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学问具有延迟性,争朝夕,不如争百年,(1 / 1)
“百工百业,皆是人才?”
听见柴令武的意见,李世民的眼睛是一亮之后又一亮,急忙追问道:“咋个意思?说详细点!”
柴令武目露沉思之色,脑海中不断回想着后世的大学架构。
沉吟片刻,他缓缓解释道:“简单来说,便是将天下百业,都汇集成一门门学科,让每一个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为我大唐发光发热。”
一句话说完,柴令武顿了顿,自觉有些笼统。
当即继续解释道:“就拿治水的官员来说,总不能只会读书吧,他是不是得知道怎样才能治水,得知道什么样的治水法子能最省钱,最省力?再比如农事,主管农事的官员,得知道怎么育苗,怎么种地,怎么提高粮食的产量吧?一言蔽之,便是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让专业之人,去做专业之事......”
李世民扶着颌下短须,忍不住呢喃自语,一双眼睛更是忍不住射出精芒。
呢喃一句,他倏地转头看着柴令武问道:“如你所言,大学堂无需限制于文武,工农医商亦可包含在内,这农事重要,朕可以理解,但这工,商,医三者,难道也能作为一门学问传承下去?”
“当然!”
柴令武点点头,沉声道:“自古以来,先贤便将民分为士农工商四民,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统称方式。”
顿了顿,柴令武接着说道:“四民之中,士就不必说了,乃是一个国家的心脏。而农,则为国家之本,是国家能否稳定的基石。至于工,臣愿将其称之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推手,这一点,想必陛下从火器局与科学院也能看得出来。而商就更重要了,它不仅仅是让各地的百姓能够互通有无那么简单,更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否繁荣起来的根本。”
“至于医,则是百工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保证的是大唐百姓生理上的健康。”
“可以说,这四民之中,不管少了哪一民,这个国家都很难延续下去。”
柴令武一番长篇大论说完,殿中几人都不禁陷入了沉思。
在场的人,都是大唐一等一的聪明人。
柴令武说的这些话,也非常容易理解。
并且反推一下,他们甚至已经能判断出来,柴令武说的已经算是相当片面了。
毕竟,这个世界上的行当,可不仅仅只是当官一项。
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人去从事,也都需要有人去钻研,并将其发扬光大。
这就好比先秦时期的百家,皆是各有长处。
李世民沉思良久,不由轻轻颔首:“你说的很对,大唐需要的人才,不仅仅只是官员那么简单,百工百业,皆是学问。
就好比朕需要向外派出使节,头一个想到的是唐俭,朕想要让人去对外征战,第一个想到的是李靖一样。
他们,都是在某一个领域,钻研到极致的人才。
那么同理,朕还需要有人替朕去治河,去研究火器,去计算一场战争的开支与收益,甚至去修路,去经商,去种地,去挖渠,而这些事情,的的确确不是读几本书就能做好的。
如此说来,倒是朕狭隘了,险些舍本逐末。”
柴令武摇摇头,自谦道:“臣也就是随口一说罢了,至于有没有用,还需陛下自行判断,毕竟这样的事情,咱们并没有参照物,也无法从已经发生的历史上汲取经验,一切,都要靠咱们自己去摸索。”
听见柴令武的安慰,李世民不禁笑着摇摇头。
“无妨,没有参照物的事情多了,火器局,科学院历史上不也没有出现过?如你所言,这个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现,每天都有旧的东西淘汰,从来都是日新月异,交替轮换。至于有没有用,总要试过才知道。”
李世民这番话,堪称大气,其中更蕴含着包罗万象的胸怀。
就这番话来说,一些固步自封,自诩天朝上国的王朝皇帝,可能一辈子都说不出来。
“陛下英明!”
另外几人也回过神来,纷纷对着李世民拱手行礼。
李世民对着众人摆摆手,看向柴令武沉声道:“既如此,你便将你的想法汇总一下,给朕写个折子,再将你所言的那些百工学问汇总一下,顺便再思索一下这学堂要如何建,又如何教学,给朕拿个流程出来。”
“啊?”
一听这话,柴令武的脸色便忍不住苦了下来,合着又要拿他当免费的牛马?
而且这种事情,交给他一个纨绔去做,合理吗?
看出柴令武的不乐意,李世民不由隐晦的翻了个白眼,随即淡淡道:“不白做,你若能帮助朕将这座大学堂建立起来,这讲武院的第一任山长,便由你父亲担任。”
“陛下此言当真?”
一听这话,柴令武顿时来了精神。
李世民点点头:“你父亲天天喊着要致仕,朕留不住他,但朕又不想放他走,寻思着干脆给你父亲巡点事做。”
言罢,他转头看着柴绍,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的问道:“嗣昌,这大将军你不愿意做,那这教书育人的活计,你总不能还要推辞吧?”
柴绍闻言,不由笑着摇头:“陛下此为,乃为大唐百年基业所计,臣自当肝脑涂地,报效皇恩。”
听见柴绍表忠心,李世民总算满意了。
他点点头:“朕就知道,嗣昌不会让朕失望。”
言罢,李世民也不欲多言,对着柴令武摆摆手道:“如此,你先回去吧,朕与你父亲和你兄长还有话要说。”
柴令武闻言,不禁下意识看向柴绍。
柴绍也不多言,只是对着他轻轻颔首。
“臣告退!”
