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长太公路通车(1 / 1)
一九一四年三月13日,春寒料峭已然褪尽,和煦的阳光洒在三晋大地上。
连接长治与太原的水泥公路,宛如一条灰白色的巨龙,终于宣告全线贯通。
通车典礼的现场,设在太原城外新路起点处的一座临时搭建、披红挂彩的高台上。
场面之盛大,远超乎想象。
放眼望去,旗帜招展,人头攒动,从高台脚下一直蔓延到远处的原野,黑压压一片,怕是聚了不下数万人。
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汗水和一种节日般的兴奋气息。
高台上,嘉宾云集。
山西督军阎长官一身戎装,外罩呢绒大氅,面色红润,神情愉悦,居于主位。身旁是省建设厅厅长、太原市的名流耆宿、各大商会协会的头面人物,以及从长治赶来的乡绅代表。
人人脸上都带着与有荣焉的笑容。
台下最前方,是来自长治和太原两地的民众,他们扶老携幼,踮着脚尖,争相目睹这历史性的一刻。
小贩们在人群外围穿梭叫卖,更添热闹。
许多人的眼中充满了好奇与惊叹,他们世代行走于黄土漫天、坑洼不平的官道,何曾见过如此平整、坚硬、宽阔的坦途?
吉时已到。
作为此路修建的实际倡议者和资金主要筹措者代表,长治县长林永年今日容光焕发。他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大步走到台前,面对台下万千民众和台上各级长官,深吸一口气,声音通过铁皮喇叭传了出去,清晰而有力:
“阎长官,各位厅长,各位父老乡亲,各位来宾!”
台下鼎沸的人声渐渐平息下来,无数道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今日,我们齐聚于此,共庆长太公路全线竣工通车!此路,北起太原,南至长治,全长三百余里,全系新式水泥铺就,坚如磐石,平如镜面!自此,两地通达,朝发夕至,雨雪无阻!”
他简要回顾了修路之缘起,着重强调了此路并非依赖省库拨款,而是由地方士绅百姓同心协力,由晋兴银行发行专项债券方才得以建成。
“此路之成功,乃我山西自力更生、兴办交通之楷模!它凝聚着无数工匠之汗水,承载着沿线百姓之期盼,更彰显了我三晋子弟不服输、敢闯敢干之精神!”
他的话语朴实却充满力量,引来台下阵阵欢呼和掌声。
尤其是来自长治方向的百姓,掌声尤为热烈,这位年轻的林县长,在他们心中的威望无疑又攀升到了新的高度。
“现在,”林永年声音高昂起来,“恭请阎长官,为长太公路通车剪彩!”
军乐队奏起雄壮的乐曲。
阎长官满面春风地站起身,走到台前。礼仪人员捧上缠着红绸的剪刀。阎长官没有立刻动手,而是目光扫视全场,看着台下那望不到头的人群,看着远处在阳光下闪烁着灰白色光泽的崭新公路,胸中豪情顿生。
他接过喇叭,声若洪钟:“诸位!此路之通,非止于一路之通!乃是我山西打破封闭、连通血脉之始!是推行新政、振兴实业之基!今日,吾等见证的,不止是一条路,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他用力剪断红绸。
“现在我宣布,长太公路,正式通车!”
话音甫落,早已等候在路口的车队立刻轰鸣起来。
打头的是一辆披红挂彩的黑色小汽车,后面跟着数辆满载货物的卡车,以及十几辆坐着各界代表和新间记者的客车。车队缓缓驶上平整的水泥路面,稳健地加速,向着长治方向驶去。
没有颠簸,没有尘土,只有车轮碾压路面发出的平稳而轻快的沙沙声。
这一幕,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车队如此平稳、如此快速地消失在道路远方,引发了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和惊叹!
“老天爷!真的又平又快!”
“瞧那汽车跑得多稳当!”
“以后去太原,再也不用受那颠簸苦了!”
人群沸腾了,许多人不由自主地跟着车队的方向涌去,想要亲身感受一下这新路的感觉。
阎长官看着眼前景象,看着那支象征着现代化与效率的车队驶向远方,脸上露出了极其满意的笑容。
他特意招手将林永年叫到身边,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又对左右官员朗声道:“林县长年轻有为,勇于任事,乃我山西干才!此路之成,厥功至伟!”
