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李世民问策,从斗争中得来的先进思维!(1 / 1)

加入書籤

“二表兄,你发发慈悲啊。”

一旁的李承乾满脸焦急,几乎忍不住快要哭出声来,说好的兄弟情呢?

他忍不住低声哀求道:“二表兄,你从营州回来,不就是来帮我的吗,你发发慈悲,下一次,下一次你有事情,我肯定不推辞,求求你了。”

“呵~”

听见李承乾的哀求,柴令武顿时忍不住冷笑了一声。

这个狗贼,还真把他当移动血包用了啊!

他忍不住冷笑道:“你也说了,我是回来帮你,你搞清楚,是你需要我帮你,不是我要求着帮你,你刚才卖我的时候,不是卖得挺快?”

“错了错了,真的错了,下次,我保证,下一次你出事,我肯定帮你扛!”

李承乾急忙认错,没办法,谕令矫诏这种事情。

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

尤其是在皇帝还健硕,他的太子之位还未彻底稳固之前,这样的事情,很容易成为有心人针对他的突破口。

“呵!”

柴令武冷笑着哼了一声,高高扬起头颅,假装没看见李承乾眼中的焦急之色。

而两人窃窃私语的样子,也尽数被李世民看在眼里。

他忍不住一脸黑线,心里满是无语。

这两人,当他是空气吗?

还是说时代已经变了,现在的年轻人,密谋都不用背人了?

“咳咳~”

他忍不住轻咳一声,打断了两人的密谋,他虽然听不清两人在说什么,但也知晓肯定不是在说什么好话。

听见李世民的咳嗽声,两人也是急忙闭上嘴巴,一副眼观鼻鼻观心的样子。

李世民见状,不禁又是一阵嘴角抽抽。

随后,他深吸口气,沉声道:“柴小子,你说你是奉太子谕令回京,朕且问你,你可有什么证据?”

听见李世民的问题,李承乾更是焦急不已,不断的给柴令武使眼色。

眼睛直翻,像是得了斗鸡眼似的。

柴令武却是已经打定主意,不再理会李承乾的死活。

果断点头道:“有,太子的手书,还在臣府上供奉,陛下若是不信,可遣人去取来与三省的备份对照,此外,房相与内侍省内监章季,亦可为微臣作证!”

柴令武这话一出,李承乾更是满脸绝望。

整个人都由内而外的散发出一股子幽怨的情绪。

呵呵,什么兄弟情谊,到头来,还是敌不过父皇的随口一问啊。

李世民闻言,则是挑了挑眉,忍不住有些讶异。

他是真没想到,柴令武这厮,竟然会这么轻易的就把太子给卖了。

他还以为,柴令武怎么也要嘴硬一下呢。

讶异片刻,李世民倒也懒得继续在这件事情上多计较,转头看向李承乾问道:“承乾,有这回事儿吗?”

见李世民将矛头对准了自己,李承乾更加绝望。

但今日之事,李世民明显是走个过场,而不是真的问他要证据。

他也不敢狡辩,硬着头皮,期期艾艾道:“回父皇的话,是......是有这么回事儿,不过,不过儿臣当时也是有苦衷的。”

“哦?”

李世民哦了一声,似笑非笑道:“你有什么苦衷?”

“就是,就是当时,父皇您和卫公大胜的消息传遍四海,许多......许多国家派出使节前来长安朝拜,孩儿忙不过来,这才......这才想着请二表兄回来帮一下孩儿。”

李承乾特意咬重了二表兄三个字,以此来表明自己没有结党营私的心思,只是单纯的想要提携一下亲戚。

言罢,生怕李世民不信,又赶忙补充道:“就是这样,父皇要是不信的话,可召房相闻讯,当初儿臣决议召回二表兄时,房相也是同意的。”

听出李承乾的言外之意,李世民嘴角不禁勾起一抹弧度。

他沉吟片刻,点头道:“原来如此,这么说,是朕误会你们咯?”

