会,殿下还能处理过来否?”

“能!”

朱元璋黑着脸,咬着牙,一脸狠色,他知道这些政务多,但处理不完,他也要处理完。

“殿下勤勉,乃是天下百姓之福!”

刘英有些佩服的拱手行了一礼,他就只能贪图享乐,受不了一点苦。

朱元璋神色稍缓。

“但是殿下,不知那些官员,愿与殿下这般吃苦?”

朱元璋脸色又是一黑,“有咱看着,他们还能耍什么花招?”

“殿下,他们若有什么事,不愿让殿下参与,或不愿和殿下在一些事上争辩。

他们可随意用一些琐碎小事,捆住殿下,与殿下熬时间。

亦或者,他们可写一大堆啰嗦无用废话,让殿下将所有时间,都耗费在看奏章之上……”

朱元璋顿时大怒,“他们胆敢如此,咱定严惩不贷!”

随即,朱元璋又想起什么,盯着刘英问道:“雍泰,若是按照你这般所言,咱还需要一个丞相来替咱治理朝政?”

“那些历代皇帝,都设丞相一职,就是为了此事?”

“这……”

刘英犹豫了一下,还是缓缓点头,“殿下,若这般说,那些丞相都是从一小官,一步步登上丞相之位!

他们对地方各府各县政务最是熟悉,处理政务,或是应对那些官吏,也都得心应手!”

朱元璋眉头顿时再次皱了起来,“雍泰之意,咱现在也需要一个丞相来处理政务?”

“殿下误会了!”

刘英连忙解释,“现在,殿下已有李先生、秦先生这几位辅臣,他们便完全可履行丞相之职!”

朱元璋微微点头,他这下也有些明白了。

说来说去,刘英还是以前的那个心思,让他少表态,少处理政务,高坐王位,看着李善长与秦从龙他们处理一应政务。

但越想,朱元璋仍是觉得有些不得劲。

“雍泰,此时正是乾坤倒转,万象更新之时,咱怎么能安然享乐?”

“你老实给咱说,咱不信你要让咱学你,去享受,去当个太平君王!”

刘英轻轻一笑,“自是不能!”

“殿下既为君王,便当胸怀天下事,要考虑整个天下之事,甚至是整个天下十年之后事宜,甚至是百年后的事。

至于臣等,不论是丞相,或是一众辅臣,亦或者知府知县等官员,都只考虑自个在任之事。

因,他们需要升迁,也需应付各种关系。”

“百年后的事?”

朱元璋两眼一亮,他越想,还越是如此。

他一直以来,都一直在想,打下浙东后,要如何?打下整个江南之地,要如何?

甚至是,打下整个南方之地……

而麾下的文臣武将,大多都是为了功名利禄,甚至是为了生存。

哪怕是打下整个天下,这天下也只是他老朱家的,那些文臣武将才不用去多费心神,想那些事!

至少,这现年,从没有一个官员,给他去讲这些事!

唯有雍泰!

这厮虽喜欢享乐,但也真心是为他朱元璋,为整个天下考虑!

“咱明白了!但一些主要政务,咱还是要多看看,以防被一些官员蒙蔽。”

“殿下英明!”

刘英露出笑容,“殿下也可让那些巡察御史,多将各府各县之事,上报给殿下。

若有什么主要政务,殿下便可让六部,或一众辅臣,各根据下面情况,想出各自的法子。

殿下再依据这些法子,综合考虑,得出最适合的法子。”

“善!”

朱元璋两眼再次一亮,“咱明白了!”

“殿下英明!”

刘英拱了拱手,便没再说什么。

老朱虽然是在佃农的家庭中,受教育长大的。

但这聪明才智,还有一应格局,真不是他能比的。

而这时,李善长与秦从龙两人,带着一本名册,走了进来!

看到满脸喜色的朱元璋,两人心中也都莫名轻松了一截。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