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巨舰和新苗(1 / 1)

加入書籤

茶会的余波比预想中更为汹涌。

善财童子点头,领航者公司愿意牵头开发正太铁路工业区的消息,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又浇进一瓢热水,瞬间在太原商界炸开了花。

原先还在观望、试探的各方势力,再也坐不住了。

接下来的几日,晋兴银行太原分行那尚未正式开业、仍在做最后布置的营业厅,门坎几乎被踏破。

前来拜访、洽谈合作的商贾名流络绎不绝,名片像雪片一样递进来,会客室的椅子几乎没凉过。

苏婉贞展现出了惊人的精力和手腕。

她并未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潮冲昏头脑,反而愈发沉静从容。

每日,她都会亲自抽出时间,接待这些访客。周世安则在一旁,负责引荐和补充说明太原本地的情况。

她对来访者并非一概接纳,自有其一套清晰的衡量准则。

若是那些在太原口碑颇佳、素有诚信之名、产业也较为稳健扎实的商号东家,如德盛隆绸缎庄的东家、永合源粮行的老板、复春堂药铺的掌柜等,苏婉贞必定亲自迎至门口,笑容温婉,态度极为客气。

“李东家快请坐,您家的绸缎料子,我在晋城时便常有耳闻,说是色泽耐久,童叟无欺。”

“王老板的粮行可是太原城的老字号了,稳字当头,难得难得。”

“赵掌柜悬壶济世,仁心仁术,婉贞敬佩。”

她并不急于深谈具体项目,而是先与对方品茶闲谈,细细询问其家业经营状况、主打货品、市场口碑,甚至偶尔会聊起对方家中的子弟学业,显得亲切而真诚。

在确认对方确是踏实做事、名声清白的商家后,她便会对周世安微微颔首。

周世安心领神会,便会取出早已备好的、印制精美的《战略合作意向书》。

“李东家,”苏婉贞会微笑着将意向书推过去,“领航者与晋兴初到宝地,亟需与您这般根基深厚、信誉卓著的伙伴携手共进。具体合作事宜,涉及仓储、物流、原材料供应、甚至是未来工业区内的店铺招商,都可从长计议。今日,不妨先签下这份意向书,表明你我双方携手合作、互惠互利之诚意。后续细节,可由下面的人慢慢磋商,您意下如何?”

这份意向书条款框架清晰,却并不拘泥细节,主要表达了优先合作、信息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性意向。

对于这些正愁找不到门路与新贵搭上线的老字号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更是对其信誉和地位的一种肯定。

几乎无人拒绝。

每每此时,来访者都会满面红光,郑重其事地签下名字,盖上商号印章,仿佛拿到了一张通往未来的宝贵船票。

然而,若是遇到那些素有名声不佳、或是投机色彩浓厚、急于想通过关系套取贷款或拿地的商人,苏婉贞的态度便会冷淡下来。

她依旧会保持礼貌,但会谈时间会明显缩短,话题也仅限于泛泛而谈,绝不深入,更不会提及任何意向书。往往几句闲谈后,她便会让周世安代为送客,借口往往是总行还有要事处理或稍后还有预约。

几日下来,太原商圈里渐渐传开:晋兴银行的苏行长,眼光毒得很,为人却公道。想跟她合作,歪门邪道走不通,还得是自身硬扎、名声清白才行。

这种广结善缘、择优而合的策略,效果立竿见影。

一方面,晋兴银行和领航者公司迅速编织起一个以优质本地商户为主的初级合作网络,积累了宝贵的人脉和口碑。另一方面,也无形中抬高了自己的身价和门槛,将那些心思不正者拒之门外,避免了后续许多潜在的麻烦。

签下的那一份份战略合作意向书,被周世安仔细整理归入分行档案,今后作为分行的客户处理。

它们像一颗颗种子,被撒入土壤,虽然尚未开花结果,但所有人都知道,只要时机成熟,灌溉以资金和项目,这些种子必将萌发出惊人的生机。

苏婉贞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依旧车水马龙、访客不断的景象,对身边的周世安轻声道:“周行长,根基须扎得正,扎得稳,日后才能枝繁叶茂。这些人,才是我们真正可以依托的伙伴。”

周世安躬身应是,心中对这位年轻的总行长更是佩服了几分。这份远见和定力,绝非寻常人物能有。他仿佛已经看到,一张以晋兴和领航者为核心、辐射太原乃至整个山西优质商业资源的大网,正在从容不迫地铺开。

几日纷扰过后,真正的大鱼,开始试探着浮出水面。

来访者的名帖规格悄然发生了变化。

之前多是些绸缎庄、粮行、药铺的东家,如今递进来的,则是太原晋华纺织厂、光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机器制造厂这类名头。

这些企业的代表,气质也截然不同,少了些商贾的圆滑,多了几分实业家的沉稳与技术人员的专注,言谈间不离设备更新、技术引进、流动资金、电力负荷等专业词汇。

首先到访的是晋华纺织厂的经理,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眉宇间带着忧色的中年人。他带来的不是合作意向,而是一本厚厚的、数据详尽的困境报告。

“苏行长,林先生,敝厂现有纱锭两万,布机五百台,本是太原乃至山西纺织业的翘楚。”

经理语气沉重,“然机器多是前清光绪年所购,老旧不堪,效率低下,故障频发。所产纱布,质次价高,莫说与沪上、天津的日资、英资厂竞争,便是自保也难。厂内上千工人,嗷嗷待哺。鄙人此番冒昧前来,非为别的,实是恳请晋兴银行,能否提供一笔低息贷款,用于购置新式纱锭和自动布机?此乃救命之举!”