一听这话,李承乾顿时长舒口气。

但转瞬间,又赶忙摇头揽责道:“没有没有,父皇没有误会孩儿,孩儿的确有错,因一时心急,以至于罔顾了法度,还请父皇责罚。”

听见李承乾主动认错,李世民总算满意了。

遂一锤定音道:“既然你自己都承认了自己罔顾国法,朕也不好徇私了,如此,朕便罚你禁足三月,于东宫读书修身养性,你可有异议?”

“儿臣无异议,谢父皇!”

李承乾闻言,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去,急忙起身行礼谢恩。

还好,只是禁足三月。

他还以为父皇会趁机收回他手里的一些权力呢。

现在看来,父皇果然还是信他的。

信他就好,信他就好啊!

就在李承乾暗自庆幸之时,李世民则是再次将矛头对准柴令武,淡淡道:“即便是你是听从太子直言返回长安,可你身为营州别驾,擅离职守本身便是大罪一条,你可有什么话说?”

柴令武愣了一下,随即忍不住隐晦的翻了个白眼。

妈的,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只是不忿归不忿,现在李承乾都认罚了,他也不好继续和李世民对着干,闷闷道:“臣无话可说。”

“行,新兴县公擅离职守,罔顾国法,即日起,革除身上一切职务,收回御赐银鱼袋,只保留爵位,回家反省以观后效。”

李世民不再卖关子,直接宣判了对柴令武的处罚。

而柴令武,在听完李世民对他的处罚之后,却是忍不住愣了一下。

不是,就这?

就只是这样的话,有必要搞这么大阵仗?

还搁这叭叭半天,害得他还以为他非得去一趟岭南种甘蔗去。

结果,最后就革个职?

这跟脱裤子放屁,有什么区别?

他身上,还有职位可以革吗?

哦!好像是有的,一个营州别驾,一个通议大夫。

只不过,这两个职位,有和没有,有什么区别吗?

见柴令武愣住,李世民挑眉道:“怎么,你有异议?”

柴令武回神,急忙拨浪鼓似的摇头:“没有,陛下英明,臣没有任何意见,臣现在就回家修身养性,没有陛下的命令,绝不出门晃荡。”

说着,朝李世民拱手一礼,转身就准备离开。

“站住!”

关键时候,李世民却是忽然出声叫住了他。

柴令武脚步一顿,转过头问道:“陛下还有事儿?”

“废话,朕没让你走,你走什么?”

李世民瞪了他一眼,对着身旁的宫人招手道:“给太子和新兴县公赐坐!”

柴令武一脸懵逼,这厮变脸怎么这么快?

上一秒还要喊打喊杀的,下一秒就赐坐了?

难不成是去蜀中进修过?

柴令武懵懵的,也不好拂了李世民的面子,只能带着满腔疑惑走到李世民身侧,挨着柴哲威落座。

李世民这一番操作,将李承乾都搞得有些懵,不明白李世民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而李世民见众人都已经落座,也不再卖关子,沉声道:“今日,朕唤你们前来,还有另一件要事相商。”

李世民这话,看似是对着众人说的,目光却是直勾勾的盯着柴令武,摆明了今日就是要向柴令武问策。

柴令武见状,整个人更加懵逼。

他还是个孩子啊,有什么大事能找得上他?

但迎着李世民灼热的眼神,他也只能识趣的捧哏道:“不知陛下,有何事吩咐?”

见柴令武打岔,李世民不由得沉吟起来。

片刻后,才沉声道:“此番出征漠北,回师后又与世家争斗,朕......收获良多。”

“嗯嗯!”

柴令武敷衍地一点头,心道你他妈倒是说啊!

李世民言罢,接着说道:“尤其是世家官员大规模辞官一事,更是险些让朕都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嗯嗯!”

柴令武再次嗯嗯两声,忍不住咂摸了一下嘴。

今天的李世民,废话忒多了,他一句都不爱听。

李世民看出柴令武脸上的不耐之色,却也没有和他计较。

而是自顾自的说道:“昔日始开科举时,朕见得千百学子入殿谢恩,曾发出过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的感慨,但直到去年的大唐的辞官浪潮过后,朕才深刻的意识到,国家没有自己的人才储备,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李世民的话说到这里,柴令武也终于听出了几分不对劲的地方。

他仰头看着李世民,试探着问道:“那陛下的意思呢?”

