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改元永徽,新朝西征!(1 / 1)
“陛下,驾崩啦~”
侍疾太监尖细的声音响彻了云霄,远远的传出了殿外。
早已等候在大殿之外的长孙和李承乾瞬间冲了进来,宗正寺的一群宗老亦是紧随其后。
还有在殿外等候的朝臣,亦是一窝蜂冲了进来。
“父皇!”
李承乾嚎啕大哭,眼泪如断线的风筝一般不断坠落。
“陛下,陛下啊,您怎么能忍心,怎么能忍心?”
长孙更是伏在李世民的床前,哭得几近晕厥过去。
顷刻间,整个大殿便被无尽的悲痛与痛哭声填满。
哭声震天,令人悲痛欲绝。
柴令武愣愣的站在床前,眼泪已经流干。
他静静的望着床榻上面容安详,像是睡过去的李世民,忽然忍不住笑了笑。
只是这笑容里面,满是苦涩。
“殿下节哀,皇后娘娘节哀!”
一群宗老红着眼眶上前,搀扶已经哭成了泪人的长孙和李承乾。
因为他们拦在床前,导致宗老们无法收殓李世民的遗体。
但此时此刻,巨大的悲伤袭来,已经让两人失去了神智,根本听不见外面的声音。
“承乾!”
最终,还是柴令武上前,唤了李承乾一声。
或许是听到了熟悉的声音,亦或者是柴令武在李承乾心里有着独特的地位。
听见这道声音,李承乾总算缓过神来。
他转过去,泪流满面:“二表兄,我,我没有父皇了,我没有耶耶了。”
柴令武眼眶酸涩得厉害,但还是绷着情绪,严厉道:“舅舅走了,但大唐还在,你以前是太子,现在是皇帝,舅舅的后事,大唐的重担,都需要你挑起来,你振作一点!”
听见柴令武这话,本就泪流满面的李承乾更是忍不住嚎啕大哭。
与此同时,长孙无忌,候君集,柴绍这三位辅政大臣也走到了床榻前方。
尽管三人皆是早已经历过无数次生离死别,早已是心肠硬如铁石的老臣。
可看见床榻上面容安详的李世民,仍是没忍住泪水。
只不过,三人伤心归伤心,也知道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处理李世民的后事,以及保证大唐的权力平稳过渡。
因此,三人过来之后,便立即分成了两拨。
长孙无忌流着泪,去劝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长孙,候君集与柴绍,则是来到李承乾跟前,神色严肃地望着李承乾。
候君集劝道:“殿下,陛下已去,你需要尽快振作起来才行。”
柴绍则更直接,一脸严肃道:“殿下,臣已经命人调集禁军入宫,戍卫宫禁之地,还请殿下移步太极殿主持大局。”
面对两人的劝说,李承乾此刻有些不知所措。
因为,他现在已经心痛到不知天地为何物,只是一个劲儿的流泪。
“承乾,你去!”
正是关键时候,哭成了泪人的长孙忽然猛地转过头来,对着李承乾厉声呵斥了一句。
“母后!”
李承乾涕泪横流,转头看向长孙。
“快去!”
长孙突然拔高音量,满脸哀痛地瞪着李承乾。
“我.......”
长孙倏地看向柴令武,厉声道:“柴小子,你也去,带着承乾去,陛下这里有本宫,大唐就交给你们了,去!”
长孙几乎是用吼的朝柴令武吼出了这句话。
柴令武深吸口气,咽下心中悲痛,一言不发的架起李承乾就朝殿外走去。
见状,候君集,长孙无忌,柴绍三人对视一眼,也跟了上去。
相比收殓李世民的遗体,此刻,他们无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五人联袂出了李世民的寝宫,朝太极殿走去。
渐渐的,五人身后出现了一些隐藏在阴影里的身影。
而待到五人进入太极宫的范围之后,他们身后跟随的人影,也超过了数百人。
这些人,正是李世民留下来,保证权力平稳过渡之人。
他们分别来自两个部门,一个是影子卫,一个是百骑司。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入了太极殿,柴令武毫不犹豫地搀着李承乾,将他送到了大殿正中间,那座独属于李世民的龙椅上。
李承乾坐上了龙椅,仍是在无声的流泪。
但总归,他还是忍住了心中的悲痛。
“殿下,还请下令!”
