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良种推广计划(1 / 1)
四月清晨的风,还带着一丝未褪尽的凉意,吹拂过晋南大地。
阎长官在林家宅院休养了几日。
伤势在百草先生妙手和林家悉心照料下,已大为好转,虽还不能剧烈活动,但在院中踱步已无大碍。
推开后院的门扉。
那扑面而来的、带着泥土腥气和新鲜麦秆清香的暖风,以及远处传来的鼎沸人声,让他精神为之一振。
他被苏婉贞搀扶着,缓步登上宅院侧后一座不高的土坡。
这里视野开阔,能将大半个林家村以及那铺展到天际的金色麦田尽收眼底,眼前,是一幅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的画卷。
三千亩麦田,在四月的阳光下流淌着纯粹的金色,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腰,汇成一片壮阔的海洋。
晨风过处,麦浪起伏,发出沙沙的低语,那是土地最慷慨的馈赠。
视线拉近。
那“海洋”之中,无数身影正如同勤劳的工蚁般劳作着。
男人们赤裸着古铜色的臂膀,挥舞着镰刀,每一次弯腰、挥臂、割断麦秆的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律,金色的麦浪在他们身后整齐地倒伏。
妇人们紧随其后,麻利地将麦子捆扎成束。
半大的孩子在收割过的田垄间穿梭,小脑袋一低一抬,专注地寻找着每一穗遗落的麦粒。
吆喝声、谈笑声、镰刀割麦的“嚓嚓”声,交织成一首交响曲,充满了原始生命力和丰收喜悦。
阎长官的目光,很快被田埂上一支特别的队伍吸引。
那是保安团的士兵,他们褪去了草绿色的军装,穿着与村民无异的灰布短褂。
正两人一组,用结实的木杠抬着捆扎得如同小山般的麦捆,沿着田埂健步如飞地向村中运送,汗水浸透了他们的后背,肌肉在紧绷的布料下贲张,脚步却沉稳有力。
另一队士兵则直接下到麦田深处。
在劳力明显不足的田块里,挥动着镰刀加入收割。
他们的动作或许不如老农那般圆熟流畅。
但胜在年轻力壮,纪律性强,效率极高。
“那是栓柱家的地。”
苏婉贞在一旁轻声解释。
“他爹前阵子闪了腰,正愁呢。”
“石头兄弟带人过去,顶了大用场!”
语气中带着对自家保安团的赞许。
阎长官微微颔首,目光深邃。
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助收,更是一种高效的军民协同。
士兵们分工明确,行动迅速,体力惊人。
而且对田亩分布、谁家需要帮助似乎了然于胸。
这种组织度和执行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这支保安团,在战场上是悍勇的战士,在田间,亦是可靠的臂膀。
这林家村,民心可用,民力可倚。
他的目光顺着运送麦捆的队伍移动。
投向村中央那片巨大的打谷场,那里更是人声鼎沸,热火朝天,麦捆堆起了一座座金灿灿的小山。
场地的核心,是几台发出“嗡嗡”轰鸣的机器。
“那是…脱粒机?”
阎长官眯起眼睛,有些不确定。
他见过畜力拉动的石碾脱粒,也见过纯粹的人力摔打。
但眼前这种靠人力脚踏驱动,却能如此高效地将麦粒与麦秸分离的机器,却是第一次见。
“是,长官。”
林永年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他不知何时也来到了坡上。
“是脚踏式脱粒机。”
“工业区里几个老师傅,参照省城那边传过来的洋图纸,又结合本地材料,自己捣鼓出来的。”
“比石碾快。”
“比人力摔打省力干净得多。”
阎长官凝神细看。
只见精壮的汉子们轮流上阵。
双脚奋力蹬踏着轮盘,带动内部滚轮飞旋,麦捆被迅速塞入机器入口,伴随着更响亮的“哗哗”声。
金黄的麦粒如同金色的瀑布,从下方出口汹涌倾泻,落入下方铺垫的苇席上。
另一边。
被打碎的麦草则被强劲的气流吹出,由专人用木叉快速堆向后方,形成高高的草垛。
效率!
