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柴令武挂帅,平灭倭国!(新书已发)(1 / 1)
西征才刚刚开始,李承乾便又要决定东征,这可把满朝文武给吓了一跳。
反应过来之后,满朝文武顿时在长孙无忌的带领下,纷纷劝起李承乾,劝他打消在短时间内东征的念头。
甚至就连一直不怎么管事的李绩,此次都罕见的跟着长孙无忌上书反对东征。
开玩笑,现在是永徽朝,又不是贞观朝。
即便是在贞观朝,当年先皇打算两线作战之时,亦是足足做了一年多时间的准备,才有了一战平吐谷浑与薛延陀之事。
现在这西征的大军还在路上呢,要是突然又发起东征,那大唐就算是再强,再富,也承受不住啊。
退一万步说,即便真的要东征,起码也得先看看西征大军的战果如何,大唐的财政是否能够支撑再议不是。
只不过,面对满朝文武的齐齐反对,李承乾却是并不打算妥协。
反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直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的右相柴令武,希望一直支持他的柴令武能站出来为他站台。
而柴令武,也确实没让他失望,再次站出来力挺了李承乾。
并以半岛之事规模较小,敌人较弱,只需派出一支奇兵前往半岛调停,无需大规模调兵遣将为由,对朝中泰半的老将进行游说。
一开始,众将对于东征之事,确实是持反对态度。
毕竟,老将们喜欢军功是不错,但他们更不希望大唐战败。
须知如今的永徽朝,也才安稳下来不到一年多的时间,就算要东征,也不可能选在这个时候。
万一东征战败,连累到西征的十万将士,那罪过可就大了。
但随着柴令武的游说,朝中老将们的态度,也逐渐软化下来。
毕竟柴令武虽然支持东征,但并非是要如李承乾所说的那般,必须要打出新朝的威风,反而是更倾向于派出小股部队前去调停维和。
这样的事情,其实安东都护府就能做到。
毕竟,安东都护府可是有四万大军驻守的。
何况,此事本身也是安东都护府分内之事,也合该由他们出面,去对三国之间的混战进行调停。
于是,在柴令武说服了泰半老将的情况下,朝中的风向也逐渐开始转变。
最终,决定由安东都护府率先派遣大军南下新罗,辅助调停三国的争端。
若调停不了,再由大唐出面,以武力解决。
这个结果,其实也是柴令武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
毕竟,如今他作为大唐的实权宰相,也不可能再什么事情都无条件支持李承乾。
百官们担忧的事情,他必须要考虑到。
同时,帝王的心思,他也必须要去揣摩。
因而,他也只能选择这么个折中的办法,不然,他其实比任何人都想灭了倭国。
但他不能,他是宰相,他必须为大唐四千万百姓,为西征的十万大军负责。
而李承乾,虽然对这个结果也不是非常满意。
但总归他也清楚,现在的大唐,已经不再是有李世民坐镇的大唐了。
作为大唐的新皇,被大唐所有人寄予厚望的新君,他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因为现在,没人再能给他兜底,他就是整个大唐,最大的靠山。
随着策略定下,朝廷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选出使者,前去半岛之上进行调停。
可在选人的问题上,满朝文武又出现了一个分歧,那就是让谁去?
要说放在贞观朝的时候,这样的事情肯定是没什么好争论的。
毕竟,贞观朝有唐俭这个伟大的外交家。
可现在,唐俭都已经七十四岁了。
难道要让唐俭他老人家顶着七十四岁的高龄,去调停三国战事?
但不让唐俭去,大唐一时间又还真没有合适的人选。
毕竟,现在大唐的重心是西征,大唐所有的外交力量,现在也都基本是放在西边的吐蕃和南边的六诏,交趾等国。
于是,满朝文武思来想去,最终把人选定在了一个已经在大牢里关了三年多的人物。
或者说,是柴令武力排众议,说服了满朝文武,启用此人。
而这个人,正是当初因向李世民举荐那迩娑婆寐的王玄策。
让一个被关了三年的人去调停三国战事,说起来其实有些有辱国体。
但在眼下这个关头,其实也没什么合适的人好选了,众人也只能将就用。