下方的候君集,长孙无忌,柴绍三人见状,齐齐朝李承乾拱手,要求李承乾下令。
至于下什么令,自然是李世民在位时,就早已经商议好的各种稳定政局的命令。
这些命令,李承乾早已背了无数遍,可以说是已经烂熟于心。
但真到了此刻,他反而说不出来。
“传......传大行......”
他强撑着说出两个字,顿时就哽咽得不能自已。
下方三人闻言,不由得齐齐皱起了眉头。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最终还是决定不强求李承乾。
他转头看向站在龙椅旁边的柴令武,沉吟一瞬,道:“柴贤侄,殿下过于悲痛,已不能处事,还请柴贤侄宣读大行皇帝遗命。”
柴令武闻言,不由得深深看了李承乾一眼,随即叹了口气。
但他也没拒绝,而是果断沉声道:“大行皇帝遗命,国丧期间,复司空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之职,总览天下朝政。
大行皇帝遗命,召英国公李绩回京,与潞国公候君集,谯国公柴绍共同节制天下兵马。
大行皇帝遗命,国丧期间,天下藩王不得回京奔丧,新帝登基之前,天下藩王无诏不得进京。
大行皇帝遗命,国丧期间,天下不禁酒肉,不禁婚丧嫁娶,民间风俗一应如故。
大行皇帝遗命,太子承乾照照有德,着令灵前继承皇位,御极寰宇。
大行皇帝遗命.......”
柴令武将一道又一道的命令传达下去,殿中的人手也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则是无数的快马以皇宫为中心,奔向大唐的四海九州。
这些人,一路疾驰,一路传达大行皇帝的遗命。
与此同时,大唐日报也在顷刻之间运转起来,专司刊登大行皇帝的遗命。
而随着李世民驾崩的消息扩散开来,整个大唐,也以长安为中心,化作一片白色的海洋。
家家户户竖起了白色的灵幡,大街小巷传出了悲痛的哭声。
陛下驾崩了,贞观结束了。
这大唐盛世,还能继续下去吗?
随着李世民驾崩的消息传得越来越快,民间的哭声也越来越大。
有人哭死去的李世民,也有人哭这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盛世。
但不论他们在哭什么,万民恸哭的声音,总归还是传到了长安,传到了皇宫,传进了正在为李世民操办丧事的李承乾与满朝文武的耳朵里。
为了安定人心,李承乾不得不依照李世民的遗命,在灵前即位,登基为帝。
随即以最快的速度,下达了一道不改旧制的诏书。
而随着这道诏书的下达,浮躁的百姓们,总算是稍稍安心了一些。
这真不是百姓们对李承乾没信心。
主要是现在这个关头太敏感了。
大隋灭亡到现在,才刚刚三十二年。
许多隋末乱世的亲历者,乃至于体验过开皇之治的当事人都还活在世上。
没有人比他们更懂朝廷政令与国策朝令夕改的后果了。
所以,他们想要的,也只是一个保障罢了。
不过,尽管李承乾用一道不改旧制诏书,稳住了天下百姓,也稳住了大唐的政局。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李世民的驾崩,贞观朝的故事,也彻底结束了。
至于新朝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谁也不知道。
......
......