这话,既是对林永年的肯定,更是对长治模式和其背后那股新兴力量的公开背书与褒奖。台上的官员、士绅们纷纷向林永年投去赞赏和祝贺的目光。
长太公路通车的盛况与那支平稳疾驰、瞬间远去的车队,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醒了沉浸在千年古城迷梦中的太原官场。
仪式现场的欢呼声尚未完全散去,一种混合着震惊、羞愧、焦灼乃至不服气的情绪,便开始在山西省府各衙门的签押房、会客厅乃至茶余饭后的闲谈中迅速发酵、蔓延。
“三百里!全是水泥!说修通就修通了!”建设厅的一位科长拿着《并州新报》,手指点着头版通栏标题下的通车照片,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这才多久?半年?一年?他们哪来那么多钱?哪来那么多人手?”
“领航者公司、晋兴银行、发行债券…”另一位同僚喃喃道,这些名词以往只觉得是偏远小县的自娱自乐,如今却显得如此扎眼而有力,“竟真让他们办成了!还是自筹的资金!没要省里一个铜板!”
更大的冲击来自于对比。
许多官员,甚至是中上层官员,此刻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在过去的灾荒之年,当太原还在为城防、治安、救济流民以及各级衙门的开支吵嚷不休、左支右绌时,长治那个小地方竟然不声不响地干成了如此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我等平日里只道长治偏远,林永年不过借了其子的运气。如今看来…”一位须发花白的幕僚捻着胡须,摇头叹息,“是我等坐井观天了。此路一通则地缘大变,长治凭借此路与那领航者公司,已非吴下阿蒙!”
这种认知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紧迫感。
太原是省府,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便是三晋首善之区。如今,竟被下属的一个县,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远远甩在了身后?这脸面往哪里搁?
“岂有此理!”实业厅长在内部会议上,将茶杯顿得哐当作响,“我太原规划多年的环城路、通往各主要矿区的支线,至今还大多停留在图纸上!为何?不就是卡在钱粮二字上!如今长治倒给我们这些省府大员上了一课!”
“他们能发债修路,我们为何不能?”
财政厅的官员们脸色更是难看,长太公路的成功,仿佛映衬出他们的无能,“督座已在问,教育厅都已成功发行了两期彩票,为何我们建设厅不见行动?太原连通正太铁路火车站的道路,何时能铺上水泥?还有通往汾河码头、通往几个新规划工业区的路,难道都要等长治人来帮我们修吗?”
一股憋屈又憋闷的劲头,如同地下奔涌的岩浆,在太原各级官员的心中涌动。不能再等了!绝不能被一个县比下去!
几乎不需要更高层的明确指令,一种自发的、强烈的追赶意识已经形成。
建设厅第一时间调集了所有关于太原道路规划的档案图纸,灯火通明地重新论证、修改;财政厅的算盘声日夜不息,开始疯狂核算以长太模式发行市政建设公债的可行性与额度;甚至以往互相扯皮、办事拖拉的各个衙门,在修路这件事上,也突然变得高效起来,批文流转的速度快得惊人。
请柬再次雪片般飞向晋兴银行太原总行,但这次的主题不再是泛泛而谈的合作,而是具体而迫切地咨询市政建设公债发行的具体流程、工程招标的注意事项、水泥原料的供应及成本控制。
总行的沈经理忽然变得异常忙碌,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拨来自不同衙门的官员,反复解释着晋兴银行的债券承销规则和风险管控要求。
苏婉贞的案头,则堆起了来自建设厅、太原府衙送来的厚厚一摞道路修建初步方案和资金需求估算。
她翻阅着这些突然变得积极进取的计划书,嘴角泛起一丝了然的笑意,对刚刚进门的林永年道:“你这一条路,成了插在马蜂窝上的竿子。太原这帮老爷们,总算知道急了。”
林永年风尘仆仆,脸上却带着干事创业者的光彩,笑道:“他们急了是好事。太原的路网若能依此模式尽快修建贯通,于商业、于民生、于整个山西,都是大幸。”
“是啊。”苏婉贞点点头,目光扫过一份标注着太原环城路及主要干道水泥化工程概算的卷宗,“只是这胃口一下子被吊起来,摊子铺得太大太快,还得小心看着,别让他们为了政绩胡来。这债券,也不是想发就能发,得看项目是否真的切实可行,是否有稳定的还款来源。”
虽然心存警惕,但一股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潮,确实已经被长太公路这条鲶鱼彻底激发起来。
太原这座古老的省城,似乎终于从沉睡中惊醒,开始憋足了劲,准备在自己纵横交错的道路脉络上,浇筑下新时代的灰白色印记。
一场规模更大的筑路风暴,正在省府衙门的公文往来和焦急的磋商中,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