李世民沉声道:“是以朕决意在国子监之外,再单独设立二部学堂,一曰童生院,二曰讲武院,自启蒙开始,着重培养寒门文武士子,以作国子监生员与军中基层将领的储备人才,以便随时应对朝中官员紧缺的状况。”

这话一出,柴令武顿时愣在原地。

甚至就连一旁一开始便一言不发的柴绍,都忍不住满脸惊愕。

唯独李承乾与柴哲威,忍不住面面相觑,不太理解李世民此举的用意。

李承乾小声道:“父皇,如今天下私塾蒙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各地官学的数量亦是不少,更有国子监为官员后续储备,就算朝廷开两座学堂,储备的生员也不过数百人,于大局只怕也是无关紧要吧?”

李世民像是没听见李承乾的屁话,而是目光灼灼的盯着柴令武。

这,才是他今日叫柴令武进宫的真正用意。

有科学院和火器局珠玉在前,他相信,柴令武一定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答案。

因为,从柴令武开始筹建火器局的时候,他便发现柴令武身上有一股旁人没有的气质。

那股气质,叫做大气,叫做胸怀,叫做包罗万象。

当然,这里指的大气,不是说的他的脾气很好,恰恰相反,柴令武的性格相当小气,堪称睚眦必报。

而是指柴令武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想旁人所想,思旁人所思,始终走在所有人前面。

很多时候,明明许多事情在旁人看来,已经做到无可挑剔。

但在柴令武的手里,依旧能变得更加完美。

火器局如此,科学院如此,甚至就连新建的营州城,亦是如此。

那是一种旁人不具备的远见卓识,就好像旁人只能看到未来的三步路该怎么走。

但柴令武,却可以看到十步,乃至于一百步之后的事情,并做出充足的准备和应对。

柴令武被李世民充满信任的目光看得有些不自在。

主要是兴办学堂这种事情,他真的不是很擅长。

于是,他摩挲着下巴,反问道:“既是要开办学堂,那便是政事堂诸位宰相于礼部的事情,陛下唤臣等进宫商议,怕是不太妥当吧?”

李世民闻言,果断点头道:“此事,自然是要拿到朝会上去论的,但在确切的实施之前,朕需要先拿出一个完善的章程,柴小子你有筹备火器局与科学院的精力,因此,朕想先听听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

柴令武有些犹疑起来。

平心而论,李世民想要筹备文武学堂一事,对大唐来说,算得上是好事。

但在柴令武看来,这种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极致。

李世民的想法,还是有点过于小气了。

不过,考虑到现在的大唐连科举制度都还在萌芽阶段。

李世民却是已经能意识到人才需要国家主动培养,这其实已经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思维了,很难得。

想来,这次世家对外公布各种藏书和典籍的事情,多多少少是对李世民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

毕竟,就凭世家的藏书浩然如烟深邃如海这一点,单论交予这一向,朝廷和世家比起来,确实没有一丁点竞争力。

沉吟良久,柴令武有些迟疑地出声道:“臣以为,陛下能意识到教育和培养储备人才的重要性,这一点很难得,但是在开办学堂一事上面,臣的看法与太子殿下一致,毕竟如果只是小打小闹的话,朝廷开办学堂,无非也就是多教几百上千人,效果其实不是特别明显。”

一听这话,李世民就知道今日叫柴令武进宫算是做对了。

他赶忙做求教状,询问道:“那依着你的意思,这两部学堂,该如何筹备,才能真正为大唐培养出大量的合格的,可堪使用的人才?”

柴令武有些不习惯于李世民的突然变脸,但仍是应声道:“依臣看来,这样的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世民被柴令武这番豪放之言狠狠的震惊到了,忍不住满脸愕然地望着柴令武,示意他继续说。

柴令武想了想,继续道:“如果财政富余的话,不如干脆建立一所超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堂,专门为朝廷培养各类人才,也无须限制于文武;工,农,医,商等等尽可包含在内。百工百业,皆是人才,纵然肄业的学子不适合做官,回到地方上后,仍可用所学之本领,推动我大唐全方位的发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