李世民的后事,在有条不紊的处理着。
随着李承乾登基,朝政也逐渐趋于稳定。
次年五月,停灵近半年的李世民棺椁,顺利的进入了九熜山昭陵墓道。
同月,李承乾携百官,商定好了李世民的谥号与庙号。
依旧与原来的历史一样,谥号文,庙号太宗。
同年九月,李承乾正式改年号为永徽,定今年为永徽元年。
同时尊奉长孙皇后为太后,李世民的一干后妃为太妃。
此后,又于同月册立太子妃苏氏为皇后,册立长子李象为太子。
贞观去,永徽来,也意味着新的历史正式开始。
永徽二年,随着李世民的丧事彻底结束,经过一年的混乱之后,大唐也重新走上了正轨。
一切的政策,照旧,一切的政令,照旧。
唯一有所变化的,就是朝堂上的官员面孔。
永徽朝,是新朝,所谓新朝新气象。
贞观朝的臣子日渐老迈,年轻的臣子,也逐渐站上了朝堂。
首先得到重用的,就是在整个贞观朝憋屈了小半辈子的柴令武。
李承乾诏令吏部天官重新核算柴令武这些年为大唐立下的功劳。
最终,柴令武以功晋爵宁国公,官拜尚书右仆射,以右相身份入朝,与左相长孙无忌共同辅理朝政。
此外,裴行俭,高侃,薛仁贵这些中青代将领,则是取代了老一辈的将领,将兵权牢牢的握在了手心。
狄仁杰,张谏之等年轻一辈的佼佼者,也被李承乾委以重任。
渐渐的,整个永徽朝的发展,整体也趋向了欣欣向荣之态。
不知不觉,时间来到了永徽三年。
这一年,在长孙无忌与柴令武的配合之下,大唐的朝局彻底平稳下来。
李承乾这位年轻的大唐君王,也将目光投向了西北之地。
因为那里,还矗立着一个曾经与大唐势均力敌的敌人——西突厥!
李世民在去世之前,基本上将大唐周边有威胁的敌人都扫了一遍。
独独给李承乾留下了两块难啃的硬骨头,便是西突厥与吐蕃。
当然,说他们难啃,不是指他们的战斗力有强大。
而是指两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实在过于恶劣和偏远。
吐蕃就不用说了,地处高原,气候苦寒,因为高原反应的缘故,让唐军想打都打不上去。
而征战西突厥的难点,则在于西突厥距离大唐实在太过遥远。
在如今的大唐民间有一句话,叫做西去安西一万里,皆是大唐之土。
这里的安西,指的便是如今的安西都护府。
但西突厥的距离,则是比西域都护府还要更加遥远。
只不过,再难啃的骨头,那也得啃。
毕竟新朝需要一些武功来安定人心,来让百姓们知道,就算是太宗皇帝驾崩了,但他留下来的大唐依旧强大。
他为大唐选的继承人,也依旧秉承了贞观的遗风,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无能的守成之君,更不是一个孬种。
于是,李承乾便果断召集了满朝文武,开始商定出兵西突厥的事情。
随后,经过满朝文武与李承乾两个多月的商定,最终定下了如何出兵的决策。
由老将邢国公苏定方,任北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步骑兵两万,突厥,契丹,奚等部族军四万,合计六万大军出北海,作为攻打西突厥的主力。
再由安西都护府大都护柴哲威任天山道行军总管,统帅西域部族军四万出天山,作为策应。
最后由薛仁贵任灵州道行军总管,裴行俭任灵州道行军副总管,统率精锐轻骑八千人出灵州,以作奇兵之效。
此战,统共出兵十万八千人,力求一战而灭国。
出兵的将领和大军都已经决定好了,接下来就是正式出兵。
至于出兵的理由,也很简单,便是西突厥时常侵扰大唐西域,河西之地,常有不臣之心。
随着大唐日报将大唐征伐西突厥的檄文登报展示,大唐这台精密的战争机器,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迅速运转起来。
源源不断的民夫被召集,源源不断的粮食和武器被转运出去。
但就在大唐大军西征的时候,大唐的东边却是又出了一些乱子。
具体的事件,源自于新罗女王送来的一封血书。
根据新罗女王的描述,自从大唐灭亡高句丽之后,半岛上就形成了百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
并且,百济国还趁着三年前天可汗陛下驾崩的间隙,联合了倭国的水师舰队,时常侵扰新罗边境,想要吞并新罗。
如今,三年时间过去,新罗面对两国攻伐,已是到了强弩之末的局面。
这才不得不上书新任天可汗陛下,请求大唐出面干预,为新罗做主。
不出意外的,李承乾在收到新罗女王的血书之后,也是忍不住勃然大怒。
旋即再次召集了满朝文武,准备筹划东征百济与倭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