阎长官心中再次为这个词震动。
这种机器,大大提高了脱粒的效率,节省了宝贵的人力和时间!
工业区…
这个依托林家村建立起来的小小工业点,展现出的实用技术和改造能力,再次超出了他的预期。
从能打能唬的“假马克沁”、“没良心炮”。
到眼前这实实在在提高生产力的脱粒机…
林永年掌管的这个工业区,其潜力和价值,远不止于生产砖瓦水泥!
打谷场上。
妇女和老人正拿着木耙,快速地将堆积的麦粒摊开、翻晒。
金色的颗粒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浓烈的新麦香气混合着尘土的气息,随风飘来,沁人心脾。
孩子们在草垛间追逐嬉戏,无忧无虑的笑声在忙碌的背景中显得格外清脆。
看着眼前这洋溢着汗水、喜悦和富足气息的丰收图景,阎长官的脸上也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丝宽慰的笑容。
经历了前几日的血雨腥风、生死搏杀,眼前这平和而充满生命力的景象,如同最好的疗伤药,抚慰着他紧绷的神经。
这就是他治下的土地,是他想要守护的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他的目光扫过田间地头那些身着灰布短褂、埋头苦干的保安团士兵。
又望向村外峡谷方向隐约可见的寨墙哨卡,加强巡逻,增派岗哨。
甚至可能安排部分士兵便衣混在村民中…
这些措施必然已经在执行。
昨夜缴获的两挺刘易斯机枪,此刻想必正架设在制高点,枪口警惕地指向可能来犯的方向。
“永年。”
阎长官收回目光,声音低沉。
“这脱粒机…是好东西。”
“工业区,还能做出更多…有用的东西吗?”
他刻意加重了“有用”二字,目光意有所指地扫过打谷场上的机器。
林永年心领神会,恭敬道:
“长官放心。”
“只要材料、图纸和样品到位。”
“工匠们的手艺和心思,是活的。”
他没有明说。
但话里的潜台词清晰无比——工业区有这个潜力,去生产更多“战场急需”的物品。
阎长官点点头。
不再多言,只是将目光重新投向那片金色的海洋和忙碌的人群。
午后。
林永年拿着几张墨迹未干的报表,步履轻快地走进了阎长官暂居的书房。
“长官,这是初步核验的收成总览。”
林永年将报表双手奉上,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振奋。
阎长官接过报表,目光沉稳地扫过。
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地块、亩数、实收麦捆、估算产量…
他的视线最终落在了报表最下方那个用朱笔圈出的数字上。
经过初步核算的平均亩产。
二百六十五斤!
“多少?!”
阎长官以为自己眼花了。
猛地抬起头,锐利的目光如同实质般刺向林永年,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拔高。
“二百六十五斤?!”
“永年,你确定没算错?!”
这声质问,并非怀疑林永年的能力。
而是这个数字实在太过惊人!
阎长官主政山西多年,对农事并非外行。
晋南之地,风调雨顺之年,上好的水浇地,亩产小麦能有一百七八十斤已属不易。
今年大旱,长治周边赤地千里,许多地方颗粒无收,饿殍遍野!
林家村虽有“神佑”般的新水源支撑,免于旱魃之祸。
但亩产竟能达到二百六十五斤?!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奇迹!
这比前几日他看到那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时预估的,还要高出太多!
“千真万确,长官!”
林永年斩钉截铁地回答,脸上因激动而泛红。
“所有麦捆都已脱粒入仓。”
“称重核算了不止一遍!”
“扣除水分和少量杂质,净重平均每亩二百六十五斤,只多不少!”
“这还只是保守估计!”
阎长官捏着报表的手指微微用力,纸张边缘都起了褶皱。
他眼中精光连闪,震惊之后是巨大的狂喜,随即又转化为深沉的思索。
粮食!
在这个乱世,粮食就是命脉!
是军队的根基,是民心的基石!
林家村这三千亩地,意味着近八十万斤的粮食!
这不仅解决了林家村自身和工业区的口粮问题,更是一笔巨大的战略储备!