于是,时隔三年,王玄策再一次重见天日,踏上了东行之路。
他临走时,柴令武还送了他一个礼物,那是一道印了李承乾大印的空白诏书。
持此诏书,他到了辽东,可便宜行事,甚至可以调动安东都护府的四万大军。
这个历史上,因为吐蕃收缩了高原防线的原因,王玄策没能完成一人灭一国的壮举。
柴令武给他这道诏书的本意,就是想他能重现历史上的辉煌。
这样的事情,他不方便明说。
不过,他相信以王玄策的聪慧,定然能在关键时候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而随着王玄策东行,所谓东征之事,也渐渐没了声音,众人的注意力,也重新放在了西征的大军之上。
又经过三个多月漫长而又刺激的等待,西征之事,也终于有了消息和反馈。
事实证明,李承乾选苏定方为帅这个决定没做错。
苏定方出北海之后,仅用短短一个月时间,便已经深入西突厥腹地,打得咄陆可汗抱头鼠窜,一路向西逃窜。
而就在咄陆可汗向西逃窜的间隙,又被薛仁贵和裴行俭率领的八千轻骑黏住,一路损兵折将。
直至最后,咄陆可汗不得不翻越天山,西逃葱岭。
准备放弃天山以西的大片草场,逃进萨珊王朝境内,以此来保存大部有生力量。
但可惜的是,他才刚刚翻过葱岭,便又被早已在葱岭以西守株待兔许久的柴哲威迎头痛击。
三面被围,咄陆可汗最后的生路,便只剩下了北上雪原这一条路。
可若是咄陆可汗愿意逃进雪原,他也不会被柴哲威拦在葱岭不得寸进了。
最终,面对大唐三路大军的围追堵截,他也只能选择识时务者为俊杰,果断挂起白旗投降。
于是,大唐用时半年,西突厥国灭。
咄陆可汗,也步了贞观年间颉利可汗的后尘,被苏定方送往长安,准备加入大唐歌舞团。
而苏定方灭亡西突厥之后,则是并未第一时间班师回朝,反而是继续带着一万轻骑,深入葱岭以西,打探了一番大唐之外的世界。
这也是大唐的军队首次翻越葱岭,不打任何招呼的进入萨珊这个对大唐来说遥远到只存在商人口中的国家。
可惜的是,此次西行的结果,让苏定方大失所望。
在商人口中,萨珊一直是遥远的西土之中一个强大至极的国家,据说其文明程度更是不输于大唐。
但苏定方亲往萨珊一行,发现这个所谓的西土天国,也就是那样,甚至就快要灭国了。
至于准备灭亡这个国家的人,据说是诞生于大陆南边一个巨大的半岛上的一群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刀剑的家伙。
那群人的首领,好像叫什么先知,还是什么哈里发,总之整得挺复杂。
只不过他听一些从南边逃难来的萨珊人说,那位传说中的先知,貌似也死了好几年了。
最终,苏定方下了结语,那就是西土天国不过如此,所谓的先知哈里发与萨珊王朝之间的战争,更是菜鸡互啄。
但即便如此,待苏定方将这些消息带回大唐之后,仍是在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毕竟,这些事情,绝大多数唐人,仅仅只是在来往于世界各地的商人嘴里听见过。
就连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最多就是知道大漠的西边,还有好几个强大的国家,以及这些国家正在打仗。
至于具体是谁和谁打,谁要赢了,谁要输了,也不甚了解。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随着苏定方大胜西突厥的消息传遍全国之后,百济国灭和新罗内附的消息,也随之传遍了全国。
是的,百济国灭,新罗也内附了。
至于百济国灭的原因,根据安东都护府送上来的折子,是因为百济不听从大唐的调停,并且悍然对大唐的使节动手。
最终,仅有大唐派去的使者王玄策孤身一人逃回安东都护府。
于是,王玄策动用了出发前柴令武交给他的那道诏书,调集了安东都护府两万大军,以及契丹,奚族等部族军两万人,联合新罗六万大军,灭亡了百济。
而新罗为何要内附,安东都护府则是没有给出具体的原因,只说王玄策回国之后,自会给所有人一个合理的解释。
永徽四年春,王玄策归国,与之一同归来的,还有新罗国女王。
本来众人都还好奇王玄策究竟是用什么办法说服了新罗女王举国内附。
直到,众人在出城迎接新罗女王的时候,看见了新罗女王那比西瓜还大的肚子.......
