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论乡绅儒士如何生财(1 / 1)

加入書籤

“天下儒士,自幼求学之艰,耗费之高,已为共识!

束脩之费,文房耗材,典籍购置,科考盘缠,书童奴仆……如此种种,仅靠收租,难以维系!”

“如此,才衍生出种种欺压盘剥百姓,兼并田亩之恶事……愚以为此乃最为愚蠢之行为……”

“自古,赚钱之最,当以行商……”

“然,朱子却斥商贾为逐利忘义之辈,如寒霜覆野!但却接受海商蒲寿庚资助建石井书院,岁收香舶税银三千两养士……

张子主张市肆之官,不可轻授,但其横渠书院岁费半数来自凤翔酒商捐助……”

“种种大儒轻商言论,却恰似苏州园林中的旱船摆设,恰似苏州园林中的旱船摆设,又在现实中享受漕运便利。

岂不知,朱熹书院梁柱上的盐商捐资铭文还在否?”

“愚不知,如此吊诡现象,是为何来?以至于道德理想与现实需求之分裂。”

“愚以为,儒商本同源,义利相生。”

“天下儒生皆以言利为耻,乃是公义。观《周礼》九赋,关市之征列于邦用;《孟子》称“通功易事“,未尝绝市廛之论。”

“先秦典籍《尚书·酒诰》载:‘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商贾起源本与孝道相系……”

“孔子周游列国,子贡结驷连骑,以资师门,此乃儒士与商贾之相融。”

“司马迁曾在《货殖列传》中直言: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

“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三代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初未尝有士农工商之分……”

“朱子又注《大学》,‘生财有大道’,特揭‘为之者疾,用之者舒’之要,岂非以商道暗合天理?”

“明道先生程颢知晋城,立‘市易法’平谷价;范文正公置义田,半赖苏杭绸缎之利。

绍兴六年饥,浙东豪商运闽米十万斛,活民百万,此非商贾之功乎?

儒者空谈井田制,终不及商贾漕船一粒之实……”

“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商贾通九州之货,实为礼乐之血脉。王荆公变法,特置市易务。今有腐儒犹诵君子固穷,却坐食漕粮;空谈重本抑末,而不知江南织机一响,可抵北地万亩禾黍……”

“天下儒者可知,吴王设白盐、石泥、玻璃、火药炸弹……

凡此种种,所赚几何?可活多少百姓?”

“伏愿天下儒者,观子贡之瑚琏,思端木遗风;效陶朱之泛舟,悟天道盈亏……”

“名士吟诗作画,所卖商贾之钱财,可换多少束缚?多少笔墨纸砚?多少典籍盘缠?”

“儒士精通典籍,智慧超绝,若是经商,办实业,为百姓提供赚钱养家之活计,为国家缴纳商税,为自家赚取读书之财……”

“商通难得之货,工成可用之器!真正伟大的文明,绝非将义与利置于对立的两端,再去压榨乡邻。

而在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在于共生!”

“四民异业而同道。儒士有教化蒙昧,教化天下之责,为何不教化商贾之逐利思想?……”

“若使商贾铸银为墨,化利为义,较之腐儒空谈格物,孰为真儒?”

“国富在民智民德,而民智民德又资于物质之进境。

谁言天下唯有武将可开疆扩土,士大夫与商贾相结合,出征满意,以货物钱财为武器……”

“诚能如此,则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圣人之道,其在斯乎!”

……

这篇文章写完,又用了九张纸。

刘英看了一遍,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直接从一旁拿一块镇纸压住,直接起身,前去睡觉。

一夜,睡的极为踏实。

翌日,日上三竿,刘英才起床。

慢悠悠吃完早膳,将那十多页纸张放进木匣,径直前去吴王府。

在吴王府。

李善长与秦从龙等人,也都拿着一张反驳那些徽州人污蔑的文章。

想要求得朱元璋允许,将这些文章发行天下,以为朱元璋正名。

虽然没等到刘英所写的文章,但既然李善长与秦从龙等人已经各写一篇出来,而且还极符合朱元璋的口味。

朱元璋自是满脸喜色。

“李先生,此事便交给你,速将这五篇文章传遍天下!”

“喏!”

李善长满脸喜色,拱手退了出去。

到了门口,正好看到进来的刘英。

“见过军师!”

“李先生!”

两人互相打了个招呼,便错身而过。

“参见殿下!”

刘英进入正殿,对着朱元璋拱手见礼。

“雍泰?”

看到刘英,朱元璋下意识一愣。

随即,便看到刘英怀中的木匣,两眼顿时亮起。

“雍泰,你的文章也写出来了?”

“正是!”

刘英微微点头。

“来,来,快拿过来,让咱好好瞧瞧!”

朱元璋顿时有些迫不及待的说道。

“是,殿下!”

刘英走了过去,打开匣子,将那《论均田与诛恶绅奸商之事》的文章纸张,取出交给朱元璋。

朱元璋直接看了起来。

“治乱之枢机,系于阡陌;盛衰之枢机,伏于垄亩……”

第一句看过去,朱元璋心中便是一震。

雍泰写的这篇文章,好像比李善长、秦从龙他们所学的文章,读起来更让人心神澎湃,又有些气愤难耐!

尤其是,在看到徽州一众恶绅奸商,还有那些贪官污吏与寺庙,所做的种种恶行。

朱元璋恨不得提刀,去将正在服役的那些恶绅奸商与贪官污吏们,都扒皮抽筋。

“还请天下尚存有志之士,以事实为准,莫轻信诋毁吴王之言!

当志匡扶汉家天下为己任,救万民于水火……”

看到最后,朱元璋又轻轻吐了一口浊气。

看向刘英,神情莫名。

“咱没想到,雍泰藏的如此之深,竟然也能写出这般辉煌大气之文章!”

“咱观李先生、秦先生他们所做文章,也不及雍泰此文!”

“李先生与秦先生他们也做文章了?”

刘英一愣。

“嗯!”

朱元璋微微点头,“他们也上请,写文章为咱正名!”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