柴令武也不再多言,起身朝李世民拱手一礼,缓缓退出大殿。
出了太极宫,柴令武便在宫人的带领下,缓缓朝宫外走去。
他一路走,一路沉思。
老实说,李世民突然准备建立大学堂来为大唐培养人才的事情,是完全出乎他的预料的。
因为,这样的事情,历来都只有穿越者主动去做。
鲜少有帝王能意识到大规模培养储备人才的重要性。
毕竟帝王思维与地主思维,其实也没什么两样。
在大多数帝王的观念里,他们只会认为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这个国家的一切,都该为他们服务。
至于人才,那完全就是地里的庄稼,割了一茬还有一茬。
要他们主动去培养人才,可别开玩笑了,他们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是傻子。
而李世民能有这样的心胸,足以证明他的思维已经逐渐开始超脱,正在从大地主转变为领导者。
而一个国家的领袖,对于一个国家的塑造,几乎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就拿李世民现在准备做的这些事情来说,别的事情柴令武不敢保证。
但至少历史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大概率是不会出现了。
比如武周篡唐,比如安史之乱。
当然,随着民智的逐渐开启,未来的变数也会越来越多。
更有可能几代人之后,百姓们便会逐渐意识到,他们也许并不是很需要一个皇帝,他们需要的,是一位能带领他们持续发展下去的领袖。
如果那时的皇帝,依旧能兼任领袖的身份,李唐依旧可以是李唐。
但若是皇帝已经无法兼任领袖,带领整个社会继续发展下去,那就很难说了。
说不定内阁制,或是君主立宪之类的制度会提前出现也不是没可能。
不过,那都不是柴令武要操心的事情了。
他一路思索着回到县公府,陪着老婆孩子吃了顿晚饭之后,便一头扎进书房里,开始奋笔疾书。
李世民将筹备大学堂的事情交给他来做,是李世民的幸运,同样,也是柴令武的机会。
在他原本的计划之中,他是打算用几代人的传承,逐渐将他从后世带来的学问发展为一个学派。
从而间接的推动社会的发展,以此来规避那些本不该经历的血与火。
但现在,李世民准备筹备大学堂,让他看见了一个可以迅速将他的学问推广开来的机会。
所以,他决定来一招借鸡生蛋。
所谓借鸡生蛋,便是借儒家这个壳子,去发展工业和现代科学。
因为这个时代,总归还是儒家的读书人掌控话语权。
其他的小学派,基本上很难掀起什么风浪。
法家,兵家,纵横家这些实际上的治国之学,名义上其实也都套着一套儒家的皮。
而这种套皮的方法,其他家能用,柴令武同样也能用。
反正儒家最大特质,本来就是融合各种杂学。
柴令武如是想着,第一时间做的,却不是如何筹备书院。
而是开始将自己脑海之中那些还没忘记的知识尽数写下。
写着写着,他觉得自己一个写太累,又果断将裴行俭抓了壮丁。
师徒二人忙碌了足有小半个月时间,才终于将两人脑海之中那些奇奇怪怪的知识编撰成册。
书房里,裴行俭伸了个懒腰,随手拾起一本封面上写着格物两个大字的书本翻开。
望着里面许多离经叛道的内容,忍不住嘟囔道:“师尊,你拿这些东西去教学生,怕是会被当成异类烧死吧?”
“放狗屁,这都是新鲜出炉的儒家治世经典,谁敢说它是错的?”
柴令武头也不抬的喝骂了一句,急忙埋头写着自己还记得的化学知识。
“本来就是,纵然古人说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已经证实了咱们是生活在一颗球体上面,但南辕北辙这种没有经过证明的事情,是无法说服大多数人的,毕竟天圆地方这种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你就拿这个去教,谁服你?”
裴行俭忍不住嘟囔出声,不是他对柴令武的学问没信心,主要是这个世界从来都是从众者多,理智者少。
柴令武这些学问,几乎是要颠覆大多数人最朴素的认知,注定不会为大众所认可。
柴令武闻言,依旧没有抬头,淡淡应声道:“谁服咱们就教谁,你也别想着要去说服大多数人,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依靠的也从来不是大多数人,你只需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存在的意义,只是生存即可。”
他听见柴令武无所谓的态度,裴行俭不由叹了口气,却也没有多言,只是随意的将书本扔回桌子上。
事实上,柴令武所言的道理,他也懂。
只是作为一个学派的奠基人,将自己学派发扬光大这种事情,只是最基本的理念,甚至都算不上追求
毕竟,谁不想自己的东西得到大众的认可呢?
裴行俭安静下来,柴令武也不再多言,而是继续奋笔疾书。
对他而言,他暂时还不需要让这些东西都得到大众的认可。
他需要做的,就是先把这些东西带到这个世界上,让这些东西成为人类文明的遗产之一便可。
因为,任何事物从诞生到广为人知,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就像后世,许多人喊着什么什么东西,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一样。
但为何那些东西在老祖宗那个时代,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说白了,就是学问具有延迟性。
一些真理在诞生之初,未必需要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但当它被证实之后,立即便能为大众筑起一座学问的高塔。
争朝夕,不如争百年啊!
柴令武如是想着,提笔落下最后一个字,随即转头对着裴行俭吩咐道:“你将这些东西装订成册装好,不要搞混,明日咱们一块儿去拜访孔师与颜师。”
“拜访孔师与颜师?”
裴行俭愣了一下,随即皱眉道:“你还真要套一层儒家的皮?”
“那是自然。”
柴令武点点头,随即不等裴行俭发问,便率先反问道:“你可知,为何我教你的许多学问古已有之,但一直到现在都无法大行于世,取得众人的认可吗?”
裴行俭再次一愣:“为何?”
柴令武淡淡道:“最大的原因,便在于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上。人,只有在吃饱肚子之后,才会考虑其他,而儒家,是大众之中最早吃饱饭的人,也是最能接受咱们学问的人,所以,我不是要套皮,而是要融合,彻底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