他递上报告,上面详细列明了所需款项、设备型号及预期的效益提升。

紧接着是光明电灯公司的总工程师,一位穿着西装却满手油污渍的中年人。

他带来的问题更为具体:“苏行长,太原用电需求日增,敝公司发电机组已超负荷运转,亟需扩建电厂,新增发电机组。然一台进口机组,所费不赀。且即便有了机组,燃煤供应、输配电线路改造,无一不是吞金的巨兽。省府无力支持,寻常商号更不敢问津。听闻领航者有意投资实业,不知对此等基础公用事业,可有兴趣?”

西北机器制造厂的厂长则更为直接,他带来的甚至不是困境,而是一个雄心勃勃却卡在资金门槛上的计划:“苏行长,敝厂能修能造,眼下正太铁路及同蒲路延伸在即,沿线矿厂亦需大量机械。若能引进德国克虏伯的几台核心母机,再聘两位德籍工程师,敝厂便能承接火车头部件、矿山机械乃至简易机床的制造!此为替代进口、实现自主之第一步!然则,”他搓了搓手,苦笑一声,“这第一步,就得迈出去至少三十万现洋。”

这些企业,个个都是吞金巨兽,它们所面临的已不是简单的流动资金短缺,而是关乎产业升级、技术迭代、规模扩张的战略性投资缺口。数额巨大,风险亦高,但一旦成功,其对山西实业带来的拉动效应,将不可估量。

苏婉贞应对得越发谨慎。

她仔细倾听,翻阅资料,却不再轻易抛出那份战略合作意向书。对于这些项目,意向已不足够,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和苛刻的合约条款。

“晋华纺织的困境,我等深表理解。设备更新确为当务之急。晋兴可派专员赴厂,实地核查账目、设备现状及市场前景,再议贷款可行性及抵押条件。”

“电厂扩建,关乎全城民生及工业动力,领航者极有兴趣。请贵公司提交详尽的扩建方案、预算及未来十年盈利预测,我方需组织专家论证。”

“西北厂计划颇有见地。引进设备与技术,乃强国之基。三十万之数非同小可,请厂方提供德方报价、技术转让协议草案及详细市场分析报告。此外,领航者或需占一定股比,参与管理,以确保投资安全与技术落地。”

她的回应专业、冷静,既表达了合作的可能性,又设立了极高的门槛和严格的程序,将纯粹的求助变成了严肃的商业谈判。

与此同时,另一股清新的潜流也开始涌动。

几个穿着学生装或洋派西服的年轻人,鼓起勇气,递上了他们略显简陋的名片——振兴化学工业社、太原无线电器材研习所、三晋新式农具推广公司。

这些年轻人,有的是国内新式学堂毕业,更有两位是刚从日本、德国归来的留学生。他们带来的不是沉重的报告,而是炽热的梦想、新颖的理念和一些虽显粗糙却充满巧思的样品或图纸。

“苏行长!我们能用本地煤炭炼出焦炭,并提取氨水、焦油等副产品,此乃化工之基!”

“我们正在试制矿石收音机,虽简陋,但若能规模化,信息传播将大为改观!”

“这是我等设计的新式犁铧和打谷机,比旧式农具效率提升三成不止!只需一笔钱建个小作坊…”

他们眼神炽热,言语间充满了改变世界的激情,却也对市场、资本、管理近乎懵懂。

面对他们,苏婉贞的神色柔和了许多。她耐心地听着那些略显激动的阐述,甚至拿起那些简陋的样品仔细端详。

“想法很好。”她通常会先给予肯定,然后话锋一转,提出现实的问题,“但化工生产,安全与环保如何解决?无线电器材,元件从何而来?农具推广,农户可愿接受,成本几何?”

问题往往问得年轻人面面相觑,但他们眼中求知的火焰并未熄灭。

“这样吧,”苏婉贞会给出一个折中的方案,“诸位可将详细的计划书,哪怕是你们手写的想法和图纸,提交上来。晋兴银行下设有一个青年创业资助评估小组,会对有潜力的项目提供小额启动资金或无息贷款,并安排经验丰富的掌柜给予商业指导。或许,未来领航者的工业区内,可以给你们预留一小块试验场地。”

这并非巨额的投入,却像是一扇微开的门,给了那些充满锐气却无处着力的年轻人一线宝贵的希望。

送走又一波访客,苏婉贞轻轻揉了揉眉心。

周世安递上一杯新沏的热茶,感叹道:“苏行长,这真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巨舰,一边是跃跃欲试的新苗。都是吞金的窟窿,却也都关系着山西的未来。”

苏婉贞接过茶杯,目光透过氤氲的热气,看向窗外太原城初春的天空。

“巨舰要修,不然会沉没,拖累一整船的人。新苗更要扶,他们是未来的方向。晋兴和领航者的角色,就是要在风险与收益、现实与未来之间,找到最恰当的平衡点。”

她抿了一口茶,语气重新变得坚定:“通知领航者公司,尽快抽调精干账房、懂洋文的经理,以及机械、化工方面的顾问,组成一个特别项目评估组,火速赶来太原。这些项目移交给他们负责,我们只专注负责金融事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