他霍然起身,在书房内踱了两步。
猛地转身,目光灼灼地盯着林永年:
“永年!”
“如此丰产,是天佑我晋南,更是你林家村之功!”
“这粮食…你作何打算?”
“是存是售?如何分配?”
这才是核心问题!
如此巨量的粮食,如何处理,牵动着无数目光和利益。
林永年显然早有腹稿。
他挺直腰板,眼神明亮,声音沉稳有力:“回长官!”
“粮食关乎根本,永年不敢擅专,正要请示长官!”
“属下斗胆,想以此为契机,做一件大事!”
“哦?大事?”
阎长官浓眉一挑,来了兴趣。
“说来听听!”
“长官容禀!”
林永年语气带着一种开拓者的热忱。
“这高产之根本,在于良种!”
“我林家村历经数代选育,方才得此良种!”
他顿了顿。
抛出了酝酿已久的计划:
“属下欲以‘领航者公司’之名,下设领航农牧!”
“第一步,就借此次晋城府为赈济灾民、恢复生产而组织的‘以工代赈’工程——开荒、兴修水利(尤其是水库)——作为契机!”
林永年继续道:
“我们领航农牧将提供林家村精选的良种。”
“优先供应给参与这些‘以工代赈’工程的农户!”
“让他们在新开垦的、或有水库保障灌溉的土地上,种下我们的高产麦种!”
“同时,公司会派出有经验的农人,指导他们新式耕作之法。”
“如何利用好新水源。”
“如何施肥保墒!”
他的声音愈发激昂:
“此乃一举三得!”
“其一,帮助灾民恢复生产,活命有望!”
“其二,以工代赈的工程,开垦的是荒地,修建的是水利,本身就是在为未来的稳产高产打基础!”
“配上良种,事半功倍!”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让晋城百姓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到我们林家村良种的威力!”
“只要今秋收成显著高于周边,这良种的口碑和需求,将不胫而走!”
“待晋城一地试点成功,打出名声,积累了经验。”
林永年的目光仿佛已经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领航农牧’便可逐步将良种和新法耕作推广至全晋城府!”
“最终或许能惠及整个晋南!”
他最后郑重道:
“余粮之利,将优先投入良种繁育、农技推广及‘领航农牧’的运转。”
“所得,非为林家一己之私。”
“实为在长官治下,扎稳粮根,厚植民本,以图长远!”
书房内一片寂静。
阎长官定定地看着林永年,眼中翻涌着复杂难明的情绪。
有对这份计划的激赏,有对林家村隐藏能量的再次震惊,更有一种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振奋!
这林永年,目光何其长远!
他不仅仅是在卖粮,更是在布局一盘大棋!
利用天灾后的重建契机,借助官府的赈灾工程。
巧妙地将他林家村的良种作为核心资源渗透进去。
既解了官府赈灾的燃眉之急,赢得了民心(尤其是灾民),又为自己未来的农牧公司铺平了道路。
占据了未来晋南粮食生产的源头高地!
更关键的是,这计划与苏伯钧在晋城的职责完美契合。
这已不仅仅是商业行为。
而是将农业、赈灾、水利、商业乃至未来地方粮食安全战略都巧妙编织在一起的宏大布局!
其心志,其手腕,绝非寻常商人可比!
“好一个领航农牧!”
“好一个‘一举三得’!”
阎长官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
“此事,本座准了!”
“你放手去做!”
“晋城府那边,本座会让人给苏县佐去信,全力配合你的‘良种推广’!”
“所需粮种,从余粮中优先拨付!”
“记住,此事关乎民生根本,务必办好!”
“要让参与以工代赈的灾民,今秋都能吃上饱饭!”
“谢长官信任!”
林永年躬身行礼。
心中大石落地,更涌起一股开创事业的豪情。
阎长官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份报表上。
指尖划过那惊人的数字,心中波澜起伏。
林家村,这个小小的村庄,带给他的震撼实在太多了。
从固若金汤的防御。
到潜力无限的军工小作坊。
再到这石破天惊的粮食高产。
和眼前这份宏大而务实的“种子计划”…
这背后,真的只是林永年一人的手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