一时间,满朝文武都被逗乐了,就连柴令武,都忍不住有些莞尔。
不过,新罗内附,对大唐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不然大唐以安东都护府的名义管理新罗内政,总感觉差了一点什么。
现在随着半岛一统,安东都护府也算是彻底趋于完整。
而就在李承乾给王玄策举办的庆功宴上,柴令武的开山大徒孙,也向李承乾和柴令武表达了他准备回国,改造自己的祖国的想法。
对此,柴令武欣然应允。
毕竟,他之所以收下钦陵,本身就是为了从内部瓦解吐蕃。
于是,钦陵辞行,带上了这些年吐蕃送来大唐的质子回到了高原。
如今吐蕃的赞普是芒松芒赞,而掌控吐蕃军政大权之人,则是钦陵的父亲噶尔东赞。
因为松赞干布,早在永徽元年,也就是李世民去世之后的第二年,也去世了。
所以,钦陵等人在大唐学成归国之后,在噶尔东赞的安排下,立即就占据了吐蕃国中各个重要的位置。
一开始,钦陵满腔热忱,准备用在大唐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吐蕃进行改革。
但他的热情,很快就遭到了农奴主们的强烈反对。
因为钦陵的改革,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
钦陵准备学习大唐,将农奴主们手下的农奴变成吐蕃百姓,以作为吐蕃税收的来源。
但对于农奴主们而言,农奴乃是他们的财产。
钦陵想要夺走他们财产,他们就绝对不可能同意。
于是,以钦陵为首的一众改革派才刚刚开始施展他们的理想,便迎来了现实的当头一棒。
这一棒,直接将他们打得头破血流。
甚至因为触动了全国农奴主利益,就连噶尔东赞出面,都没能保住钦陵,只能将他一撸到底。
于是,心灰意冷的钦陵绝望之下,萌生了回大唐借兵,直接重构秩序的想法。
但最终因为噶尔东赞年纪大了,未能成行。
最终,钦陵只能选择蛰伏。
而相比吐蕃,最先传来好消息的,反而是吐蕃南方的六诏。
六诏之中的蒙舍诏,在大唐的暗中支持下,缓慢蚕食了其余五诏。
并在完成统一之后,第一时间选择了内附大唐。
而这一次的六诏内附,更是与新罗内附完全不同,而是六诏内部完全自发的行为。
至于原因,则是因为六诏首领认为,大唐是真正的天朝上国,六诏唯有内附大唐,才能成为真正的上国人。
随着六诏内附,大唐周边直接接壤的敌人,便只剩下了吐蕃,至于交趾等国,如今早就已经在安南都护府治下。
但吐蕃之事急不得,于是,大唐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孤悬海外的岛国。
毕竟,倭国趁着大唐西征西突厥的间隙,与百济联手欺负新罗这个仇,现在还没报呢。
在师出有名的前提下,大唐对是否征讨倭国这件事,迅速就达成了一致。
而这一次,挂帅出征之人,是柴令武。
照理说,柴令武如今作为宰相,尤其是在长孙无忌这位左相已经老迈,他这位右相近乎独揽大权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挂帅出征的。
可这一次,柴令武的意志却很坚定。
就连已经老掉牙的柴绍来劝,都没能劝动他领兵出征的决心。
李承乾虽然无奈,但考虑到柴令武这些年几乎没有求过他什么,所以最后,他还是默许了由柴令武挂帅的事实。
于是,柴令武领登州水师,安东都护府两路大军,合计八万人,自原新罗国境南岸,浩浩荡荡的渡过了日本海峡,开始了对倭国全境的扫荡。
是的,扫荡,火力覆盖式的扫荡。
从北到南,无论城池与村镇,凡由倭人处,尽皆夷为平地。
柴令武这种打法,也灭亡了倭国境内一切生灵。
甚至,他花了一整年的时间,从北扫到南还仍嫌不够,还准备从南到北,再次将倭国的土地翻一遍,看看是否还有漏网之鱼。
但可惜的是,一封来自长安的信件,让他不得不暂缓他的梨庭扫穴之策暂缓,转而命大军开始对倭国岛上发现的银矿进行大开发。
而那封来自长安的信上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吐蕃内乱了,钦陵掌控了大军,与高原上的农奴主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急需大唐出兵相助。
作为宰相,大唐本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柴令武必须回去主持大局。
至于为何要大规模开发倭国岛上的银矿,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唐现在需要钱。
随着大唐的国境越来越大,内附大唐的小国越来越多,大唐需要花钱的地方,也是越来越多。
远的不说,就说最近内附大唐的六诏,以及如今正在内乱的吐蕃,大唐想要将其彻底变成大唐的固有领土,让那些地方上的少数民族彻底认同大唐,就免不了要大把大把的钱花出去。
毕竟接下来,柴令武还准备对这些少数民族的固有之地,进行改土归流之策的改革。
而改革之事,除了流血,最不能避免的事情,就是花钱。
于是,将大军留在倭国岛上开矿,顺便检查有没有漏网之鱼之后,柴令武再次回到了阔别许久的长安。
针对柴令武此次东征倭国的残忍程度,国中议论的声音,其实一直不小。
毕竟“礼庭扫穴,人畜不留”这八个字,光是听起来,都能想象到那是怎样的尸山血海。
只不过,所有的声音,随着柴令武回到国中,便顿时平息了下去。
一切只因为,柴令武不仅带回来了倭国国灭的消息,还有整整上千万两白银。
黄金与白银,在大唐都属于贵重金属,同时,在大宗货物的交易时,也承担货币之能。
上千万两白银流入大唐,大唐缺钱的窘境,瞬间就得到了解决。
甚至因为大唐国中流通的货币是铜钱的缘故,这上千万两白银的涌入,都没有对大唐国中的经济市场造成一丝一毫的挤压。
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柴令武一下子带回来这么多钱,自然足以让所有人闭嘴。
于是,柴令武顺利的重新掌权。
并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将这些钱给花了出去。
而钱花出去之后带来的最直观的效果,就是吐蕃国灭,钦陵率吐蕃残军内附大唐,高原彻底成为大唐西疆的壁垒。
至此,一个北至雪原,南至半岛,东至倭国,西至葱岭,版图堪称完美的庞大帝国,诞生在了这个世界上。
而随着陆上的战事结束,大唐满殿君臣,也终于将目光投向了辽阔的大海..........
(全书完!)